实地探访华为“最强备胎”:火热量产14nm,高端光刻机成转正拦路虎?余承东称:如果早些年搞半导体制造,也不会有今天的糟糕结局,你认为对吗_三星_芯片_中芯国际

本文目录

  • 实地探访华为“最强备胎”:火热量产14nm,高端光刻机成转正拦路虎
  • 余承东称:如果早些年搞半导体制造,也不会有今天的糟糕结局,你认为对吗
  • 在哪里能看到梁猛松论文
  • 如何看待蒋尚义回归中芯国际不到一年辞职,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
  • 芯片技术异常复杂,韩国人是怎么学会的
  • 中芯国际上市时间
  • 比亚迪开始大力研发7纳米芯片和光刻机,能不能超越老牌半导体企业
  • 如何评价梁孟松
  • 美国制裁近乎疯狂,突破芯片封锁,这6个人居功至伟
  • 国产7nm也要来了中科院传来好消息,高端芯片有望量产

实地探访华为“最强备胎”:火热量产14nm,高端光刻机成转正拦路虎

黄昏时,中芯国际头顶一圈光晕,这似乎是个吉兆

30秒快读

1、先进制程的造芯工艺卡着中国公司的脖子,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提供14纳米制程的晶圆代工企业,成为“最强备胎”,目前华为已有产品芯片转由中芯国际代工。

2、《IT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上海中芯国际,14nm芯片火热量产,7nm工艺研发多时,但碍于高端光刻机缺位,研发进展滞缓。但就像中芯国际头顶的光晕,二期产线火热建设,此次事件被认为是中芯国际“转正”的最好时机。

1999年,农田遍布的张江迎来一批特殊的拜访者,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带着一群人来到这里考察,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中国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

尽管当时的张江阡陌纵横,但在张汝京眼里,这里是发展中国半导体事业的绝佳试验场,“世界芯片制造业的下一个中心将在上海。”

2000年,张汝京作为创始人的中芯国际落地张江,随后来自芯片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于此,包括芯片设计、光掩膜制造、封装测试、设备供应、气体供应等企业,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真正在这片土地生根。

20年后,张江已成为中国的“硅谷” ;20年后,造芯却成为中国的心事,先进制程的制造工艺更成为遏制中国公司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图源/中芯国际官网

5月15日,美国商务部下属负责出口管制的产业安全局(BIS)发布通知,称在美国境外为华为生产芯片的企业,只要使用了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就需要申请许可证。这意味着,华为很可能不能再通过台积电量产自家海思设计的高阶芯片,而台积电是全球晶圆代工的顶尖企业,可以生产7nm(纳米),甚至5nm的高端芯片。

危机之下,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提供14纳米制程的晶圆代工企业,成为“最强备胎”,目前华为已有产品芯片转由中芯国际代工。

近日,《IT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中芯国际,发现中芯南方厂区在火热量产14nm芯片的同时,也在抓紧建设二期产线;7nm工艺已研发多时,只是由于高端光刻机的缺位,研发进展不是很快。

01

“你看,这里一片火热”

和20年前相比,张江的变化翻天覆地,已从一个乡村小镇进阶为一座现代科学城:不仅交通发达,而且商业繁荣,充满着生活气息,这点与那些只有工厂、生活配套设施缺少的高新开发区很不一样。

5月19日,《IT时报》记者来到中芯国际,它同华虹宏力、日月光等“邻居”已和谐地融入到这座科学城中。目前,中芯国际已经开始量产14nm芯片,并拿到一笔来自华为海思14nm手机芯片的订单。

在14nm产线上工作的周豪(化名)告诉记者:“最近加班比较多,已经向客户供应了8万多批货了;产线上也在招人,比如普工、助理工程师。”由于晶圆厂自动化程度较高,周豪的工作简单且枯燥,只要把晶圆放置到设备上,其他的事交给设备即可。作为普工,他的底薪为3300元,算上加班费,每个月能挣七八千元。58同城上,一条中芯国际招聘信息显示普工月工资在5500~7500元。

相比产线上普工的工作,宋杰(化名)的工作显得高级些。在实验室工作的他,每天要做的是根据研发人员发来的Case做实验。“14nm产线设在中芯南方,去年下半年建成,今年开始量产;7~8nm的研发,也已经开展很久了。”宋杰说。

据了解,中芯南方由中芯国际、国家“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上海市“地方基金”(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合资的方式成立,为一座12英寸晶圆厂,能满足14nm及以下先进技术节点的研发和量产计划,14nm技术也可用于主流移动平台、 汽车 、物联网及云计算。

宋杰还表示,受限于设备,中芯国际7~8nm的研发进展不是很快,做出来的成品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好,“同样一道工序,台积电只要一步就能完成,我们可能需要三四步”。高端光刻机的缺失,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除了光刻机,别的设备都能解决。”

早在3月,中芯国际对外公布已从荷兰ASML公司购入了相关光刻机设备,但并非是最新的EUV极紫外光刻机。

5月15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将分别向中芯南方注资15亿美元和7.5亿美元(合计约合160亿元人民币)。

这个消息的释放,把刚从疫情阴影里走出来的中芯南方设备供应商的热情重新点燃。一位冷却设备供应商很看好与中芯南方的合作,他们已和中芯南方签约了几千万元的生意。

“你看,这么多的工人、这么多的设备,一片火热!国家很重视芯片行业,中芯南方效益会越来越好!”他看着正在修建的中芯南方二期产线,语气间流露出兴奋之色。

据了解,在中芯国际上海厂区保留地块上,中芯南方将建设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芯片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即SN1和SN2),生产技术水平以12英寸14纳米为主。记者从员工、驻厂设备商等多个信源获悉,中芯南方已完成一期建设,目前正在建设二期。

在中芯国际官网上,记者注意到,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中芯国际释放出的职位明显多于去年同期,特别是5月以来,增加了对生产运营类和业务支持类两种岗位的需求,大部分都接受应届生,比如生产线主管、设备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良率提升工程师、仓库管理员、助理工程师等。这或许是中芯南方14纳米新厂生产火热的一个注脚。

02

华为的“危” 中芯国际的“机”

去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谷歌、伟创力、YouTube等美国本土公司对华为按下了暂停键,为此,华为通过“自研+去美化”的方式,开启多种自救模式。

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整,华为在“自研+去美化”上步步为营:先是在谷歌服务停供前推出自研的操作系统鸿蒙,其后在5G基站上不再使用美国零部件,再在Mate30、P40等高端机型上降低美国零部件含量,P40系列更是首次搭载HMS以替代谷歌GMS。

相比之下,新一轮的限制将是华为真正的至暗时刻。

和芯片设计不同,芯片生产的高投入不可能完全被一家公司所覆盖,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芯片制造商依赖于KLA、LAM和AMAT等美国企业生产的设备。

中芯国际3月披露的公告显示,其采购了美国公司LAM和AMAT的设备,且采购金额较大。除了中芯国际,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全球众多晶圆代工厂都是这两家厂商的客户,他们在沉积、刻蚀、离子注入、CMP、匀胶显影等领域技术领先,尤其先进制程设备,基本没有厂商可以替代这两家企业。

世纪证券一份研报显示,在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面,关键技术被欧美日垄断,LAM和AMAT这两家美国公司暂停供货影响显著,其中AMAT的产品几乎包括除光刻机之外的全部半导体前端设备。而荷兰的ASML是高端光刻机的全球第一,国内企业与其研发投入与技术实力差距甚远。

目前华为芯片制造主要依赖于台积电,美国限制升级,被解读为有可能迫使台积电对华为断供,导致华为无芯片可用。

尽管这种猜测还可能有多种变数,但华为已经启动B计划。

此前有媒体称,华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向中芯国际派驻工程师,帮助中芯国际解决其芯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近期,华为已将中芯国际14nm工艺代工的麒麟710A芯片应用在荣耀Play 4T手机上。

中芯国际则被认为迎来最好时机。160亿元的大基金二期加码主要面向中芯国际14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研发和产能,目前14纳米产能已达6000 片/月,目标产能为每月3.5 万片。而中芯国际最新发布的2020 年一季报显示,一季度营收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5.3%,环比增长7.8%。此外,中芯国际决定将2020 年资本开支从 32 亿美元上调至 43 亿美元,增加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对上海300mm晶圆厂以及成熟工艺生产线的投资。

03

“转正”的期待

然而,无论对华为还是中芯国际而言,依然有跨不过去的门槛。

与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的工艺相对落后。现阶段中芯国际的工艺还停留在14nm,这是台积电4年前的技术,而台积电7nm工艺已大范围普及,几乎是如今各品牌5G旗舰手机和主流芯片的标配。根据规划,台积电今年开始量产5nm,2022年开始3nm的规模量产,甚至已规划好2nm。

图源/台积电官网

据了解,此次美国限制升级前,华为海思已加速将芯片产品转至台积电的7nm和5nm,只将14nm产品分散到中芯国际投片。但如果120天之后,无法使用台积电的5nm工艺,华为的5G旗舰手机可能要面对工艺制程的竞争压力。

最新消息是,5月21日,台积电拿下了苹果5nm处理器的全部订单,下半年苹果的多款5G版iPhone处理器将采用5nm工艺,而华为此前发布的14nm制程的荣耀Play 4T手机只是千元出头的中低端手机。

产能也有较大差距。中芯国际目前14nm月产能仅2000 ~3000片,预计到年底扩大到1.5万片,但这无法满足华为的胃口。台积电2019年财报显示,华为为其一年贡献了近350亿新台币的营收。

更何况,中芯国际下一代制程何时能投产,才是“最强备胎”能否转正的关键。

今年2月举行的2019年四季度财报会议上,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首次公开了中芯国际N+1、N+2代FinFET工艺情况。相比于14nm,N+1工艺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 63%、SoC面积缩小55%,这意味着除了性能,N+1其他指标均与7nm工艺相似,之后的N+2工艺性能和成本都更高一些。梁孟松表示,在当前的环境下,N+1、N+2代工艺都不会使用EUV工艺,等到设备就绪之后,N+2之后的工艺才会转向EUV光刻工艺。事实上,台积电也是在第三代7nm工艺才开始引入EUV。

对此,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表示:“制程越小,工艺越高级,IC里的线宽越小,就需要更高级的光刻机;尽管EUV技术对7nm制程不是必需的,但EUV技术的注入能提高良品率,效果好。”

2019财报会议上,中芯国际表示N+1工艺的研发进程稳定,已进入客户导入及产品认证阶段。之前该公司表示去年底试产了N+1工艺,今年底会有限量产N+1工艺。

14nm量产后,N+1、N+2研发项目更加值得期待。张国斌:“只要中芯国际的N+1、N+2工艺能做出产品来,就能代替台积电为海思代工7nm芯片。”

中芯国际真正的考验将是7nm以下。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7nm以下的制程少不了EUV技术,公开资料显示,台积电和三星的5nm芯片均采用了EUV技术。对此,中芯国际还未公开过是否有替代技术方案。

/挨踢妹

排版/冯诚杰

图片/李玉洋 Pixabay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余承东称:如果早些年搞半导体制造,也不会有今天的糟糕结局,你认为对吗

就算华为搞半导体制造,大概率还是会被美方限制住。

搞半导体制造,跟半导体芯片设计完全就是两个层面的发展路线。就算华为公司在早期发展芯片制造行业,到现在也未必就能打破欧美国家的垄断。

首先来说,华为的麒麟芯片技术含量并不算高。跟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相比,华为的麒麟就有些不够看了。

华为的麒麟芯片就是先购买arm的公版架构以及ip使用权,然后交给海思半导体公司进行自主设计,接着交给台积电等代工厂商进行生产制造,最后就是集成到手机里面面向消费者发售。

从底层架构的开发,到后来的设计优化,再到封装测试。华为公司只能参与到设计上面来,对于架构的开发以及芯片的封装测试,华为并没有相应的技术进行对接。

搞芯片设计,华为都只能参与到设计这一环节上面。如果华为要是在发展芯片制造,那么大概率也是只能参与到某一环节的工作上面。

对于半导体制造来说,必须要满足两个重要点:

1、有一个技术大牛进行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技术发展。

2、跟全球产业链达成合作关系,并且逐步发展自家的国产化产业链。

先给大家说一下第一点,如果了解过半导体制造行业的人,都会知道梁孟松这个人。

梁孟松来自于我国的台湾省,师从半导体晶圆加工技术之父胡正明,毕业之后进入AMD工作。在AMD工作的这几年里,梁孟松开创了大批量的半导体技术专利,不夸张地说,梁孟松在半导体制造行业里面,属于是顶级的科学家。

后来梁孟松在AMD离职,加入了台积电,成为了台积电的首席科学家。梁孟松带领着台积电,一路高歌猛进。在2007年至2008年前后,梁孟松先后研发了45nm以及40nm的制程工艺,直接让台积电领跑世界芯片制造。

后来梁孟松跟台积电的高管产生不愉快,辞去了在台积电的职位。

在梁孟松辞职之后,三星直接派出私人飞机接梁孟松到总部进行合作洽谈。但是当时梁孟松跟台积电还有合约没有解除,暂时不能入职其他公司。所以,梁孟松就通过他妻子的关系,留在韩国大学教书。

明面上是教书,可是背地里,梁孟松的学生都是三星半导体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管。在2011年,台积电的合约到期,梁孟松直接对外宣布加入三星半导体。

三星对于梁孟松这个人非常看重,不但把他的工资调整到当年台积电工资的3倍,甚至还把三星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全部交给他负责。可以这么说,梁孟松在当年三星半导体的地位,仅次于李家负责人。

梁孟松加入三星之后,直接叫停了三星当时准备发展的20nm工艺,直接带着三星发展14nm的制程工艺。经过3年的发展,三星14nm的制程工艺正式进行量产商用,而且良品率极高。当时的台积电,就连16nm的工艺都还没有达到。

三星制造工艺的崛起,直接抢走了苹果仿生芯片以及骁龙芯片的大部分订单,只给台积电留下了20%的订单数量。在当时的国际层面,三星算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厂商。

后来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为借口,把三星半导体跟梁孟松一并告上了国际法庭。最后台积电胜诉,梁孟松被逼出了三星。

在梁孟松离开三星之后,我国的中芯国际对他抛出了橄榄枝。梁孟松再三思索,最终选择加入中芯国际。

在加入中芯国际之后,梁孟松又一次再现了当时三星的发展速度。当时世界主流的制程工艺是10nm,而中芯国际还只是停留在28nm,并且良品率很低。

梁孟松带领着团队,直接发展14nm的工艺节点。经过2年的发展,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进行量产测试,并且良品率达到了95%以上。在28nm等老旧的工艺上面,梁孟松也逐渐开始进行去美化的技术发展。

后来美方限制中芯国际,停止了7nm等先进制程工艺的材料和设备供应,中芯国际也因此暂缓了7nm的技术发展,14nm工艺去美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时候,就来到了刚才提到的第二点。

在全球产业链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个厂商可以实现半导体的自研自产。哪怕是三星这种产业链的霸主,在制造设备上面,依然需要跟美方企业进行合作。如果想要脱离欧美国家的技术产品垄断,那么就必须要发展国产化技术设备。

中芯国际本来是最有可能达到这个层面的企业,但是美方的制裁,直接把这个可能性给暂时掐断了。就算华为在早期发展制造领域,材料以及技术设备依然是需要依赖欧美国家。至于梁孟松这种行业大牛,前有台积电、后有三星,华为想要从中把他挖过来,可能性很小了。

在哪里能看到梁猛松论文

梁孟松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大咖,众多人心目中的芯片大神,他现在我们中芯的执行董事。梁孟松2017年10月从台积电辞职,之后加盟台积电的最大对手三星,从此被台积电称为叛徒,在官司失败后,被迫离开中心三星,加盟进了中芯。现实却非常残酷,先前从台积电辞职的蒋尚义突然空降中芯,又一次成为了梁孟松的同事。台积电两大技术大神投身进了中芯的怀抱,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然而并没有高兴多久,却传出了中芯内讧的消息,最新的一则委任状,却成了内讧的导火索。蒋尚义被任命为公司的副董事长,于12月15日生效,同时还担任第二类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员主要成员。听起比较复杂。就在任命下达后不久,梁孟松辞职的消息被爆了出来。辞职归辞职,目前中芯还没有作出表态,并未同意梁孟松的辞职。对于辞职的理由大都是在猜测之中,认为是对蒋尚义任命的不满,公司没有充分地尊重他,和听取他的意见,有种不被信任的感觉。
资本市场原先非常看好中芯,消息一传出,在12月16日,中芯的A股受到了重挫,下跌高达10%,港股当即停牌。两个在芯片领域的权威,拉开中芯内斗的序幕。早些年梁孟松、蒋尚义先后进入了台积电,成为了台积电重要的技术支柱,梁孟松早蒋尚义了五年进入台积电。梁孟松是1992年进入的台积电。时年四十岁,一呆就是17年。后来到达的蒋尚义年长梁孟松6岁,其职位也要比梁孟松高,先后担任副总裁。董事长顾问等。一直是芯片关键领域的核心人物,是梁孟松的直接上司。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这两个人,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两人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让这两人名声大噪的是130nm铜制程之战这后获得的,这是当时该领域最顶尖的技术。他们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一举成为了国际半导体行业两颗闪亮的双星。他们领引着世界的发展方向,仅孟梁松的个人专利就高达450项,论文350篇,这是这两人辉煌的过去。
后来随着蒋尚义的退休,梁孟松开始被台积电冷落,降职,打入冷宫,不受待见成了梁孟松的挥之不去的恶梦,这让他深为不满,为此他还跟张忠谋打起了官司,被迫投靠了三星,被台积称之为第一大叛徒。两人入主中芯后,带给了中芯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内讧又为中芯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此前蒋尚义入主弘芯,并担任CEO,公开的资料显示,该项投资规模号称上千亿,结果在2020年5月爆出巨大问题,由于资金问题,现成为了烂尾工程。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转投了中芯,成梁孟松的直接上司。可能梁孟松也没有想到,蒋尚义又一次成了他的上司,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其职务仅次于董事长周子学。这一次他们两个人能够和谐相处,将对处于美国制裁中的中芯格外重要,世事千变万化,我们时刻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全部评论
天外飞仙
2020-12-21
支持梁孟松

如何看待蒋尚义回归中芯国际不到一年辞职,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

中芯国际三名台干职务调整,蒋尚义离辞、梁孟松icon专任联席CEO,周杰辞任独立董事。我看这是中芯国际的管理团队在向理顺的方向迈进。

1、中芯国际今天已是一个大陆企业,国有股份占主导,担负了挑起国产芯片大梁的重任,用台干能让企业有勇心,大作为?没这事,台干是有技术不错的,对加强管理,提升良率有帮助。但依靠台干有勇心,有野心,看大局,担大任,怎么可能。中芯国际连独立董事也用个台干,就是很扯。现在做调整,是好事。
2、蒋尚义先生年纪大了,才做一个失败的项目,又不可能一线去看技术,请他回来,还高价,不知当初怎么想的,还导致了内部权斗。依靠这样一个人,能把中芯国际带向一个高度?蒋先生离开,不是中芯国际的损失,是理顺了关系,是件好事。
3、梁孟松先生是技术专才,但绝不是帅才,也不是能挑中芯国际未来发展的大梁。为一个蒋尚义回归闹辞职就可看出。梁先生退出战略决策层,专心技术和产品正是适合他。对梁先生而言,年纪也不小,位置也到CEO,自己能力所长在于技术,扮演的是技术大家的角色,现在的位置很好,中芯国际也有大机会,好好做一个技术专家。又有高收入,也是功成名就,也是好选择。
4、中芯国际董事会做战略决策的人,当然得大陆人,年轻、有冲劲、敢担当,余承东icon具体技术也不一定最强,那是做大事的人。中芯国际也得出个余承东而不是梁孟松。
中芯国际这番人事调整,是重大利好,不知怎么股票跌了。下周得涨回来。

芯片技术异常复杂,韩国人是怎么学会的

三星芯片技术的成功,可以用一个成语总结:知耻而后勇。相比于我们的个别巨头只盯着卖菜,当时的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则要高瞻远瞩得多。

三星芯片技术的发展同样来自于外部的“卡脖子”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之所以大力发展芯片半导体产业,主要还是源于来自外部的“卡脖子”,才使我们坚定了走芯片自主的道路。当年的韩国三星所面临的境遇如同当下的华为一样,同样受到了来自主要芯片供应国家的“卡脖子”。

事情还要追溯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是世界当之无愧的家电、电子类产品的老大,其芯片半导体产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韩国“杂货铺”三星也着力进军家电和电子类产品市场,如果说是对于高科技的一种情怀也好,如果说是做“杂货铺”不赚钱也好,反正当时的李秉喆下定决心要在日本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里掀起点儿波澜。结果,一做起来,还真心不错,三星的家电、电子类产品受到了普遍欢迎。

竞争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和企业手里。面对咄咄逼人的三星公司崛起,日本便采取了科技“卡脖子”的策略,不允许日本企业向三星出售芯片类产品,这使得三星第一次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当时的李秉喆在韩国国内绝对是风云人物,谁知日本芯片的一纸限令却让三星因此而陷入困境。怎么能让小小的芯片断了三星的发展之路呢?当时,李秉喆既感觉到丢人,做企业连技术都被人家限制,又感觉到非常迫切,没有芯片技术,三星就要被时代抛弃掉。正所谓知耻而后勇,李秉喆开始决定三星自己做芯片半导体产业,但当时找到日本NEC等企业合作学习,都被严辞拒绝。这更加让李秉喆意识到,这块小小的芯片确实不一般。

即便当时三星已经因为芯片半导体而被人家“卡脖子”,即便李秉喆已经意识到这块小小的芯片不是想做就能做,没个10几20几年的功夫做不成,即便做芯片半导体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当时尚且还不是国际科技巨头的三星便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要做韩国自己的芯片半导体。

在上世纪70、80年代,一个企业家能够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确实非同一般。回过头来看看,华为海思芯片之所以能够排名世界前五位,也与30年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没等没靠,便自行成立芯片半导体事业部,开始持续30年的科技研发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美国打压日本芯片产业,给了韩国赶超的机会

“出师未捷身先死”,李秉喆并没有看到韩国三星的芯片超越日本,便与世长辞,李健熙继位。喊出二次创业的李健熙看到机会——当时,由于日本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这令美国看到了日本的威胁,日本芯片半导体产业被频繁打压,导致日本芯片半导体产业逐步走向衰退。当时,美国并不具备承接所有芯片半导体产业,而是将日本芯片半导体产业打乱,然后扶持台湾、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发展,这才有了台积电、三星、ASML等企业的快速崛起。

当时,三星进入的是存储芯片的赛道,台积电进军的则是逻辑芯片的赛道,二者分别发力,进入新世纪之后,二者在各自赛道上纷纷超越日本企业,成为领跑者。

台积电的成功是技术的成功,当时三星的成功则应该属于砸钱的成功,当然,砸钱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获得技术、获得人才,道理差不多,但显然三星在芯片上的成功,要比台积电花费更多的资金。当时,三星有一个“反周期”的玩法,越是行业不景气,三星越逆势抢人、逆势投资,最终2004年,击垮日本东芝等公司,拿下全球30%的存储芯片份额,成为存储芯片霸主。

优秀的对手,让台积电和三星都变得更加优秀

这里不得不提到三个中国人:张忠谋、梁孟松、蒋尚义。三星决定进入逻辑芯片领域,并在企业内部制定了“KILL TAIWAN”战略,目标直指台积电。而此时,台积电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已经退休了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不得不重新出山,另外一位同样退休的蒋尚义也回归,张忠谋给蒋下达了必须花掉10亿美元研发费用的死命令,砸科学家,砸研发,这跟任正非的思路如出一辙。

在这期间,台积电再度崛起,并赢得苹果公司的信任,随后智能手机的热销,助推了台积电站上芯片半导体制造的顶级地位。此时的三星,正在苦苦等待着另外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梁孟松,梁孟松从台积电离职,由于签有竞业条款,直到2011年才正式加盟三星。可是,在此期间,梁频繁来往于台湾和韩国之间,三星的技术也一年一个台阶:45nm、32nm、28nm,到2011年梁孟松正式加盟时,三星已经几乎和台积电平起平坐。

总的来说,芯片技术的研发,钱和人才是两个关键因素。韩国芯片能够发展,这是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撑。

中芯国际上市时间

7 月16日。

中芯国际回 A 之路创下多项科创板记录。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 19 天,堪称 “ 闪电过会 “,从提交上市申请到正式上市仅用 45 天;7 月 16 日,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开盘价 95 元 / 股,较发行价上涨 245.96%,市值高达 6780 亿元,这是 A 股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 IPO ;本次共募集资金总额最多达 532 亿元,是妥妥的 “ 募资王 “。

中芯国际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是内地第一家提供 14 纳米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有 4 家晶圆代工企业有技术能力提供 14 纳米技术节点。技术型 CEO 梁孟松带领团队仅用了 298 天就实现了 14 纳米量产,这项技术突破改变了以往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间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并将差距缩小到了 2-3 代。

据悉,中芯国际目前有研发人员 2530 人,硕士及博士人员占比为 20.52%。2019 年投入 研发费用为 47.44 亿元,约为台积电 1/5;招股书显示,2019 年中芯国际营收 31.16 美元, 约为台积电 1/10;净利润 2.35 亿美元,约为台积电 1/50;毛利率为 20.83%,约为台积电 1/2。

中芯国际的 IPO《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 2019 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 36.7 万元。同年,中芯国际员工薪酬的中位数是 38.3 万元。

比亚迪开始大力研发7纳米芯片和光刻机,能不能超越老牌半导体企业

在产业链的整合上面,比亚迪的能力在国内数一数二,在汽车领域,比亚迪也是有着自家的看门技术,但是在手机以及半导体芯片制造上面,比亚迪暂时只能摸到门面,还没有入门。

在半导体制造上面,并不是投入钱和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最起码要符合两个特点:

1、有技术人员进行领导发展。

2、和全球产业链达成合作。

目前主流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就是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这三家。最开始的时候,台积电的工艺领先其他两家,后来三星挖到了一名台积电的主心骨工程师,直接在制程工艺上面反超了台积电。

紧接着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作为借口,把三星半导体跟这名工程师一起告上了国际法庭。最终台积电胜诉,把这名工程师逼出了三星。最后,这位工程师加入了中芯国际,并一直工作到现在。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位工程师是谁了,他就是梁孟松。在他加入中芯的时候,中芯的工艺技术非常落后,世界主流水平已经是10nm了,而中芯国际还停留在良品率不高的28nm。梁孟松带领着团队,再现了当年三星越级发展技术的画面。

经过3年发展,中芯国际的14nm成功量产,良品率高达95%以上。紧接着中芯国际就开始进攻7nm以及5nm工艺节点,对于28nm这种老旧工艺,梁孟松也在逐渐开始发展去美化。

想要发展先进制程工艺,绕不开的设备就是高精度EUV光刻机。荷兰asml公司出品的光刻机,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仪器。能达到7nm及以下工艺的设备,现在只有asml公司的设备可以达到。

我国最先进的光刻机,就是上海微电子的90nm光刻机,虽然有消息说上微有28nm的设备,但是现在并没有正式公开发布,暂时不算。

很多人会认为,asml公司的光刻机是自主生产的产品。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光刻机的零部件高达几十万个,需要从全球数十个国家进行采购,少一个零部件,这台设备就无法生产出来。

这也就来到了刚才提到的第二个特点,需要跟全球产业链达成合作。

暂且不说比亚迪能不能研发出7nm芯片,单说光刻机这个设备,如果比亚迪打算生产光刻机,必须跟其他国家进行产业链合作,想要靠自家公司的能力研发出设备,这个可能性为0。

至于能不能超越老牌半导体企业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心里面应该有答案了。不是说我国的企业不能超过欧美国家,而是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看待问题。如果不考虑市场因素,只是在纸上谈兵,那么对我们的技术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情况。

如何评价梁孟松

梁孟松对于我国突破高端芯片制程具有重大贡献,可以说是技术大佬。

由于针对华为的芯片禁令,以及接下来出现的全球缺芯现象,让芯片成了目前非常受关注的行业。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芯片制造,这也是我们的软肋!

中芯国际虽然在大力发展28nm成熟制程芯片产线,但它的目标可不仅仅如此,它可是肩负着我国突破高端芯片制程的重任,也只有它才有可能向高端冲击。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芯国际的功臣梁孟松了,也只正因为他的到来,中芯国际才开始重新出发,短短三年时间完成了其它公司要花十年才能完成的五个时代的技术开发,使中芯实现28nm、14nm、12nm等进入规模量产,还完成了7nm技术的开发。

蒋尚义开始带来改变:

除了梁孟松,中芯国际还有另一个技术大佬蒋尚义。中芯国际费尽心思把他请来,还一度让梁孟松公开提出辞职,差一点就出走,当然是有着更大的布局!

因为现在到了后摩尔时代,单纯靠提升工艺来提升芯片性能的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时代的需求。那么,接下来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继续延续摩尔定律,向更小尺寸进发,就像台积电继续研发2nm及1nm,但兼顾性能及功耗越来越不容易。

另一个就是借助于先进封装技术,依靠电路设计以及系统算法优化,通过芯片集成提升芯片性能,就是小芯片技术(Chiplet)。而蒋尚义就是专注于这方面的研发,并且这个技术美企AMD、英特尔已经进行了封装测试,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美国制裁近乎疯狂,突破芯片封锁,这6个人居功至伟

你很难想象我国的芯片产业走得有多艰难!

30年前,日本芯片全球占有率高达53%,美国仅37%,这辉煌让美国愤怒,美国将日本按在地上摩擦,逼迫日本连续签订两次不平等半导体条约,内部核心资料全被美国中情局带走。日本用22年时间,举国之力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就这样被美国搞垮了,经济被拖入泥沼,永无翻身可能。

类似的拙劣行径,美国人正在故伎重施,一系列所谓“制裁”正发生在华为、中芯国际等民族企业身上!

2019年5月15日,美国一纸禁令,限制美国企业为华为提供零部件和服务。时隔一年,第二轮“追杀令”升级,只要是使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任何一家都不准为华为制造芯片,自此彻底掐断了华为的芯片代工之路。

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中芯国际早在2018年便耗资1.2亿美元从ASML定制了一台EUV光刻机,而美国却从中作梗,限制相关设备出口我国,时隔4年,这台光刻机才有机会交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美国封锁,我们势必要走出一条产业自强之路!

也恰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群 科技 志士前赴后继,毅然决然踏上这条“中国芯”振兴之路。

一、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

他,年少留学国外,学成后毅然归国报效中华。五次创业,被陷害,再重来,凭借一己之力把中国送进尖端芯片 科技 赛道,他就是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

1997年张汝京离开最顶尖的芯片制造企业——德州仪器,回到中国开始创业。短短3年时间,势头直逼台积电。台积电坐不住了,利用关系收购了张汝京的公司。之后,张汝京又在中国香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中芯国际。

这次,张汝京不仅从台湾带回300骨干,还像传教士一样,横穿美国东西两岸宣讲,召唤了100多位在美华人回国。他深知,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比资金更紧缺。

中芯国际用3年时间,将大陆芯片水平拉快了30年。

商场如战场,2002年,中国台湾向发送了撤资警告,否则就要赔款1500万台币。张汝京不予理会。气急败坏的台湾当局撤销了张汝京的台湾户籍,甚至把他列入通缉名单。

你方唱罢我登场,台积电也闻讯杀了过来,下手更狠。张汝京被迫离开中芯国际,还签下3年内不能从事芯片工作的竞业协议。离开的那一天,张汝京在厂区来回转悠了3小时,看着9年来为之付出一切的一草一木,心里五味杂陈,最后对着送行的工人说了三个字“别趴下”

3年期满,张汝京开着10年前那辆破旧的白色福特,再次回到芯片行业。中国芯片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这次,他转移了目光,将个人精力投向中国芯片的另一个弱项——“硅”元素。

当产能达到12万片每月后,张汝京将公司交给了国资的上海硅产业,继续奔赴另一个赛道——IDM。

2017年,倪光南院士代表国家,为张汝京颁发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终身贡献奖。

二、芯片届的“堂吉诃德”——倪光南

倪光南,1939年出生。大学毕业时,以脉冲编码通讯为题,写出极其创新的观点,震惊导师。1981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寄来邀请,倪光南待了两年就回国了,拎着他自掏腰包购买的核心机器和电路芯片。要知道,彼时他在加拿大的年薪是4.3万加元,比国内工资高出整整70倍。

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倪光南说:“如果我不回来,此后我所做的一切,不会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

1984年,一个商人敲响了倪光南的门,这个人就是柳传志。科学家和商人最大的区别是,一个终身立志振兴中国 科技 ,一个只想赚钱。

1985年,第一期联想式汉卡成功研发并投入市场,倪光南先后更新了8个型号,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直到1994年,联想从一个初始资金只有20万的小公司,变成销售额高达47.3亿元的龙头企业。

极具前瞻性的倪光南主张由联想公司牵头,成立国家投资计划,研究中国自主制造芯片技术,但身为商人的柳传志不愿冒这个险,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1995年6月,柳传志决定放弃这颗“ 科技 棋子”,着手市场贸易。董事会当场宣布解除倪光南的一切职务,柳传志说得声泪俱下,感谢倪光南的付出,却绝口不提让倪光南留下。倪光南被迫离开后,他主持的一系列中国自主研发芯片计划也被迫叫停。

时至今日,全球芯片市场风云变幻,我们也看懂了倪光南的目光深远。如果当时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今天的联想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又会如何?

为了中国芯片,倪光南没日没夜奔走,82岁高龄的他,租住在北京的房子里,身边没有人照顾,只有他挚爱的科研相伴。一年超过300天沉浸在科研中,节假日都舍不得休息。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停下来,倪光南答到:“发现自己帮不上别人忙的时候”

三、芯片奇才——梁孟松

玩技术的人都有瘾。梁孟松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大佬,深耕半导体行业35年,取得四百多项发明专利。有人说他是半导体领域的科研狂人,而老东家却视他为“投奔敌营的叛将”。

从台积电到三星,再到中芯国际,每一次跳槽都引起业界震动;不仅改变了入职企业的发展轨迹,更是凭一己之力牵动着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梁孟松在中芯国际上任后,开启了一系列猛虎操作。不到一年时间,将28nm制程的良品率从60%提升至85%以上;2019年,将14nm制程正式量产,良品率从3%飙升到95%以上;一年后,28nm、14nm、12nm,以及N+1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已经完成,5nm和3nm技术也在有序展开。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用3年时间走完台积电10年的路。

美团王兴CEO曾对梁孟松表达过敬意:“梁孟松先生将中芯国际的全部收入,分文未取,全部捐给了中国的教育基金会,不为挣钱,就是要争一口气,牛!”

我们将梁孟松的职业生涯摊开了看,会发现他的目标非常清晰,无关金钱无关职位,从始至终他想要的东西就只有一个——高端芯片开发项目的主导权。

四、中国 科技 界、政治界的双重战士——江上舟

江上舟的履历跟前几位不太一样,他四十岁完成博士学位,回国进入仕途,执政期间成绩斐然,一直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朱镕基同志曾对他说:“将3万多搬迁农民安置好,你要白一半头发”。曾任三亚市副市长,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副秘书长等,是当时执政官员中少有的懂半导体的。

作为一名战略型科学家,他想的从来不是走哪一步,他下的是一整盘棋。

说到江上舟,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张汝京。当年邀请张汝京到上海来建厂的人就是江上舟。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名半导体工程师来到上海,中芯国际就此成立。后来,台积电开始起诉中芯国际,纠缠不清的官司让中芯国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破产。

2009年,张汝京被迫出局,江上舟放弃政府身份,临危受命,成为中芯国际董事长。此时的江上舟已经患癌7年,他的身体早已不允许他承担如此繁重高压的工作,但江上舟还是义无反顾挑起了这个担子。很快,中芯国际由亏损转到盈利,甚至还有能力收购武汉新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肺癌去世,生命永远停在64岁。去世前一周,他还在用手机主持董事会。

五、中国芯片 历史 上“最强猎头”——俞忠钰

俞忠钰,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半导体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问题所在。当年他带队去国外顶尖的芯片制造公司——德州仪器考察,在接待团队清一色的外国人当中,欣喜地发现了一张中国面孔,这个中国小伙就是张汝京。

当时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百废待兴,临走时俞忠钰专门拉着张汝京的手,给了他一封口头offer,“我们在北京等你!”

这一句话,改写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写了整个中国芯片史的命运。

六、“芯”时代的扫地僧——邱慈云

从1984年到1996年,邱慈云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整整12年。贝尔实验室是这个世界上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研究机构,邱慈云的离开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2001年在张汝京的邀请下,他加入中芯国际,开始了半导体事业。相比于CEO身份,邱慈云更像一位研究员。他说话谦逊,语气平和,但这些都难以掩盖他在半导体产业取得的突出成绩。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邱慈云曾经带领华虹NEC、马来西亚Silterra、中芯国际三家公司扭亏为盈,2019年,他出任上海新升CEO,带领其走向新征途。

邱慈云为人低调,网上关于他的个人报道几乎为零。

74岁的张汝京、82岁的倪光南、70岁的梁孟松、64岁的俞忠钰、66岁的邱慈云,还有生命永远定格在64岁的江上舟,他们都是“中国芯”振兴之路上的播种者。他们是灯塔,是火炬。

这群民族战士,生在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却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决然报效祖国。就算伤痕累累,头发花白,也要为“中国芯”战斗到底。我们正在穿越一条隧道,走下去,曙光就在前方。

数以万计的中国芯片人接过这簇火苗,立志让中国芯的光辉照亮华夏每一寸山河!

谨以此文致敬为复兴中华做出努力的每一位中国芯片人。

这里是,关注我,一起做快乐且自信的中国人~

国产7nm也要来了中科院传来好消息,高端芯片有望量产

国产高端芯片的进程

国内大部分的消费者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是在各大手机厂商推广高端手机的情况下,也形成了不小的高端消费市场。比如小米11、华为Mate40、iPhone12等等搭载的芯片都是5nm制程。

哪怕是市面上一般的中低端机型,也是采用7nm制程的芯片处理器。可以说7nm成为了高端消费市场的最低门槛。

可是中国大陆厂商时至今日也没能生产出7nm处理器,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能够量产7nm制程芯片。尽管7nm的高端消费市场的最低门槛,可是这部分的代工市场一直掌握在台积电,三星两大巨头手中。

中国有非常有优秀的芯片制造商,难道会舍弃这块市场吗?答案是不可能。

据了解,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曾计划试产7nm。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曾经透露,已经将技术攻克到7nm阶段,将在今年4月份试产。

这一消息让国人认识到,国产企业也是有能力参与高端芯片市场竞争的。如果试产成功,并进入到量产阶段,那么中芯国际将成为继台积电,三星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7nm工艺的厂商。国产高端芯片的进程已经进入到7nm领域了。

国产7nm也要来了?

令人怀疑的是,从宣布试产7nm以来,一直都没有消息传来。让不少人猜测是不是没有取得进展。关于这一点,中科院传来好消息,事关国产7nm芯片。

国内能突破7nm芯片量产技术的只有中芯国际,中芯国际虽没有消息传出,但中科院透露一则好消息。

据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表示,国产芯片制造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最晚到明年初就有望实现7nm芯片的批量生产。

国产7nm也要来了?如果包云岗博士所言无误的话,那么国产高端芯片有望量产,而且量产的时间也不会让大家等太久。明年应该就能看到相应的成果了。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梁孟松的话,中芯国际果真在7nm取得了突破。

一旦实现7nm的量产,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仅可以增大国产芯片在高端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也能在诸多核心技术摆脱对国外的依赖。

不只是7nm,中芯国际也掌握了28nm,14nm的量产工艺,其中14nm的良率水准更是追平台积电。用中芯国际的话说就是用信心在同类产品上,和任何公司做比较。

国产芯片崛起有望

台积电率先掌握7nm量产工艺又如何,中芯国际也在加速。中科院包云岗作为业内权威人士,一定是看到了国产芯片产业的进展。所以也期待如包云岗所说,能早日看到国产7nm芯片产品诞生。

国产芯片走过了十几年,一直在追赶国外的脚步。因为国外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并掌握了许多基础核心技术,设备,材料的研发都走在前头。

可是国产芯片也已经攻克许多项技术难题,在相应的领域都有供应商企业在参与。随着国产28nm至7nm芯片的顺利量产,国产芯片将崛起有望。

国内企业对芯片的需求也有很大可能性靠国产芯片来解决,当美国不允许供应商向华为出货,代工芯片时,我们就该知道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问题。

现在这份力量越来越强大,迟早有一天,国产芯片也能在高端工艺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再也不用受制于国外。

总结

国产半导体行业当中,制造是最难的,需要集成非常多的设备,技术和材料工艺。任何一项技术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芯片制造失败。

越是高端的芯片对技术要求就越高,在技术方面中芯国际已经有不错的沉淀。或许唯一要解决的就是高端光刻机的供货,路还很长,虽然有进步但还不可骄傲。希望国产芯片继续努力,走向成功。

对国产高端芯片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