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80岁画《富春山居图》:我本想做个好官,真的没想过当画家_这幅_文物_画作

导语:他官场失意,被冤入狱,后入全真教,一心学画,80岁画的《富春山居图》,地位堪比兰亭序。

在书法中,兰亭序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堪称是书中的极品,可惜的是这部经典作品,没有能流传下来,兰亭真迹至今都没有出土。

与书法相似,在经典的画作中也有一幅被认为是“画中之兰亭”的作品,可见它在画史的地位是有多高。

前几年,有关这幅画的故事,也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虽然电影拍得不怎么样,可还是让这幅画在国内又火了一把,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如今这幅画的两部分被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

其实这也是悲情的事情,在流传的过程中,这幅画被烧毁,中间有一部分被毁掉,画作剩下的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剩山图,另外一部分被称为无用师卷。

原画是七百公分的长卷,即便被烧成两段,也都有着一定的长度,此画被认为是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书画界的经典。

展开全文

黄公望主要是以富春江为主,描绘了江景以及两岸的景色,黄公望长期在这里生活,对于当地的山水观察相当仔细。

这幅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随着景色的转换,角度也有很多的改变,无论是山脉的描绘,还是树木人物的描绘,都是非常精妙的。

他还利用空间变换,展现了富春江岸的美妙景色,黄公望也用自己最为擅长的“长披麻皴”笔法,将江南山水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黄公望的画作也影响了众多的画家,有关黄公望,也存在着众多的争议,这幅画也是黄公望在晚年创作的,能在80左右创作出这种名篇,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其实黄公望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在70岁之后创作出来的,这幅画的风格也非常符合黄公望当时的身份,他在晚年已经入道,寄情于山水间,因此才能画得如此出色。

黄公望的境遇,与他的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早年失去双亲,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困难,后来他也跟随赵孟这些名家学画,自己的画技越来越高。

可他心里也更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早年黄公望的仕途相当不顺,自己也曾做过中台察院掾吏,可以说他在自己生涯的中前期,画作的成就并不是非常高,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他才开始把精力放在画作上。

对黄公望来说,在他45岁的时候突然发生的暴动,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他们去处理江浙等地豪强侵占民田的事情,这件事也让他们得罪了当地豪强,黄公望也曾入狱,随后他也丢掉了饭碗。

这也让他对仕途不报什么幻想了,专心去画画。

我认为他的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因此他才开始专心修道,加入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全真教。

比如这幅《富春山居图》,他画完之后,就交给了自己同门的好友无用上人,修道给他的心境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也让他开始过上一种游戏人间的生活。

最初得到这幅画的无用上人,非常珍爱此画,可他非常清楚这幅画的价值,也就担心这画会在后世引发一番争夺。

结果还是被他说中了,它被反复争夺,历经坎坷,还险些在火中被焚毁,当然,有不少人出于爱慕,就刻意临摹了这幅画,甚至还闹出了一些收藏的笑话。

比如乾隆,他就是一个有名的书画爱好者,同时也是非常喜欢盖章的人,由于他的盖章而被毁掉的书画也有不少。

明末《富春山居图》的名气就已经非常大了,还出现了很多的临摹版本,乾隆花费重金买入了这幅画,没有想到,他居然买来了一副假画,因为乾隆之前就曾得到过这幅画,结果他又买到了一副《无用师卷》。

这种事情,乾隆肯定是不会张扬的,他心里已经意识到自己买到了假画,朝中有很多人,都有着非常高的书画造诣,他们也都能看出来这画是假的。

皇帝还要脸,他是不可能主动承认自己被假画骗了,只能把假画当成真的来看待。

幸好,他和大臣们都要冒认假画,真迹也就没有遭到乾隆印章的毁坏。

无论是《无用师卷》还是《剩山图》,都保存得非常好,可惜这两部分画在流传的过程中,分隔开来,如今它们分别收藏在两岸的博物馆。

绘画的技法,也一直被如今很多画家沿用,传统的道家思想,也在他的画中展现出来。

虽然没有太过鲜艳的色彩,但黄公望还是用朴素的画风,成功将富春江的秋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一般人在这个岁数就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了,可黄公望在70岁过后的创作水准都是非常高的,不得不说他对于画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热情,这么多年的积累,也大大提升了他的画作水准。

黄公望其实最初的愿望只是做个好官,然而却当上了画家,天意弄人。

他用了4年多才画好了这幅长卷,其中的意境,也让很多人无法与之相比。

不少画家在学习黄公望的画作时,也是重点要学习他的意境,可要想理解他内心的境遇,实在是有些困难。

可以说黄公望所处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他出色的绘画技艺,元代是一个对读书人非常不友好的时代,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办法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他们也就不得不寄情山水,像黄公望这些对仕途绝望的人,也有不少。

现如今前半卷《剩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吸引了无数游客观赏。

其实文物代表的是国家文化底蕴,而如今的人们越发的喜欢了解文物、了解历史。

正因为文物有这样的特殊性,也引起了无数文人雅士的目光,他们喜欢珍藏各类文物,甚至到各个博物馆观看。

从古至今,世人对于文物的观赏从未停止,尤其是参加文物展览时,总会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何以创造出如此极具欣赏力的作品!

尤其是现在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开阔眼界,除了带他们去旅游之外,更多的是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当然学校组织的更多,这些做法无非就是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国家文物,提高自身对历史的认知。

也有人会选择看文物展览,不过文物展览并非时刻都有,有时候想看一件文物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国宝级的文物。

这也是一些文物爱好者以及学生孩子们的遗憾,倒是近几年的《国家宝藏》收视率奇高,里面科普各类文物古件的曲折经历,让世人了解文物、了解这段历史,增强国人的凝聚力。

但毕竟是电视节目,很多人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看。

现如今出版了国家宝藏类书籍,这样的目的无非是让国人更加了解文物的过往,将它当成日历一样看,每日都能看到新的文物故事。

下面是购买链接,书不贵,把国宝摆在自己桌面一整年!

参考文献《黄公望生平事迹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