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咏柳诗有段位的话,那么贺知章的这一首,大概率是王者_诗人_贺知章_柳枝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各种题材的诗歌百花争艳,竞相绽放,咏物诗就是其中一种。咏物诗自成一派,并以其摇曳生姿、馥郁芬芳的形色味吸引着世人的足迹和目光。

咏物诗,看似是写物,实际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也可以说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寄寓在所咏之物中的主观认识来体现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咏物诗中的物往往代表着诗人自我形象或者境况。

诗人们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融入笔端,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鸟虫鱼都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自然万物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种种感情。

咏物诗由来已久

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诗的创作,有的咏物诗是对事物的直接描摹,表达诗人的喜好和情趣。有的咏物诗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生命感悟,亦或在诗歌中寄托美好的愿望,亦或通过生活中的哲理,来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写咏物诗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如东晋陶渊明喜欢咏菊,抒发的是诗人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的是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再如林逋的《山园小梅》所咏之物就是梅花,诗人将梅花人格化,写出了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格美,诗人咏物言志,以梅花的凌寒独立、暗香浮动、凛然冰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隐逸的生活状态和情趣,两者在精神层面上高度契合。

展开全文

贺知章《咏柳》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比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就是一首借碧绿的垂柳赞咏温暖的春风的咏物诗。

这首诗因为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旋律而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篇,并被选进小学语文课本,成为万千学子背诵过的诗篇。原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到柳,虽然是大江南北最常见的一种植物,然而它在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气息。诗人笔下的柳亦被赋予了悠悠然的诗意。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它那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整体形象,同样牵动着诗人们的情思。

咏柳在中国古代文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占据着咏物诗的C位。要是追根溯源,寻找咏柳诗的起源地,《诗经》无疑是那如涓涓细流一样的源头。《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是柳的处女秀,因为它第一次以文学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

《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是写景叙事,又是抒情伤怀。那如缕缕青烟一样随风飘荡的柳絮,那纤细柔长的柳条,摇曳着人们的情感,氤氲着润泽,让人们的心田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这圈圈的涟漪中蕴含着人们永恒的缱绻与柔情。

一篇《采薇》诗,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离愁与别绪;一曲杨柳情,也让全诗弥漫着伤离别的情感基调。自诗经之后,人们更加愿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情思的归宿。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珍视亲友间的相逢、重聚,而对离别又格外不舍,对亲友的挽留与依依惜别就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了。加之“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折柳寄远、柳诗相赠也就成为了一种送别风俗。诗歌中的柳,更是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传统文化,为源远的诗歌长河增添了一朵朵惊艳的浪花。

魏晋南北朝,随着山水诗、咏物诗的兴起,以咏柳为题材的诗歌也进入了诗人的视野。从南北朝的“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一曲曲情意绵长的柳诗像细雨一样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从隋代的“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到唐代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唐代诗人将咏柳推向了极致,杨巨源写下了“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李商隐吟咏出“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再加上贺知章的《咏柳》,唐代诗人笔下的柳以动人心扉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融进诗词长河的浪花中。

柳在宋代词人的笔下,更是以五彩斑斓的意蕴和深厚的人文气息呈现出来。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很有韵味地描写了一对恋人在黄昏时分相约的情景,两个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相约于月色朦胧的小河边,柳枝随风而动,在月光的映射下,更加妩媚动人。

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人与恋人分别之际的情景,在晨风中摇曳着身姿的柳枝,在残月的映射下更是一幅凄清的景象。不管是李之仪《谢池春》中的“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还是程垓《水龙吟》中的“柳困花墉,杏青梅小,对人容易”。宋代词人笔下的柳,层次更加分明,形象更加生动。

言归正传,回到贺知章的咏柳诗中。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呢?还是按照小话诗词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那就是“知其人,论其诗”。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无限接近诗歌的原风景和诗人的原心境。

贺知章其人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27岁的贺知章考中乙未科状元,由此也可见贺知章非同一般的学识,尤其是诗文方面的才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根据《新唐书·选举》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然很多,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方法只有五种: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其中策论和诗赋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从这一点上来说,贺知章的诗名是名副其实的,而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

进入仕途之后的贺知章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后来又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有“清谈风流”之誉,为世人所倾慕。贺知章好饮酒,经常酒后赋诗。

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中形容贺知章喝醉酒的状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说出了贺知章好酒的本性。

贺知章也是一位高寿的诗人,他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可惜作品大多散佚,在《全唐诗》中仅收录了贺知章的19首诗歌。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咏柳》和《回乡偶书》,而《咏柳》一诗堪称贺知章的代表作品。

贺知章的咏柳诗,咏物诗中的天花板

贺知章要赞咏柳,那从哪里起笔最好呢?也就是说诗人眼前的柳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柳树的整体形象了,柳树下垂的枝条的那种曼妙美。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当看到大地上的春色,不觉会让人驻足欣赏映入眼帘的春日风景,而柳树那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摇曳着身姿的碧绿的柳枝和柳叶,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游人的视野,因为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柳树都是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了。

所以诗作开篇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用一个“妆”字就把柳树拟人化了,像极了正在妆奁前化妆的美女,而她化妆,并非涂脂抹粉,而是用“碧玉”粉饰自己。

这里的“碧玉”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让人们对柳树的淡雅之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碧玉”和柳树发芽的颜色的是如此相似,所以这个比喻句相当贴切,不仅写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而且还给人留下柳树新发的淡雅之美。

将柳树说成“碧玉”,还是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显示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再将柳树拟人化,让人在品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柳树就像一位妆容精致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仅貌美,还稚嫩清纯,而一个“高”字,更衬托了美人袅袅婷婷的婀娜风姿。由此可见贺知章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紧承第一句来写的,诗人将千万条倒垂的柳枝比喻成绿丝编织而成的少女的裙带。一个“垂”字,更加暗示出了“碧玉小家女”的纤腰之柔。而“绿”字又与上句的“碧”字再次生发、再次补充,这就把早春的垂柳写得更为逼真、轻柔、飘摇了。

诗人由下垂的曼妙柳枝联想到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可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曼妙的柳枝在诗人的眼中,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春日里的一切都是妩媚动人的,连阳光和微风也不例外,当晨曦的春光洒在柳枝上,当微风拂过柳枝,在阳光里翩跹起舞的柳枝更是会显现出一种婀娜的动态美。

古诗中不乏将垂柳枝比作绿丝绦的诗句,比如五代时期的诗人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中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唐代诗人徐彦伯在《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中有“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

但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比,无论是形似还是神韵上,都差那么一点点,正是这一点点的差距,反衬出贺知章诗句的别出心裁和浑然天成。由此可见,贺知章这两句诗的高妙之处。

这一句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垂”字,诗人这样写的目的:一是描摹出了柳树特有的外形,正所谓“不著一柳字,尽显柳之妙”;二是表明了随风摇曳的柳枝飘逸超脱的形象。

贺知章在一、二句中连用两次比喻,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柳树的不同方面,这在诗歌中形成了博喻,更加显示出柳树的曼妙多姿和鲜嫩新翠。

如果说一、二句中诗人在赞咏柳树的整体形象和曼妙柳枝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是诗人对柳叶的赞咏。但是诗人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赞咏柳叶之美,而是别出心裁地来了一个设问:不知这细细的叶子是哪位能工巧匠剪裁出来的呢?

第三句紧接对柳枝赞咏的思路来写,这女子的妆容是这么精致,垂下的青丝绦是这样曼妙,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诗人用惊叹的设问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这一声看似疑问的话语中蕴含着诗人由衷的惊叹与欣喜。

第四句的回答特别精彩:原来是二月的和煦春风,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给大地换上了新装。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诗人将和煦的春风比作了一把神奇的剪刀,这是诗人第三次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果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并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也体现出了诗人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

同样是咏柳,同样是修辞,贺知章的诗句让前人相形见绌:唐代诗人沈佺期写的是“寒依刀尺尽,春向绮罗生”,宋之问写的是“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这两人都用了剪彩与剪刀的比喻修辞。

反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剪刀来比春风,写出了柳叶被春风春绿的诗情画意,相比之下,贺知章的诗句更加新巧精致,所以将贺知章的咏柳诗说成是咏物诗的天花板,也是不为过的

诗的三、四句采用问答形式,尤其是第四句把春风比作剪刀,回答了柳叶生发的原因,再现了春风吹绿万物的自然规律。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春柳的形象,以奇妙而贴切的比喻,赋予春风一个独特而新颖的形象,显示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构思上也可谓独出心裁。

诗人巧妙地将视之无形、难以触摸、对大自然的作用不易被人发现的春风物化,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之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暖人间的大自然美景。

小话诗词

贺知章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28字,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先写总的印象,第二句单就柳枝做了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四句进一步描摹刻画柳叶。诗人先从大处着眼,再进入局部细化,愈写愈细。

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修辞和写法上也不一样。前两句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如何高上去,柳枝如何垂下来。后两句运用巧妙的设问与鲜明的比喻来写柳叶,没有任何形容和描写,而是一问一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贺知章的这首咏物诗《咏柳》,三个比喻三个层次,从大处写到小处。又好像绘画一样,从写意到工笔细绘,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绘画大师一样,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一幅动人的春日垂柳图卷便出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的咏柳诗,描绘精妙传神,既显示出了春风的力量,又拓宽了春天的气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