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岂可装“神”弄鬼,“神器”乱象亟待严整_防疫_神器_违规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热销的防疫消毒卡、灭菌杀毒口罩、消毒喷雾枪等防疫“神器”,多为打着“黑科技”幌子的“智商税”。这些产品不仅存在虚假宣传问题,若使用不当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现下正值抗疫攻坚期,防疫工作需坚持科学、有序、合理的原则,对于这些装“神”弄鬼、扰乱大局、危及安全的违规防疫产品,必须予以高度警戒、严打整治。(12月25日 《北京青年报》)

防疫“神器”乱象层出不穷,既有损市场风气,干扰防疫秩序,又混淆大众认知,徒增安全风险。例如宣称主动灭杀新冠病毒的纳米铜口罩,实际效用并未经过医学考证和临床检验。今年4月份,国家药监局曾针对此类“抗菌抗病毒”非医用口罩进行过消费提示。而时隔不久,这些“神器”又卷土重来诱导消费。对于药物市场而言,虚假包装的违规品引发疯抢,有碍重点医疗物资的正常产销。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伪科学的“神器”存在极大安全风险。专家指出,喷涂在口罩表层的纳米铜颗粒物,极有可能脱落后进入呼吸道,造成生命威胁。

此外,消毒喷雾枪容易点燃酒精起火、紫外线杀菌灯会对皮肤造成光敏性损害、二氧化氯消毒剂具有强腐蚀性……看似高大上的“神器”,实则稍不留神就酿成悲剧。

而这些违规产品之所以三番五次有机可乘,关键在于瞄准了监管空白和健康焦虑。疫情高峰阶段,防疫物资供货应接不暇,监管对象迭代快、分布散、流动强,监管体系面临极大挑战。部分商家正是抱着侥幸心理,利用监管滞后的空白,哄抬、假冒防疫用品趁机发“疫情财”。而这些上架的不合格产品,一方面契合了当前的囤货焦虑,凭着“积极防疫”“限时限量”的煽动式口号引发冲动消费;另一方面则击中了人们的“神器”迷信,用“网红”“好物”“有效杀菌”“销量冠军”等字眼营造热销假象,从而引发跟风抢购。

因此,严整防疫市场乱象,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警诫违规防疫“神器”生产链。市场、药监、质检等相关部门需提升监管的时效、范围、频率,建立实时预警监测体系,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健全产检抽查机制。相关部门应严格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规,提高防疫用品上市门槛,彻查不同领域商品资质,高效排查产品质检报告,及时惩处、下架虚假包装的违规涉疫物品,保证监管不滞后、不空白、不缺位。

同时,媒体平台也须敲响警钟,时刻警示防疫“神器”骗局。一要做好负面案例示范,联合权威专家深度解析典型违规防疫产品的原理、实效、风险,把“神器”打回原形,帮助消费者增强鉴别能力。二要做好科普知识宣传,通过评论、短视频、漫画、H5等多种形式,提升群众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克服对“神器”的依赖迷信心理。最后,消费者也需擦亮双眼,警惕伪科学“神器”陷阱。在购买防疫用品时,首先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觉抵制非理性的跟风囤货行为,主动举报不合格的虚假宣传商品。

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在注重提升健康素养的同时,对那些有损健康的伪科学防疫“神器”、非理性消费陷阱,要坚决整治、斩草除根。只有防疫市场安全、科学、有序,才能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

(红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