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合影。 沈含冰供图
(新春走基层)援外医生的中国年:不缺仪式感,收获成就感
中新网上海2月1日电 题:援外医生的中国年:不缺仪式感,收获成就感
作者 范宇斌
包饺子、搓汤圆、吃年夜饭、制作中式塔吉锅……2月1日,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队员、九三学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传统治疗部主治医师沈含冰接受中新网记者连线采访时,发来他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摩洛哥的中国年》。虽远在万里之遥,他与队员们一起在摩洛哥度过了首个难忘的“中国年”,既有仪式感,也收获成就感。
2022年12月9日,沈含冰随第195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赴摩洛哥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他所在的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自1986年组队,是8支医疗分队中唯一一支以中医针灸推拿为主、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医疗分队。沈含冰与其他2名中医师、1名翻译、1名厨师在一家与当地医院合作的中医门诊部工作和生活。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春节的仪式感不能少。在四天假期里,沈含冰和队员们忙着在驻地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营造浓浓的新春氛围,也寄托对新年的祝福。“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在这里并不孤单,我们与当地的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员工团聚,吃年夜饭,过中国年,还一起到海边露天烧烤,交友聚会,体验摩洛哥生活,甚是欢乐。”沈含冰说。
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沈含冰的孩子还不满周岁,他几乎每天都会算好时差,和远在上海的家人视频通话,听一听妻儿、父母的声音,排解他的思念之情,也是他短暂的幸福时刻。和他一样,有的队员挂念着怀孕的妻子,有的队员惦记着刚上小学的孩子,“大家都是一有空就和家人通话”。
“我和家人聊得最多的还是身体健康,家里少了一个‘顶梁柱’,希望家人都平安健康。”沈含冰说,“我的孩子还很小,不会讲话,我就每天通话时喊他名字,他听到我声音就会笑,但愿他不会忘记爸爸。”
大年初四,中医门诊部开诊了,一大早,队员们就收到了护士和一些患者的新春祝福。更让沈含冰感动的是,当地患者对中国医生的尊重与信任,这让他颇有成就感。
展开全文
“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数十年来服务当地民众,让他们对中国医生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都很认可。”沈含冰谈及,大年初六就有一名患者前来就诊时告诉他,他很信任中国医生的技术,曾多次专程前来就诊。“事实上,我接触到不少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还介绍了亲朋好友前来治疗。”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患者前来就诊时带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他从1992年以来接受中国医生诊疗的所有记录。“有医生写的病史、记录的穴位、诊疗的方案,他就像是我们这个门诊部的‘铁杆粉丝’,我当时有点震惊,也很感动。”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当地医院常常会推荐患者到中国医疗队接受治疗。“由于中医便捷有效且价廉,尤其是针对一些疼痛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他举例道,一名腱鞘炎患者尝试针灸治疗后得到了很好的疗效,后来每次都指定要我来为其治疗。“如今,中医诊疗在摩洛哥很受欢迎,不少患者需提前预约治疗,还有不少从外地驱车数小时慕名前来的患者。”
初到摩洛哥,沈含冰的成就感还来自生活。他兼任队里的出纳和司机,要负责外出采购生活物资。尽管摩洛哥的通用语言是法语,但他发现用法语与当地民众日常交流并不是十分有效。“当地老百姓更多用Darija(摩洛哥阿拉伯语),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教学视频进行自学,后来我用Darija与当地人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短短两个月来,沈含冰开始适应并融入当地的生活。“在很短的时间里和菜市场的摊贩们‘混脸熟’。”他说,“牛肉摊的老板每次看到我去买肉都会客气地送我牛骨头,鸡肉摊的老板则会另送我一包鸡脚。果然,‘接地气’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我们上街时也经常会有当地人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在沈含冰看来,援摩洛哥医疗工作不仅要有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要兼具这种“接地气”的生活状态,行医治病亦是如此。
除了日常接诊以外,队员们还服务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及当地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当地华商生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医疗队,我们可以提供基础药品保障,中医诊疗也能帮助他们解决许多病痛,我们交流很频繁。”沈含冰说。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队员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开办讲座,向摩洛哥民众介绍中医文化。
数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接过接力棒,传承着爱之火种、心之友谊,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对于沈含冰来说,新的一年,希望中医诊疗能造福更多当地民众,并以中医为纽带,弘扬更多中国文化。(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