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北京之:三庆园_京剧_徽剧_大栅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北京 京剧 徽剧 大栅栏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三千年古城,自然而然的留下很多“岁月的痕迹”,因此在北京“寻古”并不是什么难事,今天咱们聊一座戏园子:三庆园。三庆园位于大栅栏儿街18号,规模并不大,容纳观众人数不过200人左右,是个小剧场。别看它规模小,但意义可不小,可以说是国粹京剧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

京剧虽然叫“京”剧,但发源地并不是北京,前身是徽剧。它能发展成国家级戏曲,风靡全国甚至全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离不开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徽班进京。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活动,奠定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徽班到了北京之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吸收了昆曲、秦腔、及 一些地方民间曲艺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京剧。

起初在清朝宫廷内部快速发展,后来传至民间,以至影响全国。可以说徽班进京就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其中的先行者叫三庆班。徽剧的发展得益于徽商的“大力支持”:徽州商帮曾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其中以盐商最为出名,富甲一方的徽商在取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开启了文化消费的欲望。清朝,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徽商富豪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同时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展开全文

因为乾隆喜欢下江南,这些徽商不但资助衣食住行,同时极力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为皇帝的旅途“增色”,这一举动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1790年,这一年是乾隆八十大寿。为给皇帝庆寿,扬州盐商江鹤亭出资组建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班子,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三庆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这次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大型汇演中,首次进京的三庆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观众缘。原本在祝寿演出结束之后,三庆班就该回去了,但是由于演出效果超预期的好,于是留在京城继续表演。此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师艺坛,这就是 京剧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四大徽班进京。

清朝时期,前门外不但是商业中心,也是艺术荟萃之地,大栅栏儿附近就有广德楼、广和楼、庆和园等等多个戏园。三庆班没来之前,大栅栏儿18号已经是演出场所,据《梦华琐簿》记载:“今日之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吃饭、听戏的地方。后来三庆班将宴乐居作为首选的演出场所, 嘉庆元年(1796)改名三庆园,其他三大徽班也都曾在这里轮番演出。从此徽剧扎根儿于北京,并迅速占据戏曲表演的主导地位,并逐步发展为京剧艺术形式。

《梦华琐簿》还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当年的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与三庆园并称“京城七大戏园”,但三庆园是开办最早、且居首位的。1900年6月16日,旨在扶清灭洋、抵制洋货的义和团用“怒火”点燃了前门大栅栏儿(因为这里云集了很多洋货店)。大火烧了三天,焚毁店铺4000余家,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庆和园等戏园悉数在列。

1905年,由三家商行联合出资复建三庆园,复建后除京剧演出外,还放映电影,由此成为北京最早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之一。民国时期,京剧艺术发展到空前高度,涌现出无数名家,三庆园依旧红火。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裘盛戎等人就曾在三庆园有过演出。解放后,三庆园因年久失修而停演,几年后改成了商场职工食堂;1972年因原建筑物倾斜、成为危险建筑而被拆除,此后一直被作为商业经营场所,百余年的戏园一度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庆园是2013年复建的,完全的仿古风格,然后作为德云社的固定表演场地之一,另外也有戏曲表演。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