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达之父(中国的雷达之父是哪一位)_中国_之父_爱因斯坦

本文目录

  • 中国的雷达之父是哪一位
  • 中国雷达之父,22岁担任爱因斯坦助手,回国后如何了
  • 中国30位之父是谁
  • 保铮的介绍
  • 我国近代的哪些“行业之父”,给一个民族的崛起带来曙光
  • 束星北:爱因斯坦助手,毅然回国成中国雷达之父,死后却草草埋葬,为什么
  • 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是
  • 他是李政道的老师、中国的雷达之父,曾徒手算出洲际导弹数据

中国的雷达之父是哪一位

王越,男,1932年4月1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信息系统专家。1950 年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电讯系学习,1956 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曾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中国雷达之父,22岁担任爱因斯坦助手,回国后如何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积极发展工业科技,不少人为了祖国的未来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大多默默无闻,不管发生什么,都始终希望能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助力国家发展。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当中有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遭到排挤和排斥,满腔热血与才华无处挥洒,心中久久不灭的信念在独自前行中又显得那么无助,最后只能在遗憾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

提起束星北,似乎很多人都对他感到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拜克大学,德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物理学。1928年,22岁的他担任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1931年,他荣获麻省理工物理学硕士学位,曾担任物理学院助教,参加学院多项重要研究,毫不夸张地说,当时25岁的他已处于世界物理学术的最前沿。

后来,束星北学成归国,担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进行授课。可能因为刚刚回国,物理系的学生对束星北才华和能力并不了解,一些学生申请到欧洲留学,给远在丹麦的理论物理的权威导师玻尔写了封信,不久之后他们收到了玻尔的回信,信中写道:“你们学校有束星北这样的世界超一流物理学家,根本没必要来欧洲留学”。

据学生反映,束星北的讲课方式比较独特,他不会像大多数老师那样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教学,而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生动质朴的语言向大家表达出来,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物理系学生喜欢,而且也容易让所有人接受。除上课之外,他带领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雷达,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后来出现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就是李政道。

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回到国内,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领导人表示,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落后,急需一些国外教授到中国来进行科学指导。李政道当时表示不解,他认为他曾经的老师束星北就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国外极具名气,有他的帮助,我国的科学事业必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听了他说的话后,领导人遗憾不已,并告诉了李政道关于束星北的悲惨现状。

1950年,苏联“辩证唯物主义”思潮在我国兴起,但一直以崇尚科学的束星北却不屑一顾,继续走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发展之路。针对这种情况,他经常在学校表达自己的不满,批评那些热爱运动而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最后,他的言行遭到了学校的不满,被学校领导人要求停止讲课。在面对一些事情方面,束星北表现出了特立独行,宁折不屈的性格特点。1958年,束星北引起学校各方不满,从此他告别了学校。

之后,束星北被进行了3年管制,被派遣修水库,当时正面临自然灾害,每天连饭都吃不饱,再加上自己悲凉的处境,可谓是游走于生与死的边缘。1960年,束星北被发配到青岛医学院扫厕所,而这一扫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听说我国正在进行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迫切想加入科研队伍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他没有放弃,认真的扫厕所,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他的良好表现实现真正的自由。在这期间,他写了多篇相对论的论文,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始终没能发表。

在李政道的推荐下,73岁患病的束星北重新站在了课堂,他坚持与时间赛跑,努力在剩下的时间内为国家多做贡献。当时他还接到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计算我国第一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时间,所有的科学家都一筹莫展,但束星北却用笔和纸准确地将它们计算了出来,震惊了所有人。

1983年,束星北去世,遗体在进行捐赠交接工作时被人遗忘,半年后发现时已腐烂不堪。最后被两个学生草草地埋葬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双杠下面。束星北卓越的才华被埋没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如果他一直奋力在科学岗位上,我国的科学事业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30位之父是谁

具体如下: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

中国航天/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中国卫星/北斗之父---孙家栋

中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地理、气象学之父---竺可桢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中国遥感之父---李小文

中国当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国航空之父---冯如

保铮的介绍

保铮,中国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雷达工程系主任、院长,1984年至1992年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电子与通信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现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保铮院士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他毅然扛起中国雷达研究的重任,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长”。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我国近代的哪些“行业之父”,给一个民族的崛起带来曙光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奠基人和先驱者,他们是行业内的领路人以及开创者,中国近现代化进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被称作为“行业之父”,并因此而闻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广东汕尾人 ,出生于1926年,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工作需要, 黄旭华遵循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正式工作,他的事迹直到多年以后才为人熟知。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浙江鄞县人,1902年出生,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童第周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后在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任教,主要从事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以及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先河。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范旭东,湖南湘阴县人,民国时期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化工科学研究的先驱。

范旭东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后来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信孚盐业运销公司研究开发了联合制碱新工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

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号次沂,出生于江苏常州,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是个传奇人物,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所涉及的领域涵盖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等行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就读美国康乃尔大学、卡耐基理工学院,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后又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

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邓稼先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一直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因在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在北京逝世。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字眷诚,号达朝,出生于广东省广州,首批留美幼童,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留美时就读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负责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首创“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束星北,江苏扬州市人,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束星北先前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之后转向气象科学研究,后来在海洋物理研究上颇有建树。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学森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回国后在“两弹一星”、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天与喷气、工程控制论等方面都是先驱型人物。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就读于西南农学院,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巨大,建树颇丰。

中国地理、气象学之父——竺可桢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竺可桢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回国后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是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专家。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华罗庚, 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知名数学家。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的知名数学科研成果“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都是以华氏命名。

中国遥感之父——李小文

李小文,四川自贡人,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 , 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李小文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过地理学博士学位,后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担任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中国百货业之父——马应彪

马应彪,广东广州人,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建者。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容闳,原名光照,号纯甫,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促成了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的建成以及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

中国当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冯如,号鼎三,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从小随父亲到美国谋生,1907年美国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研制飞机,于1909年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对中国航空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卢鹤绂,字合夫,出生于辽宁沈阳,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

卢鹤绂曾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

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

杨仙逸,字学华,号铁庵,出生于美国夏威夷,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

杨仙逸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支飞机队,筹办了广东飞机制造厂,并领导了航空和飞机制造工作。

中国原子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钱三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后任职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束星北:爱因斯坦助手,毅然回国成中国雷达之父,死后却草草埋葬,为什么

刘海军先生曾在2005年出版了《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该部传记文学写出了束星北悲壮的一生,曾一度被评为2005年度“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纪录奖。在当时,该书出版后,束星北一生为国奉献,晚年却草草下葬的悲壮命运的故事不仅被人所熟知,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个一辈子都在为追求科学真理努力的人,一个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人,一个培养了一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人,怎么会落到晚年草草下葬的地步。

学成归来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1913年就读于“魏氏私塾“的束星北被劝说进入了大桥镇小学读书。13岁读中学,17岁到杭州之江大学求学,第二年转入济南齐鲁大学。

1926年4 月,束星北自费到美国留学,两年的时间先后就读于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和旧金山加州大学。1927年7月,他去欧洲游历,凭借着自己的两篇论文担任了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这对当时的束星北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由于当时的爱因斯坦的研究受到外界的阻拦,束星北不得不放弃助手的工作。

放弃助手工作的束星北选择到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30年获得爱丁堡硕士学位。同年9月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

在当时,束星北可以说是物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无人不知,更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然而,站在世界物理前沿的他却选择了在1931年9月回国。因为对他而言,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回国后的束星北与葛楚华女士结婚。归国后的束星北在国内名校辗转多次后最终选择了在浙江大学担任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对教学的“执着”

束星北回国后,一直担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无论是在涉及物理科技的问题上,还是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都是一丝不苟,哪里出现差错都会当面指责出来。这也就导致了某些教授和学生十分的讨厌他,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因讲错而受到他的当面指责。

曾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王竹溪都没能逃过束星北的“魔爪“,在山东大学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正在台上做演讲的王竹溪遭到了束星北的抢麦和指责,认为王竹溪的报告漏洞百出,根本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作为当时国内有名的物理学教授,王竹溪被束星北突如其来的举动搞得面红耳赤,不知所措。而此时的束星北不仅没有在乎王竹溪的感受,反倒拿起粉笔在他所写的错误的内容上打了个叉,还讲了整整40分钟王竹溪的错误点。

王竹溪认为在全校师生面前指出他错误的行为是有辱他名声的行为,于是演讲结束后的他便到他的老师周培源的面前“申冤“。不久,山东大学的领导便去找束星北谈话,希望他以后能杜绝这样的行为。

束星北不仅没有做出承诺,还一直坚称自己指出别人学术错误的行为没有错。听了此话的领导们也不再作声了,因为他们找不到反驳束星北的观点,毕竟为了一个教授而误人子弟的行为万万不可。

束星北课堂上从来不用参考书,也不会有太难的专业性的语言。据他所说,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不希望把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教给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让诱导学生自己深入的思考,用最简单的语言去传授最难的知识。曾有一位不是物理专业的学生被束星北的授课方式所吸引,常常跑到他的课堂听课。束星北也没有因为他是其它专业的学生而怠慢他,反而认真地对待他。

慢慢的,他身上的物理天赋也被束星北发现,束星北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劝他转专业。因为对物理的喜欢,这位学生也很快的就放弃了原来的专业,转攻物理学。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政道。

1972年,李政道回国的时候谈及了中国的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他说中国从来不缺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他们只是没遇到能够”赏识“自己的伯乐而已,比如他的老师束星北。而此时的李政道完全不知自己当年的恩师正在扫厕所,而且已经扫了十几年。

学术成就

束星北不仅在教育方面有取得重大成就,在学术上的他也成就非凡,甚至有“中国雷达之父“的美称。

大学期间的他就已经多次刊登了论文,抗战时期,他与任仲英成功研制出在铜上镀镍的方法,他们也因此获得当时的国家奖。1944年的束星北被任命主持雷达研制,他研制的雷达成功的探测到了地面约10公里远的目标,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随后的他更是多次在理论物理研究上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多次发表有关大气动力学和动力海洋学研究的论文。

束星北的一生都在为国奉献,都在追求科学真理。72岁的他尽管已经患有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病,可他仍然身站一线,坚持为动力学海洋学进修班的学生讲课。当时的中国正被洲际导弹的弹头回收问题难住,没有科学家可以计算出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的最佳时限。年迈的束星北再次临危受命,靠着一支笔和一摞纸就解决问题。

遭受冤屈,老骥伏枥

就是这么一位为国奉献的科学家,却遭受冤屈,老骥伏枥。1957年,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束星北遭受冤屈,被人送到青岛月子口水库强劳改,三年后,又被送到青岛医学院打扫厕所,一扫就是十几年,直到后来才重获自由。

1983年,束星北因病去世,享年76岁。临终前的他主动要求捐献遗体,给人做研究。可当时的医院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束星北的遗体也因此被遗忘。当被发现时,他的尸体已经腐烂不堪了。最后,只能被草席裹尸,埋葬在学校的篮球场附近。

束星北的一生都在为国奉献,晚年却草草下葬,实在令人寒心。

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是

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是刘永坦。

一、刘永坦简介: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刘永坦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二、主要成就:

刘永坦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一定层次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月,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刘永坦成功研制出中国唯一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对海探测能力的雷达装备。

刘永坦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他是李政道的老师、中国的雷达之父,曾徒手算出洲际导弹数据

中国科学界曾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爱因斯坦的身边当过研究助手;他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惠特克;他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先河的开创者之一;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恩师,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巨匠;他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天才物理学家”美誉。这个传奇人物就是,中国的雷达之父——束星北。

束星北老年

1907,束星北在扬州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出生,束氏家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束星北的父亲作为中国实业家张謇的助手,在南通从事盐业和纺织业的管理;他的母亲郭氏,则留在扬州老家,打理着束家祖上留下来的上百亩良田。

出生于这样的大户人家,束星北的生活自然过的无忧无虑。然而衣食不愁的生活,却在他八岁那年结束了,父亲在外工作的时候又娶了一位姨太太回家,束星北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她不能容忍丈夫又娶了一位新太太入门,一气之下领着两个大包袱,牵着束星北的手彻底离开了束家。

束星北年轻时

此后,束星北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地主家的儿子,他开始跟着母亲自食其力,为了凑够自己的生活费与学费,束星北开始在酒楼、作坊、茶肆之间来回奔波。纵然生活艰辛,束星北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于1924年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1926年,他又经同学引荐,插班进入了济南齐鲁大学。

同年四月,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束星北,自费前往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难倒束星北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物理学,而是生存资金。为了能够留在美国继续念书,束星北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勤工俭学;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束星北甚至与美国华工一起修过铁路,建过码头,搬过货物。

左一束星北

那个时候的束星北生活艰难,且心中目标未定,虽有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却无具体目标。为了心中了理想,也为了继续探索一条可以帮助中国的方法,束星北先后在美国、日本、朝鲜、苏联等十几个国家游历,亲眼目睹过其他国家的政变与科学研究的束星北,终于确定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他决定脚踏实地的学习物理知识,将自己的兴趣转变为人生目标。

束星北先后在拜克大学、加州大学的物理系进行学习,在这期间,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对论”令他最为感兴趣。因此1928年,束星北在德国柏林读书之际,携带着自己所撰写的两篇论文拜访了爱因斯坦,并顺利成为了爱因斯坦身边一位得力的研究助手。

束星北(第二排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势力十分猖獗,在德国严重排斥犹太人的形势下,就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只能被迫暂停研究,离开了德国。束星北也因此结束了这段研究助手生涯,随后,他又在1929年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并在1930年1月,获得了该学校的硕士学位与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同年2月,在物理学家惠特克等人的推荐下,束星北师从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当时爱丁顿正在进行“狄拉克方程”的推导,束星北有幸参与整个方程的推导,并因此而展现出自己过人的才华。

束星北上课

1931年,当时的束星北仅有25岁,他不仅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还担任了该所学校的数学系助教。这一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同年九月也是束星北归国的日子。他本来还打算继续在麻省理工潜心研究之时,母亲催促他回国结婚的一纸家书,让他离开了没有被战争波及,仍然风平浪静的实验室,回到了这片饱经战祸纷扰的故国。

束星北上课中

束星北成婚以后,他本来还有机会带着家人一起出国,因为他曾经求学过的美、英、德等国,都向他抛出了远比国内工作、生活更为优渥的橄榄枝,但是束星北却放弃了这些机会。

此次归国,束星北在中国所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战乱、科技被世界远远甩在身后窘迫国家,他当年远渡重洋学习物理,不就是为了拯救中国科学吗?所以,束星北带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的留在了祖国。当时,国内很多一流大学也向束星北发来了任职邀请函,最终,他选择了群英荟萃的浙江大学。

束星北家人

束星北在浙大任教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平静,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上课从不看讲义,也不用参考书,因为这一切早就牢牢的记在了脑子里;他从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的整整齐齐、鸦雀无声,和学生一起高谈阔论,才是他的教学方式。

束星北这种独特的上课方法,让学多原本对物理毫无兴趣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开始学习这门课程,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诺奖获得者李政道,李政道最早学习的是电机专业,正是在束星北的影响下,才开始学习物理学。

束星北与同事

束星北这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天才,在1945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雷达。可是他的辉煌人生,却因为他“不合时宜”的性格戛然而止,束星北作为一名信念坚定的科学家,他一直将自然科学放在第一位,主义排在第二,这让他往后余生吃尽了苦头。1958年,束星北被编入了劳改大军;3年后,他又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打扫厕所。这让他开始脱离科研舞台。上世纪60年代,当他的同事都秘密加入核试验队伍之时,他却只能继续接受“改造”。

束星北雕像

这种漫长又难熬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4年,李政道回国时,向周总理提起了自己的恩师,束星北终于得到平反。回到讲台的束星北,马不停蹄的给学生上课,他想要将这些失去的时光再次弥补回来,为国家继续培养科研人才。

1979年,束星北分文未收,仅靠着一支笔、一摞纸,计算出了洲际导弹研究中,弹头数据舱接收和打捞的最佳时限。他的这一成果,又引起了整个航天学界的轰动,但是这个时候的束星北,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1983年,一生坎坷的束星北在青岛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青岛医学院,一代物理天才,到死都在为这个社会想着作贡献。

束星北与同事

漫谈束星北的一生,总是夹杂着敬佩与惋惜两种情感。他本应该享受无限荣光,倍受国家人民的尊敬,可是他的坎坷命运,又让他的名字黯淡无光。但是在束星北的身上,还有一种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的品质,那就是对于科学的坚持,不论束星北身处何时何地,他从未忘记过自己心中的科技之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