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张万年访美,美军司令一把将他抱住,激动大喊:总算抓到你了_美军_二人_越南

1998年,张万年率领中国代表团正式对美国访问,这样标志着中美关系步入蜜月期。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美国负责接待的陆军司令沙利却一把抱住张万年,激动大喊,“我总算抓到你了!”

在场众人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哈哈大笑,张万年也热情的与之拥抱。二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又为何美军司令抓到张万年如此激动?这一切还要从张万年讲起。

铁血上将张万年

张万年出生贫苦,他一家皆是农民,在他出生的年代,农民家庭的生活可谓是难上加难,一方面要背负全家生存的重任,另一方面还要遭受列强、土豪、军阀等多方面的欺压。

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1938年,山东彻底陷落,而张万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东人,从此,他们一家生活在日伪的统治之下,生活愈发艰难。

1943年,15岁的张万年经历了父亲的死亡,由于家里没有粮食,张万年父亲只好外出借粮,却因此错给了给日本人打工的时间,日伪军找上门来,将张万年父亲毒打一顿,并将人拖走,此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出现。

展开全文

痛苦、屈辱交织在张万年心里,于是,年纪轻轻的张万年就参加了八路军,站在了反抗侵略的前线,张万年入伍后,表现优异,彭德怀也对其大加赞扬。

1958年,张万年在陈赓的鼓励下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一点点提升自己。

之后,南越背信弃义,五十岁的张万年率领了一个师远赴作战前线,参加对越反击战,创造了诸多作战奇迹。

越南战争中抓不到的张万年

在越南战争中,张万年和美军司令沙利结下缘分,虽然二人在此次战场上并未见面。

越南战争持续了近20年,张万年是在1963年前去的,当时中越两国协同作战,中国派遣大量优秀将士担任越南的顾问,张万年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张万年已经是中外闻名的铁血上将,然而美军司令沙利还只是一个侦察兵。

张万年到达越南时,正好赶上溪山战役爆发,此时正处于关键时期,溪山在越军的失误下被敌人占领。张万年到来后,立即指挥作战,但是战术计划却被越军叛将泄漏给了美军。

即便如此,张万年在种种不利情况之下依然压制住对方,炸掉了美军的重要弹药库。

为了不让局面持续恶化,美军决定抓住以张万年为首的一众中方军事顾问,当时沙利就是负责捉拿的侦察兵之一。

聪明的张万年敏锐察觉计划,指挥警卫反击,沙利等侦察兵部队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被全数歼灭,仅剩沙利一人狼狈逃走。

虽然之后美军一直展开抓捕行动,但是却怎么也抓不到张万年。

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战败,沙利跟随美军回国,即便如此,他仍旧念念不忘张万年,抓不住的张万年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

终于被“抓住”的铁血上将

在二人重逢之前,中美之间的关系面临了一段极其尴尬的时期。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关系带来了第一次破冰,此后,苏联解体,两国之间又再次僵持,中国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之后日益强大,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在1998年张万年访美之前,美国也曾借台海危机打压中国,但是却并没有成功,双方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但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不是一个国家就可以阻挡的,两国领导人明白,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998年,美国国防部部长科恩向中国发来邀请,于是由张万年带领的中国代表团踏上了访美之旅。

这段访美之旅给两国都带来了极大的收获,张万年在美军高层的陪同之下参观了著名的西点军校,在军校,张万年这个中国将领还有不少的迷弟。

越南战争之后,张万年的事迹一直都是军校授课的样例,在军校内,张万年还为学生们发表了演讲,精彩的讲话俘获了一众士兵的崇拜,虽然文化不同,但是张万年的观点还是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产生了极大地共鸣。

正如张万年所说,优秀士兵具有的精神素质是一致的,优秀的人也是不会被国界限制,会被全世界崇拜的。

之后,他受邀参观佐治亚州美军本宁堡陆军基地,在此,张万年和重逢。

此时的沙利已经是美军陆军司令了,越南战争已经结束,他终于抓住了铁血上将。

沙利一把抱住张万年,时代变迁,中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敌人能够友好地问候、拥抱、学习,这二人的关系也是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

访美结束后,张万年带着沙利的祝福和对和平的向往回国,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也被他创新运用,发展到中国现代军事力量上。

美军的现代化力量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张万年不断吸取经验,学以致用、创新理论,打造了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力量。

小结:

张万年和美军司令沙利的关系就如同中美关系一般,其转折变化颇具戏剧色彩,但也表现了和平的美好。

二人在越南战场结识,沙利被张万年的军事才能所折服,既不甘又佩服,又在中美建交时重逢,一笑泯恩仇。

一段小小的关系也显示出中美和平友好的美好,和平之下,二人才会成为彼此欣赏的好友。正如张万年临走前沙利所说的那句话,“希望我们两国军人永远不要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和平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