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一个关键词是‘韧性’。”在2月17日,奔驰集团奔驰集团2022年财报发布会上,该公司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这样总结过去的一年业绩表现。这份财报是奔驰拆分卡车业务后的第一份财报。在2022年,奔驰集团再次实现了财务上的大满贯。在该财年,奔驰的营业额增长12%至1500亿欧元,其息税前利润大幅增长28%至205亿欧元(约1500.8亿人民币),比2021年的160亿欧元大幅度增长45亿欧元。
由此,奔驰创下了近11年以来的最好业绩。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该公司受到芯片短缺等情况的影响,在全球销量略微下降了1%,为204万辆。在中国市场,奔驰销量为75.2万辆,也有轻微下滑。但奔驰各个板块表现超预期。财报显示,奔驰乘用车调整后销售利润率达14.6%,比2021年的13.1%增长了1.5个百分点。奔驰轻型商务车调整后销售利润率达11.2%,比2021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奔驰出行调整后净资产收益率为16.8%,比2021年下降5.2个百分点。
在价格方面,奔驰在2022年的均价达到了72900欧元,比2021年提升9%,比2019年提升43%。这几乎相当于买了一个理财产品。在2023年,奔驰乘用车的单车利润为0.8万元(约5860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在2021奔驰乘用车单车利润为6424欧元。但这一单车利润并不是全球最高,在2022年特斯拉单车平均获利9711美元(约合人民币6.9万元)。
康林松认为盈利能力的提升与奔驰实行产品结构调整有关。在2022年,奔驰在产品上进行大改变,其将产品分为高端豪华和核心豪华、以及新生代豪华三大类。奔驰在努力提升高端豪华和核心豪华的销售占比,其也将新生代豪华的车型数量从7个降低到了4个。这有效促进了奔驰利润的提升,该公司数据显示,在2023年整个高端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
展开全文
奔驰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奔驰高端豪华的产品组合销量同比提升了8%,其中迈巴赫在2022年创下销量新纪录,同比增长41%,达到23,000台,而G系列销量为39,000台,奔驰的AMG阵容销量为138,000台,而包括S级、EQS、GLS、EQS SUV等车型销量为177,000台。另外,以奔驰E级车为代表的核心豪华车型全年销量同比增长9%。在电动车方面,也是奔驰的业绩亮点,该公司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3,000台,同比增长了23%。
在2023年,奔驰对外分红将提升至每股5.20欧元,而由于现金流非常充分,奔驰决定实行股票回购计划,其将于两年内回购价值最高达40亿欧元的股票。而奔驰表示,其中国股东北汽和吉利均已经表态不扩大其持股比例。
五个重点聚焦板块
尽管2022年的经营业绩刷新了记录,但奔驰对2023年的市场表现谨慎。奔驰表示,2023财年预计营业额保持2022年的水平,而息税前利润可能略低于2022年水平,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与上年持平。在奔驰乘用车板块,调整后销售利润率在12%至14%之间,奔驰轻型商务车调整后销售利润率预计为9%至11%,而奔驰出行服务调整后净资产收益率为12%至14%。整体来看,这些板块的销售利润率的展望均略低于2022年的表现。
“我们会给出一个谨慎的预测。”针对2023年的市场状况,康林松如此说。在其看来,欧洲市场在2023年需求会比较萎靡,而美国和中国市场相对更好。在中国市场,2023年一季度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但恢复很强劲。尽管如此,康林松认为2023年奔驰的市场,仅仅是和2022年持平而已。这一预测低于中国官方机构和其他车企。
中汽协数据显示,在2022年中国车市产销同比增长3.4%和2.1%。该机构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3%左右增长。而更为乐观的是大众汽车。日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表示,他预计中国汽车市场在2023年的全年增长率大约会在5%左右。不过,就豪华车市场来看,变化也非常剧烈。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豪华车市场整体销量为309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传统豪华车市场整体下滑4%,而新能源豪华车市场同比增长49%。在这种背景下,奔驰的策略是继续坚持聚焦于豪华的产品结构。“我们会继续执行我们既定的战略,追求盈利性的增长,重视质量而不是销量。高端车型的占比会比2022年更高。”康林松表示,奔驰关注的是利润率而不是量,在2023年对量也会比较谨慎。
在量与利润之间的平衡是奔驰在2023年圈定了5个重点工作之一。其他四个方面包括扩大电动车销量、更持续的供应链、升级客户服务、降本增效等。这与2022年来看变化不大。在2022年,奔驰所划定的5件事为: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化、加速汽车软件的发展、豪华阵容产品的扩张、供应链的稳定、降本增效。其中,豪华产品阵容为客户服务升级所取代,而电动车规模制造则由扩大电动车市场规模所取代。
在新能源汽车上,康林松表示,随着EQS纯电SUV和迈巴赫EQS纯电SUV等产品的陆续推出,高端豪华车型的整体销量预计将略高于上年水平。其中,纯电车型销量预计将大致实现翻番。另外,整个车市仍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俄乌战争、中美欧间的贸易发展和新冠疫情的下一步发展。这些或将影响到各种供应链和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走势。
除此之外,康林松还提到了芯片等供应链问题。康林松表示,全球半导体供应短缺情况虽有所缓解,但部分问题仍继续导致供应受限,并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除此之外,奔驰也在扩大其直销模式。奔驰目前已经在英国进行了直销试水,今年在德国市场也将进行直销。按照此前的规划,奔驰未来将专注于直销和网上销售。同时将通过其国内市场削减15%至20%的经销商,在全球削减约10%的经销商。此外,到2025年欧洲市场80%的销售额将通过直销模式实现。
康林松表示,直接销售为公司节省了成本,可以使得奔驰在销量持平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这也消除了客户对他们可以在另一家经销商处获得更优惠价格的担忧。这意味着奔驰要从后台走向前台,去直面用户,告别以往的2B模式。这也要求奔驰在心态要调整好。
电动车的下一步
良好的财务表现使得康林松对转型显得比较淡定。据悉,奔驰已规划了高达600亿欧元的巨资用来应对未来的转型,这包括对主要的工厂改造以适应电动化的需要。奔驰预计未来几年,其现有工厂内的部分生产线会完全改造为纯电动汽车生产线,并计划在2025年-2030年期间拥有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我们正在推动生产制造重组,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制定详细的转型目标和计划。”康林松说。
此前奔驰曾公布了其转型计划。按照当时的规划,奔驰会在2022年至2030年期间,在纯电动车型方面的投资超过4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70亿元)。在过去的2023年,奔驰的研发支出为85亿欧元,继续保持在高位。
尽管有大量资金支持,康林松还是强调了转型的节奏,他表示不能一下子就把产品全部推出。康林松还特意提到中国市场,他指出在中国奔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市场的成功。康林松表示,目前中国电动车市场的销量主要还集中在30万元以下,但奔驰不太可能有这样价格的产品,因为这对奔驰而言没有太多吸引力。“高端电动车还没有成熟,我们也不可能以极端政策大量投入。”康林松表示。
他指出,在中国的电动车销售也不是一蹴而就,不可能一下就达到最高峰。“要说服客户购买电动车而不是一辆燃油车,这需要企业的转变,也需要消费者的改变。”康林松说。此外,奔驰还单独展示在中国的智能化投资发展计划。由于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要求,目前包括大众、宝马等在内的企业都在中国本土设置了智能软件研发中心,并且与本地公司进行合资或者合作来提升自己的软件能力。此外,奔驰已经宣布其L3自动驾驶将进入中国。
在奔驰的财报中,更多的转型细节被展示出来。其中,比较核心的集中在电池以及软件方面。在电池上,康林松强调了锂矿这个核心资源。“我们不仅要为这十年准备,还要考虑此后的十年。”康林松表示,芯片等是短期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企业要关注更长期的供应链问题,这包括电池、原材料等,另外汽车对算力要求的提升,智能芯片的需求等都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打造新的产业生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开发新技术都是需要思考的。
“疫情对供应链的改变,已经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康林松表示。锂矿是去年财报会上奔驰重点被提及的方向,在2022年奔驰也在全球扫矿。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其与Rock Tech锂业公司签署了供货协议,以保证平均每年10,000吨氢氧化锂的供应。“过去我们是把材料供应交给一级供应商,我们还是信赖他们,但我们提高在这些领域的储备,也提升我们相关能力和知识。”实际上,除了奔驰,全球车企也都在海外抢矿。
奔驰还公布了其在电池方面的计划。奔驰在2030年将电池产能提升至200GWh,并在各个市场建立本土的电池产业供应链。奔驰在财报中公布四个电池合作伙伴,这包括CATL、 ACC、 AESC、FARASIS。奔驰还计划在全球打造8座生产动力电池电芯的全新电芯工厂,分布于中国、欧洲及美国,高度标准化的电池将可适配于90%以上的车型。奔驰的下一代电池计划,其将在2028年推出固态电池。
此外,梅赛德斯-奔驰宣布计划在北美、欧洲、中国和其他主要市场启动高功率充电网络。
康林松还谈及了特斯拉降价带来的影响,其表示特斯拉并不是豪华车,但大众化汽车市场的价格变化会对豪华车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他认为,奔驰在过去两年时间中,没有追求销量的扩大,而是在利润等运营质量上提升,这是一个很好经营方向。但特斯拉在成本上的控制也成为所注意的方向,特斯拉2022年的单车毛利率达到惊人的27.9%,达到全球之最。不过,康林松认为,目前很难将电动车做到和燃油车一样的价格,这主要是电池成本的限制,并且原材料波动非常大。
“能源和原材料大幅的上涨,未来只有非常小的可能改善。”康林松说。对奔驰而言,其需要从一个旧体系平稳而快速地切换到新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过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