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奇 姚政宇
偌大的厂房里,在仅有几名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每条生产线都有正在自动运行的机械臂和机床,同时还伴随着几台无人驾驶的工作小车……这是南京钢铁股份公司智能工厂综合主管李小亮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为了确保超短延时,我们的厂房里安装了2.5万个传感装置,厂房四周密布5G传输基站。”1月13日,记者在南京钢铁股份公司智能工厂里见到李小亮时,他指着穿梭的机器人告诉记者,厂里是全线自动化、智能化进行生产,尤其是靠近炼钢炉、淬炼钢水等岗位,是由机器人来操作的。
“在这里,我们实现了‘像生产消费品一样生产钢铁工业产品’,这正是钢铁制造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变。”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院长林锦斌振奋地一口气介绍了多个“率先”“第一”:建成钢铁行业首个覆盖业务最广的“制造+经营+生态”的一体化集群式智慧中心,实现数字工厂和现实工厂的“数字孪生”;为打造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围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建成世界首条加工高等级耐磨钢的JIT+C2M智能工厂,实现全工序智能协同;在行业内率先开展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企业三个“数”的转型思路:以数转型、用数发展、因数创新。为促进公司数字技术与钢铁主业深度融合,加速“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的推进,2021年3月,公司董事会同意设立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
在南钢,像这样的研究院,不止一个。
始建于1958年的南京钢铁,是江苏钢铁工业的摇篮,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之一,在当前普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保持健康发展尤为不易。随着制造行业迎来“双碳”机遇,老牌钢厂该怎样抢占“新风口”?南钢给出的答案是:除向“数”转型,还要向“绿”转型。
“加快企业低碳转型,要抢占未来产业链新风口,推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说到抢占机遇,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格外感慨。
作为一名“老南钢”,黄一新经历了钢铁行业的“火红年代”,也遭受过企业因环保等问题而差点搬迁的“至暗时刻”。
“钢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战略能力出发,认真研究政治、经济、科技、产业、国际市场等新形势的重大变革,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从战略层面规划,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从生产驱动向技术驱动和服务驱动升级。”黄一新介绍,为此,公司成立了绿色低碳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双碳”工作推进体系,并向社会公布南钢“双碳”行动纲要,着力推进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节能降耗。
不遗余力、舍得投入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之一。“十三五”期间,南钢持续投入100多亿元用于环保提升和生态保护,实施100多项环保治理和节能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降耗、环保治理设施。
“我们以创新为法宝实现行业突围,以创新引领企业实现高速成长。”南钢副总裁、总工程师楚觉非介绍,南钢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保持3%以上,不仅建立了新材料研究院、数字应用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三大研究院,还拥有国际级、国家级等高端研发平台37个,与12个国家、82个科研院所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系列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极大提升了南钢竞争力。
去年,由于市场环境不利,我国钢铁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南钢在2022年1—11月份实现营收1711.52亿元,利润30.94亿元,效益在行业排名第11位,近日还摘得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的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1月14日晚,记者再次致电黄一新时,他对当天上午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发出的“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个“敢”最强音印象深刻。“‘企业敢干’,鼓励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南钢将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执行国家和省委的大政方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融合发展。”他说,今年,公司一个全新的智慧能源平台即将落成,还将加速推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向绿色低碳和数字智慧的方向深度转型,打造一个有“世界头部企业”竞争力的新南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