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红帆船》赏析?北岛的诗《走吧》的原文是什么_北岛_我不_走吧

北岛《红帆船》赏析

赏析:

《红帆船》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真实。一开头诗人就明确的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采取的是反问句式。他再也不轻信面前的一切,他也再也不去诈骗他人:我不能再诈骗你,让心像一片颤抖的枫叶,写满那些关于春季的流言。

他再也不为任何人去掩盖太平,他要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逻辑去审视这个世界。“枫叶”的意象无比有新意,尽管枫叶很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杂谫红,它毕竟带来的是秋季的信息,它不是花,不是春季,它是迷惑人的,是虚假的。

曾经使一代青年癫狂的时期过去了,最初的时代,特别是青年人感到迷惑惆怅,他们“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上,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他们觉患上宛若遭到巨大的嘲搞以及诈骗,但事实教育了他们,他们再也不迷信,开始独立思考。他们对现存的一切都不相信,都要亲自加以验证。可以说,那个时代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代独立思考的青年。

尽管“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尽管今后无论是个人、祖国、民族未来途程中,还有无数的谎言、无数的陷阱、无数的“带着注释的希望”仍要扮演欺骗者的角色,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为“国人渐已醒”,使他们醒来的就是那只运载着独立思考之风、直面真实之风、理性思维之风的科学的“红帆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20世纪80年代。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浙江湖州人。历任北京市六建工人,《新观察》、《中国报道》编辑,北京飞达(集团)公司干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对于北岛,大多数人还是很陌生的,虽然他曾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自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新诗已有近百年的历程。

新文化的成就在严肃的文学史家眼中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现代诗歌更是被人瞧不起。诚然,现代诗歌无法与古典诗歌相提并论,也许没有过多值得称道的,因而有不少人感叹:“当代无诗歌”,甚至有人刻薄地说:“当代只有诗歌作者而没有诗人。”我们这个 “诗歌的国度”果真衰落了吗。.

新诗里没有传世之作吗。对于前述论调,我不敢苟同。如果要说“当代无诗歌”,除非把“当代”一词限定在九十年代,因为此前的数十年间──仅仅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甚至堪称杰出的诗人,北岛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现代北欧诗选》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红帆船

北岛的诗《走吧》的原文是什么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啊路,

飘满了红罂粟。

【简析】  北岛这首诗写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1977年1月18日,是送给他欲远赴海外寻找自己人生新出路的好朋友陆焕兴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与祝愿,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不可测的担忧。因为都是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的洗礼,心头仍带有深深的伤感与余悸,诗中“冰雪的路”、“银色的路”、“心敲击着暮色的鼓”等诗句,表现出对未来的人生路与国家的出路是坦途还是荆棘丛生,尚不十分明朗而郁结心头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祈愿:给这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度一条光明的坦途吧!结尾一节,“走吧,/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以罂粟这种典型的善与恶的矛盾体来表明了对前途的不可捉摸的忧虑与无奈。带着沉重的记忆,踏上“飘满了红罂粟”的路,去寻找各自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湖”。在未知中踏上前行的路,本身就显现了一种探索与悲壮。  全诗一唱三叹,感情深挚而凝重,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定居香港。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求北岛代表作以及他的比较好的作品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 期。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