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集只破6个案子,《三叉戟》被指烂尾,但第二部仍值得期待_案件_观众_故事

为何?三个问题是关键。

其一、故事定位模糊刑侦、经侦、悬疑,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制作风格,剧情最大的看点还是破案。

有的作品会选择一案到底,如《人民的名义》般用一个大案将正反派的故事线一步步剥开,实现侦破与犯罪并立的故事群像,内容丰富扎实。

有的作品会选用章节案件递进,如《白夜追凶》、《重案六组》涵盖多个单元案件,并在单元案件递进的过程中穿插一个主线故事,观感烧脑又过瘾。

展开全文

《三叉戟》明面上是第二种。

它采用章节案件与主案件并行的叙述模式,初期两个单元案件让观众迅速入了坑,但第三个案件以后,章节案件的数量明显就跟不上了。

42集的故事一共只有6个案件,其中D融宝案是主线,章节案件只有5个,这便导致中期过渡剧情太多、个别案件战线过长,观感乏力。

尤其是横跨了8集的雪片案,主角团一直处于不被理解的憋屈状态,内容爽点少、炸点多,该剧的口碑也是在此时开始下滑。

待到看完全剧后,你会发现其实《三叉戟》选择的叙述方式应该是一案到底的模式,5章节案里除了一笔带过的扫黄案外,都与主线D融宝案息息相关。

然而,以一案到底模式来看,《三叉戟》又缺了点流畅性,前期几个章节案件过于分散,没有将暗线BOSS、反派人物线做有力的填充。

拉线的剧情怎么办呢?用三个主角的职场困局、家人剧情来增补,案件看点被冲淡。

其二、工具人形象粗糙工具人的问题,七话前期专门开文解析过,《三叉戟》也陷入了许多国产剧的工具人模式,创造了夏静怡、小雪等易激起观众怒火的角色。

无脑型角色原本是无伤大雅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容纳各种人物形态,只是夏静怡、小雪等配角的塑造与存在意义都设置的略粗糙了些。

她们的存在原本应该要推动剧情,但这些角色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夏静怡为例,编剧花费大量篇幅将她融入到反派集团,然而,在D融宝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夏静怡既不是阻碍也不是突破口,删除她的角色对案件毫无影响。

如果这些角色的存在只是为了代表社会中某一类易被犯罪分子欺骗的人物,那么她们的独立人格又不够扎实,经常出现逻辑背离,让观众感觉非常突兀。

以小雪为例,性格设定单纯、内向的她初见董虎非常排斥,但看见董虎的小弟彪子却又秒变热情女孩,这便让人物显得不够真实。

最终,对剧情无强烈影响又没有感染力的她们,成了拉低评分的失败角色。

其三、主线案件收尾仓促作为主线剧情,D融宝案是本剧的核心故事线,这个案件的突破也应该是最困难、最复杂、最燃的,是很多观众都期待的内容。

然而,《三叉戟》的收官之战却走了极简、仓促的路线,前期铺垫了很久的内容,包括董虎线、小青线、夏静怡线、彪子线,但后期基本都没用上。

董虎线、彪子线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就收尾了,前期把董虎做成一个魅力大佬,将彪子做成一个步步走入圈套的失足青年,似乎并不是为主线案件服务。

让黑道人物闻风丧胆的小青,在大结局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打手形象,没有看出这个人物智商与魄力,也不是很能体验到他为父报仇的心态历程。

主线案件破获过程也相当顺利,甚至比洗钱案、雪片还要简单一些,三叉戟接手之后罪证收集的十分顺利,除了抓捕过程遇到点内部阻碍外并没有出面难题。

大案尾声时的燃与险,都不是案件侦破过程呈现的,而是由大场面与打戏。

最燃的镜头是郭局组织的全员致敬,很感动、很热血也很主旋律。

最惊险的镜头是大棍子被小青捅了一刀,生死问题也的确让观众担心了一把。

这份燃与惊险,主要是三叉戟与警察职业的传光正呈现,将这些融入进来是很棒的,但若再加上侦破过程的燃与险烘托,应该会更完美。

分析影响《三叉戟》口碑的三个问题,并不是因为不喜这部剧,反而是因为太喜欢,才希望它可以更好,也希望后来者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甚至,七话与觉得《三叉戟》完美无缺的观众一样,是希望这部作品有第二部的,因为它虽有瑕疵,却值得影视行业深入去创作。

它的出现,给了影视行业向多元化发展打上一支有力的强心针,因为观众的追剧热情与持续走高收视告诉投资方,不是只有谈情说爱或主打外形美的年轻人故事才受宠。

《三叉戟》这个IP,亦有可深入挖掘的基础,后程的剧情虽然有加“水”的嫌疑,却没有影响到三个主角的个性魅力,老戏骨的演技也一直感染着观众。

再深入挖掘这三个已经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的老警察故事,要比全新打造新平民英雄角色更容易成功,当下观众对第二部的呼喊声也能让它有天然宣传热度。

比如《三叉戟》非常惊艳的预审高手齐孝石,便是吕铮小说《名提》中的主角,王骁饰演的经侦队长林楠,亦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线。

以《三叉戟》为突破口,持续发挥三个老大爷的故事,并且将其他人物分支线逐渐丰盈起来,打造一个吕铮侦探宇宙,亦非常可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