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1938年,中国父母收养一外国弃婴,后来怎么样
- 中国夫妇收养外国弃婴,花23年培养成科学家,如今怎么报恩
- 李忆祖原籍是哪国人
- 李忆祖的儿女现状
- 中国夫妻收养了一外国弃婴,后来他怎么样了呢
- 中国夫妻收养一外国弃婴,如今这孩子怎样了
- 外国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被培养成顶尖科学家,后来怎样
1938年,中国父母收养一外国弃婴,后来怎么样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很多中国人也选择了移居海外,开始新的生活。
其实,在过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外国人愿意留在中国,并参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1938年,有一对中国父母收养了一个外国弃婴,而在这个弃婴长大后,他也立志要来到新疆,报效中国。那么,在这个弃婴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这位弃婴就是李忆祖,在1938年的时候,他的生身父母将他抛弃在了中国,在这个时候,一对中国夫妇不忍心看着小小的他流落在外,因此,就将他带回了家,并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此后,这对夫妇还为他起名为李忆祖,自此,这个弃婴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曾经,有一个外国老奶奶想要收养李忆祖,但是,李忆祖的养母却不舍得将他送出去,虽然说养父母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在战乱年代中,想要养活几个孩子,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养父母却并没有与这个外国弃婴之间有什么隔阂,在李忆祖的成长过程中,他和养父母之间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的。
后来,李忆祖也顺利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并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在1961年的时候,李忆祖也从北京地质学院顺利毕业了,当时,由于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因此,他也被学校分配到了北京工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北京应该是全中国范围内最好的工作所在地了,但是,李忆祖却并没有选择定居北京。
在那个年代中,全中国的建设都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阶段,而在这个时候,国家也就号召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前往贫困地区支援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李忆祖就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新疆,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刚刚来到新疆的时候,李忆祖就被分配到了当地的煤炭管理局,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煤田地质的普查工作,当时,他和同事们经常开着越野车来到野外进行探查,虽然说在那个时候,风餐露宿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但是,他却从未对这样艰难的日子有过抱怨,毕竟在他看来,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就是回报中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工作上的调动,李忆祖又被调往了乌鲁木齐的一个学校担任校长,而直到1998年退休时,李忆祖仍然奋斗在乌鲁木齐的教育一线上。当时,虽然说李忆祖已经退休了,但他却并没有打算放下手头的工作,后来,他又来到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副主任,而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他也曾到处讲学,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中,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学生都曾经听过李忆祖的课程。
结语:
虽然从血统上来说,李忆祖并不是一个中国人,但是他热爱中国的内心却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煤矿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李忆祖也贡献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常年的野外工作过程中,李忆祖曾经受过很多伤、也患过很多病,但是,他却从未对自己内心的坚持有任何动摇。
曾经,面对他人的质疑,李忆祖坚称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虽然说有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但是,李忆祖也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证明了,血液和基因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对于他而言,中国就是他的故乡,为了自己的故乡,做出再多的奉献与牺牲都是在所不惜的。通过了解李忆祖的故事,我们也能得到一些鼓舞,在未来的中国建设之路上,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
中国夫妇收养外国弃婴,花23年培养成科学家,如今怎么报恩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2017年蒙特利尔体操世锦赛决赛,冠军得主是一位年仅十六岁的美籍华裔吴颖思,一个长着东方面孔的小姑娘代表美国上台领奖。
只不过这个小姑娘并非移民,也不是混血,她是一名被领养的中国弃婴。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小姑娘何其幸运,能够被外国家庭收养成为冠军。她的养父母实在慧眼识金,找了个好苗子。
不可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只要在合适的土壤下,都能培养出人才为自己所用,这一点不分国籍。
在80多年前,一对中国夫妇也收养了一位未来的杰出科学家。
中国夫妇收养了外国弃婴,并培养成杰出的地质学家
1938年,一对夫妇在天津发现了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婴儿。这个婴儿看起来不满一岁,亲生父母不详,看起来是被遗弃了。这对夫妇就收养了这个弃婴,将其带回北京,取名李忆祖。
李忆祖很幸运,养父母对他一直视如己出。给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加上他自身成绩优异,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在那个年代,成为很稀罕的大学生。
因为外貌的特殊,他一早就知道自己是父母领养的。而且这种事儿就算是父母想瞒也瞒不住,但是因为父母的善良和视如己出,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养父母都极尽关切,他从来都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无措。
曾经有一个外国老太太想收养他,但是因为养父母舍不得就拒绝了。
对于自己的身世,李忆祖说:“我只知道自己1938年出生在天津,从没见过亲生父母,后来被养父母带回北京,在北京长大”。
对于亲生父母,李忆祖没有任何记忆,他们也不曾留下任何资料,他早就不想再去追寻答案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归属。
李忆祖的养父母都是北京人,他算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土著。毕业时他顺利被分配在北京,但是他先后两次主动申请去新疆工作。
在毕业前李忆祖就去过中国很多个地方勘察煤矿矿点,唯有新疆是地质空白点,他想要试一试。
短短20年,李忆祖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走遍了新疆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还去过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每一处煤矿资料他都熟烂于心,俨然成了一副行走的新疆地图,新疆从此不再空白。
新疆的工作环境可想而知,野外工作地点不是在冰川下,就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卧冰爬雪是常态,风餐露宿才算正常。
作为一名经验和学识都非常丰富的高材生,他完全可以回到城市过安稳的生活,但他依然选择留在新疆,有人问他是否后悔。
他说:“当时没感到苦,觉得挺好的,特别是当看到新疆的自然美景时,不管多累都忘了”
外籍中国人娶了中国姑娘,相濡以沫50年
1964年,26岁的李忆祖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当时的李忆祖正在新疆参加采矿工作,繁忙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远在外地的同学写信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是地质队的同行。
这个姑娘叫曹锦霞,当时正在山西大同地质队工作,两人通过书信往来,确认了对方就是要找的人,一年后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曹锦霞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特质,贤惠温婉,勤俭持家,同时也有作为地质工作者的忍耐和坚韧。婚后两人依旧是异地恋,因为工作地方距离实在太远,总是聚少离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7年,直到1972年曹锦霞申请调入新疆工作,两人才算团聚。
自此,相濡以沫扎根在新疆一辈子。
虽然李忆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他金发碧眼的面孔还是为他带来不少麻烦。不认识他的人见到他都会把他当成老外,有人猜测他是德国人或是美国人。实际上李忆祖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也不知道亲生父母到底是哪国人。
这个时候李忆祖总是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跟他们解释:“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
李忆祖是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文革的人,在那种时期,这样一张外国脸着实有些扎眼,但是最后因为他确实坦坦荡荡,除了长了一张外国脸,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中国人,别人也抓不出什么错来,最后也就平安无事了。
退休后转型当老师,期待把知识留给下一代
1998年李忆祖在新疆工作近50年后退休了,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70岁的李忆祖依旧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余热,多为祖国、多为新疆再做一些事情。
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所以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回报祖国”
因为常年在冰天雪地和沙漠中工作,李忆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已经不能够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
所以他就转型教学,把自己所学所见传递给孩子们。为此他还特地去学了教育类的课程,学会了用电脑。年过七旬的他,辗转走过新疆56个县市,行万里路,讲万卷书,写了80万余字讲义,在没有网络直播和网上授课的情况下,光听过他讲课的人数就超过36万。
他说:“有人把我称为洋面孔的中国人,因为我是被中国母亲抚养长大,培养成人的,所以我拥有一颗中国心。”
“把人生道路走好了,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会有种成就感。”
虽然李忆祖长着一副外国人的面孔,但是他有一颗十足的中国心。当年的弃婴,今日的杰出的科学家,他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回报祖国”。
抱养吴颖思的家庭培养出一个体操冠军,为国争光,中国夫妇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养育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报效祖国。
感恩和爱国,从来都无关乎出身和血统。
李忆祖原籍是哪国人
李忆祖原籍是外裔中国籍人。
李忆祖1938年在天津出生。为外裔中国籍人,长在北京,扎根在新疆,23岁从北京赴新疆从事地质工作;退休后,17年里义务授课800多堂,听讲人数38万人次;年过七旬仍不断行走山野,借《地理·中国》展示新疆的人文情怀和美丽景色。
1964年,同学写信给他介绍对象,对方当时在山西大同地质队工作。后来了解深了,在1965年结婚了。婚后他们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妻子在山西工作,自己则在新疆。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本是苏州人的妻子选择调到乌鲁木齐,与李忆祖同在156队工作。
李忆祖人物经历
1938年在天津出生。当年,他与亲生父母断了音信。一对中国夫妇收养了他,养父为他取名李忆祖,与家里的几个孩子一同抚养,视如己出。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在了北京。可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来工作。
1998年,李忆祖退休了,却闲不住,从事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任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乌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又被聘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踏上关心下一代的义务讲学之路。
李忆祖的儿女现状
李忆祖的儿女现在都成为科学家。
我国有一个科学家名字叫做李忆祖,他被誉为是“中国地质界的泰斗“,一听到他的名字,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中国人。然而这个叫“李忆祖“的地质学专家却眼窝深陷,鼻梁高耸,金发碧眼,无论怎么看他都是外国人。不过他一开口说话的时候,却操着一口极其地道流利的北京腔,让人感觉他好像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并且每当别人叫李忆祖“老外“的时候,他都会特别生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和别人讲:我不是老外,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夫妻收养了一外国弃婴,后来他怎么样了呢
引言
深邃的五官特征,微卷的头发,李忆祖怎么看都是一个外国人,可是他自己却说自己是地道的中国人,生长在中国,拥有一个不灭的中国心,就连工作都自己要求去到了条件比较落后的新疆,而这一切的原因,起源于多年前一个善意的选择。
正文
从身世上说,李忆祖的确不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他真的是外国人。但是在1938年的时候,他的生身父母抛弃了他,好在有一对中国夫妻收养了他,还对他非常的好,就像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李忆祖出生在天津,被中国父母收养之后在北京生活,还给他取名为:忆祖,从此李忆祖真的是生在中国,养在中国了。
养父母的家境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其实还有几个孩子需要抚养,尽管如此,当有一个外国老太太想要领养李忆祖的时候,因为不放心、不舍得,养母还是没有把李忆祖给送出去。在那个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物资情况也比较缺乏的时候,在有多个孩子大家庭中成长的李忆祖过的可以说很不错,而且养父母一路把他供到了中国地质学院。
1961年的时候,李忆祖从地质学院毕业了,在学校的时候他的专业是地质测量与找矿,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很有用的地质领域的专业,而他的成绩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毕业的时候学校是把他分配到了北京的,但是李忆祖自己多次的强烈要求调去了新疆。新疆和北京的各项情况相比真的可以说是不太好了,但是李忆祖想要为祖国做贡献,要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事业而努力,放弃了熟悉的北京来到了陌生的新疆。
20多岁的年轻的李忆祖这一来就是四十六年的时间,他从蓬勃的青年时期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年。李忆祖先是来到了当地的煤炭工业的管理局,是在156队,而在这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发挥专业能力进行煤田地质普查的工作。新疆的瑰丽风光深深吸引了李忆祖,但是在新疆的工作也是很辛苦。
煤田大部分都是在野外,新疆地域开阔,海拔起伏差异很大,但是李忆祖的工作也是需要经常外出考察,在外面的那20多年里,天山的南北,乃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都留下过李忆祖的足迹。外出作业的李忆祖一年半年回不来是经常的事情,那时候以天地为床,以风云为被,风餐露宿,吃食也简陋不已。随之而来的,新疆的煤矿资料在李忆祖这里也慢慢的被明确地整理出来,他在新疆从学者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地质方面的科学家。也因为李忆祖来到新疆的时候,这里并没有什么关于地质、煤田的记录,所以李忆祖在新疆的数十年做的成绩是非常可观的,可以说是这片地区地质界的“泰斗”了。
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李忆祖结束了野外工作,因为别的工作需要,他被调去了学校去当校长。如果说前半生李忆祖将自己贡献给了祖国的煤矿事业,那么后半生李忆祖则是致力于了教育事业。当了校长一些时间之后,李忆祖一直在乌鲁木齐的教育局工作到了1998年退休。忙惯了的李忆祖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在乌鲁木齐呢,有一个关心下一代的委员会,他就在这里面担任了常务副主任,而且他是当地的青少年科技讲师团的讲师。
退休下来的李忆祖年纪可不小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开始了四处讲学的道路。这9年里,前前后后新疆的 56个县市有过他的课堂,地质虽是他的专业,但他讲学的领域可不单单只有这个,他讲过天文、法制、环境等差不多20余个课题,走过的路的公里是要以万为单位计算的,总共讲了得有533场课,大大小小有27万人听过李忆祖的课。
因为李忆祖的外貌,有很多人都好奇他是不是外国人,每当这时李忆祖总会认真地纠正他们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报道养父母和祖国的养育之恩。
结语
李忆祖虽然不是有中国血脉的中国人,但他是有着纯正中国心的中国人,那副深邃的外国面孔下,是一颗赤诚、炙热的爱国心。他为我国的煤矿事业、下一代人的知识汲取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常年野外作业面对的极端天气已让他身患大大小小的疾病,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依然在燃烧自己,因为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情意已经深入到了他的骨血里。
中国夫妻收养一外国弃婴,如今这孩子怎样了
李忆祖,1938年出生于天津市,令人疑惑的是,在他出生不久后其亲生父母就狠心抛弃了他,没有人了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幸运的是中国夫妻发现并且收养了这一被狠心抛弃的外国弃婴李忆祖,这才使得他存活下来,如今,这孩子不仅健康的长大还成为中国顶级科学家。
他虽然自幼在中国长大,但遗传的基因所呈现出老外的面孔却是改变不了的。说起来,外国人的样貌特征相比于华人来讲,是非常的明显的,深陷的眼窝、挺直的鼻梁、微卷的白发这些特点远远不同于黄皮肤的中国人。但每当有人喊他“老外”的时候,他总会用一股浓浓且地道的北京腔解释:“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
李忆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特别热爱学习,中国父母非常支持他学习各方各面的知识,力挺他不断地求学与探索。再后来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实力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这个成绩对于许多华人来讲都有些许的难度,但是他从始至终都对自己十分严格,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
养父母不仅对他视如己出,还给他取名为“忆祖”,其含义为:希望他不会忘记了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在家人的支持与陪同下,李忆祖现已成为我国的顶级科学家。一生热爱科学事业。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毕业,并且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但热爱中国边疆的李忆祖几次向上级报告,强烈要求自己去到在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伸展工作。领导自然觉得以李忆祖的实力和知识程度,北京市这样的优良环境和团队才是他最适合的工作。但对于调度工作这件事,他执着地表示祖国的边疆更需要他,他一定要去到最需要他的地方,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
终于如他所愿,被分配到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156煤田地质队,担任煤田地质普查工作。在这期间,李忆祖一直恪尽职守,绝对不允许自己以及同事怠慢工作上的任何事,之后在新疆的20余年里,李忆祖跑遍了天南海北,没有片刻的停歇,曾经更是不畏惧高原反应,奋力支援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在李忆祖这一生工作的后半程,他带着毕生积累的经验回到了学校,并任职校长。后来也曾在乌鲁木齐教育局工作。仅仅九年期间,他辗转南北疆56个县市义务授课,听过他老人家讲课的学生多达27万人。
李忆祖这一生奔波不停,在新疆生活了46多年,这也让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尽管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并不能够配得上他的资历,可他从未抱怨过一声苦,一直以来深深的爱护着,敬畏着这片国土,将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
比起有着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称号,李忆祖的这份爱国之心更是让人钦佩,这样的一幅异于国人的面孔下,有着不亚于众多国人的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李忆祖的兄弟姐妹先后定居美国,而本是外国人血统的李忆祖,仍然留在中国,继续为国科学事业效力!
外国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被培养成顶尖科学家,后来怎样
个人以为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因为不管因为什么抛弃孩子是事实,而这些年殚精竭虑照顾孩子的是他的养父母,教导孩子长大成人的也是养父母,亲生父母只是负责生下了孩子,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尽过一天父母的责任,外国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被培养成顶尖科学家,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收养】
1938年当时的李忆祖还只是一个一岁的婴儿,他的名字是后来养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不过当时他正在经历很悲惨的事情,就是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不过当时不懂人事的李忆祖被饿得嚎啕大哭,他并不知道自己被父母遗弃了,不过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很困苦,并没有多余的粮食和钱来养活一个婴儿,所以李忆祖洪亮的哭声,被大家有意识的忽视了,很多人都无动于衷地走过去了,但是有很多善良的人还是很同情他的遭遇的,突然想起有一对性格很好的夫妇,他们并没有孩子,所以就想着或许他们可以收养这个婴儿,所以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这对夫妇,他们看到这个可怜的婴儿,当即就决定收养他,因为他和中国人的长相十分不同,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但是看起来很可爱,这对夫妇就给这个婴儿买了奶粉,不过当时的家庭状况并不富裕,为了买奶粉花了很大一笔钱。
【努力工作】
后来李忆祖在养父母的教导和养育下健康的长大,而且因为李忆祖从小就学习优异,所以在高考中考了一个很好的成绩,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但是的学费已经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负担不起,但是为了让李忆祖安心读书,养父母就去借钱给他上学,而且还隐瞒了,等李忆祖上学走后,养父母就辛苦工作还钱,为了省钱每天的伙食都很差,但是李忆祖对此一无所知,很快李忆祖学有所成,因为养父母的培养成了一个顶级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更为了报答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李忆祖开始去找工作,但是他并没有贪图安逸而去选择一些待遇很好和工作环境很轻松的工作,而是选择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去工作,他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而去十分辛苦,但是李忆祖每天都努力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
因为李忆祖的长相,第一次看见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外国人,他每次都认真纠正自己就是中国人,是中国这片土地养活自己,是自己的养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这份天大的恩情,自己终生都报答不完,为了中国的地址事业,李忆祖一直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他所学的知识努力工作,从来没有丝毫的懈怠。
如此这般的工作,李忆祖坚持了四十多年,他一直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这样的李忆祖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对此荧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