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观 | 长三角林长制改革十大案例发布_智慧_厦门市_釜山

清研智观

智能资源环境管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快速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01

热点聚焦

海南推进数字化智慧化治理,科学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今年6月,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口召开,省长、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主任冯飞主持会议并讲话。

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听取了前期相关工作的汇报,全体委员通过投票方式,审议通过了《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文件。冯飞充分肯定了海南省前期在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机器管规划”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明显工作成效。他指出,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深化海南省“多规合一”改革,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要更加聚焦聚力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进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这条主线,重点突出“六个着力”:着力抓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把耕地保护红线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着力抓好规划编制的顶层设计,完善编制体系,落实好控规调整办法,完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着力抓好各类规划编制的衔接工作,坚持开门编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前瞻性;着力抓好各类规划的落地执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抓好数字赋能工作,建设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平台,建好“土地超市”平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和业务协同,实现事中事后有效监管;着力抓好创新性工作,鼓励各市县多做尝试和探索。 (人民网)

展开全文

长三角林长制改革十大案例发布

11月19日下午,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高端论坛暨沪苏浙皖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十大案例。

据悉,此次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2022年度十大案例分别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全力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以林长制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品质,全力打造精致人文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江苏省东台市“陆海空”全覆盖,林长制守护神;江苏省句容市构建“12336”林长制工作体系,夯实美丽句容生态根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组建专职森林资源综合巡查队打造县域林业现代化治理新样板;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写好畲乡“三绿”文章,绘就生态“心”画卷;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以高质量“林长制”考核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让合肥“最好名片”更闪亮;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村企社户”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安徽省马鞍山市跨域携手共筑长三角绿色发展新高地。 (人民网)

02

政策解读

山东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

作为煤电装机第一、全国碳市场注册企业第一、碳排放总量第一省份,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备受瞩目。12月23日,山东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

《措施》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0.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3%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25年基础上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80%以上,助力全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山东省人民政府官网)

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7月28日电 近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力争到2035年,全市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据悉,“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系统,也称厦门市生态空间管控系统,是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立足“多规合一”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创新科技手段打造而成。2020年,该系统通过专家验收上线运行,标志着厦门率先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数字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正式迈入“智能时代”。此次颁布的方案,旨在加快推进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方案》,厦门全市将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28个,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实施分区管控。环境管控单元则随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全国国土调查等成果调整予以动态更新。 (厦门市人民政府官网)

03

实践动态

百色市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百色市自然资源局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布局,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百色市共36家矿山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通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产资源开采方式更加科学,一批先进的开采技术、生产工艺和专利技术得到了运用,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 %以上,矿山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矿区环境焕然一新,治理复垦3504.52亩。2021年投入338万元打造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露天矿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以资源品质控制为主线,集“数字采矿软件平台、生产执行系统平台、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卡车调度系统、质量控制系统、安全环保监测监控系统和矿山数据中心”为一体,在协同作业平台和矿山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革新露天矿山生产组织方式。实现露天矿山资源精细化开发利用、生产过程智能管控、达到矿山开采绿色环保和经济高效。 (人民网)

港华智慧能源携手赛昉科技、航天能源打造基于RISC-V技术的智慧燃气解决方案

12月14日,港华智慧能源、赛昉科技与航天能源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燃气安全”和“智慧能源”方向展开一系列的深入合作。三方将发挥各自在技术、方案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从底层芯片架构开始,共同研发基于RISC-V开源架构的智慧燃气解决方案及燃气管道安全智能产品,该合作有望实现在全自主的工业安全产品领域的新突破。

具体来看,三方将携手打造智慧燃气解决方案及相关物联网智能安全产品,该解决方案将采用赛昉科技和微五科技自主研发的RISC-V SoC芯片,基于航天能源在燃气管道智慧安全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整合形成基于RISC-V技术的智慧燃气安全解决方案,并率先应用在港华智慧能源的燃气管网中,助力港华智慧能源打造安全、可靠、智慧的燃气管网体系。数据显示,港华智慧能源作为中国领先的城市燃气供应商,在内地拥有逾308个城市管道燃气项目,业务遍布24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客户数目已逾4000万户。就此,三方携手研发的基于RISC-V的智慧燃气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将有力推动我国城市燃气管网安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新华网)

04

国际视角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首份《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支持全球淡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11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首份《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可用淡水资源进行盘点。

这份报告旨在评估气候、环境和社会变化对地球水资源的影响,以便在需求日增而供应有限的背景下,支持全球淡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报告概述了全球河道流量及主要洪水和干旱情况,分析了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同时强调了冰冻圈的重要作用和脆弱性。报告指出,受气候变化和拉尼娜事件影响,2021年全球大片地区比正常情况更加干燥;巴西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美国西南部等部分地区陆地水储量呈下降趋势;冰冻圈水资源变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报告还指出,目前全球有36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面临供水不足,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亿人以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说,人们往往通过水文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如干旱更强烈、洪水更极端、季节性降雨更不规律、冰川加速融化等。但人们对淡水资源分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仍了解不足。《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旨在填补这些知识空白。 (人民网)

2022年釜山智慧海洋经济论坛举行,围绕脱碳和ESG等话题展开讨论

9月7日,2022年釜山智慧海洋经济论坛在釜山港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釜山市和韩国经济新闻共同主办。

釜山智慧海洋经济论坛于2017年首次举办,今年是第6届。在本届论坛上,来自海洋领域的公共机构人士、专家及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当地海洋企业最为关注的脱碳和ESG等话题展开讨论。除主题演讲和讨论等固定环节外,今年的论坛还与当地海洋领域的公共机构合作,开展了海洋企业扶持会议等附加活动。釜山市相关人士表示,脱碳、ESG等是企业当下正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次论坛上提出了这些课题的应对方向。除此以外,论坛还提供了各类扶持制度等相关信息。期待企业能通过论坛找到改革方向,使本次论坛成为创新发展的良好契机。 (人民网)

05

数据洞察

智能化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成为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手段智能化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成为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我国智慧环保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7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智慧环保市场规模将达772亿元。近年国家大力支持智慧环保产业发展,资本看好智慧环保产业,智慧环保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数据显示,我国智慧环保相关企业注册量由2017年的1721家增至2020年的3425家,2021年新增智慧环保企业略有下降,同比下降6.6%。2022年1-5月,我国智慧环保相关企业注册量达936家。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逐步普及,传统环保将依托于高新技术进行转型,逐步升级为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环保。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融合,在环保监测、污染治理等领域内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使用信息技术对环保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预警及判断,既符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战略方针,也可充分发挥出智慧环保在社会经济、人文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网易新闻)

东营黄河入海口垦利段:科技赋能,提高治理智慧化水平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拥有181.81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垦利区120公里,携带大量有机质汇入渤海。入海口附近浮游生物丰富,是多种海洋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海洋资源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东营黄河入海口垦利段通过一系列科技赋能措施,大大提高治理了智慧化水平。

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湾区治理,在各项规划编制过程中都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优化扩大海洋自然保护地范围,促进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扎实有效推进湾区生态修复,先后实施总投资12.5亿元的17个生态修复项目。针对滨海湿地占用及受损、岸滩岸线损毁等海洋生态问题,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基本原则,为修复生物提供适宜的自然生长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投资6800万元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实时监测系统,潮间带生态定位观测系统,初步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与高等科研院所协同研究,初步构建起分区定水、按需补水、动态监测的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实现了生态补水智慧化管理。与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联合开展湿地修复模式、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科研攻关,形成了20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科研成果。 (澎湃新闻)

编辑|李姝敏

图片|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