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冒充好友……骗子蠢蠢欲动!这一份节后防诈骗指南,请查收→_骗局_转账_诈骗

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在传统观念里,过了正月十五,春节才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打工人”陆续回归工作岗位,学生们开启校园生活。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骗子们可能也要返工了。

2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春节假期结束后的一周内,各地警方密集发布反诈提示,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及防范建议,守护群众的“钱袋子”。从警方透露的信息来看,节后大量用户存在求职、出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需求,诈骗分子利用这一情况,让年后呈现了诈骗高峰期。

金融领域的骗局依旧屡见不鲜。根据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辖内一办案民警介绍,受害人马女士于2月2日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金融App的客服。据“客服”介绍,马女士在该平台的贷款利率过高,不符合国家贷款利率规定,现需进行降息调整。在具体操作步骤上,只需要马女士将相应钱款转至指定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完成后资金会原路返回。

信以为真的马女士为了“省下”贷款利息,在对方的引导下通过会议软件共享屏幕完成了15万余元的转账。随后,“客服”又表示可以一并处理马女士在其他平台的贷款,最终,马女士先后转账50万余元,直至全部操作完成发现未按承诺退还资金,马女士方才意识到被骗。

与此同时,浙江衢州警方近日发布的诈骗典型案例,也提到近期辖区市民在婚恋社交平台上被网恋对象诱导参与炒期货进行理财投资。对方首先通过虚假交易平台显示盈利假象吸取受骗用户本金,再以解冻费等名目要求其持续缴纳资金,进一步行骗。辖区内一居民由此被骗55万元。

“涉及投资理财、贷款等内容的金融领域骗局,骗子总是会让受害人认为自己有利可图,或是以急切的关怀口吻,站在‘维护’受害人权益的角度,使其放松警惕,殊不知已经踩入了陷阱。”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指出,这类骗局多是利用了受害人金融知识薄弱、防范意识差的特点,以解冻费、激活费等名目诱骗用户资金。

骗局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根据警方披露的信息,节后常见的骗局主要围绕出行、求职、理财或贷款、冒充熟人借钱、设置虚假中奖链接等方面。例如,在2月4日,内蒙古包钢集团通过其微信号公众号发布声明,表示有骗子假借公司主要领导的名字,通过微信好友添加等方式,套取信息进行诈骗,要求对方进行转账或借款,强调公司没有任何一位领导通过此类方式进行资金往来。

对于各类骗局中可能涉及的套路,各地警方在案例中做出了详尽解释。节后反诈防骗具体怎么做?苏筱芮总结了如下四点:首先用户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隐私信息,不随意点击或扫描不明链接、二维码;其次要认真核实所谓的“互联网平台客服”来电,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核验其真实性;接着是审慎开展自身不了解的互联网操作,例如通过下载视频聊天或屏幕共享软件,将主动权交给陌生人;最后是在转账或借贷等资金往来环节提高警惕,对于陌生人提出的各种名目的提前收费坚决不予理会,切勿轻易转账付款,以防上当受骗。

“事实上,电信诈骗万变不离其宗,不仅仅局限于诈骗高发期,这四步反诈防骗的操作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适用。用户只需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守住自己的钱袋子,不期盼不劳而获,增强对陌生人的防范与警惕,就能远离骗局。”苏筱芮如是说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