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经济学泰斗的厉以宁驾鹤西去。
斯人已逝,灼见犹在。我们在此缅怀,是缘于其作为见证和参与中国经济社会两次转型的亲历者,是复杂中国的见证者,浓缩着一个大型经济体转型发展的历史印记。
当前中国正在历经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风口浪尖,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也理当回头看看当初为何而出发,以便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厉以宁最为人称道的是不断基于中国国情活学活用经济学,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不论是以“厉股份”闻名于中国经济史,还是主持中国《公司法》《证券法》和《基金法》等的起草工作,抑或推动二次股改、助推非公经济“36条”,提出非均衡发展和结构化改革等观点,都缘于其通透中国国情下的干中学。
改革开放当初经济学家争议的价格闯关与股份制改革,如今看来是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独立信用的市场主体真实显示自己偏好,以形成有效市场信息和价格信号,推动市场出清,股份制改制即为应迎市场经济的主体重构,同样市场是股份制改造下的市场主体的运作场景,股份制企业只能运行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重新面临重启、重塑和重构的关键时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难题,再一次发出了时代之问,怎样才能让市场主体释放信用,激活内生活力,从而真正撬动中国经济?
显然,这再次指向了厉老终其一生都在研究的课题,股份制改制和产权结构等。当前唯有继续完善国企股改和产权制度,让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独立的信用主体,明晰权利与权力边界,让市场主体能在市场竞争中真实显示自身偏好,明确权力是对权利的公共服务,而非替代权利决策的特殊市场角色,中国经济重启、重构和重塑才可行稳致远。毕竟,市场主体愿意在市场中真实显示自身偏好,其在市场传递的才是信息而非噪声,这才有助于提高宏微观决策质量。
当前改革开放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护航改革开放,避免走回头路,需坚守应然,并采取应迎现实逻辑的实然举措。40余年的改革开放,非一气呵成,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利益的重新调整。
对应然的坚守是笃定航向,不被现实迷失方向,策略上的实然就是以最小的利益妥协护航改革开放前行。不论是针对国企的股份制改制,还是资本市场发展,抑或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等,都历经反复,厉以宁当时提出的“先增量,后存量”的思路,确实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
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再次起航。为此,我们要笃定,任何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都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拓展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其实也是40年来改革开放的初心。
这就要求今后的改革,任何利益的妥协和补偿,都是为了这个向善的目标,偏离都应得到及时矫正。如正在酝酿的机构改革、最近备受关注的医保改革、正在进行的注册制改革等,都需明晰任何暂时性的利益让步是为了具象地提高人的自由发展空间,都需让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当前只要坚守改革初心,坚持孕育改革开放的破茧之力,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信用独立和行为自主权,中国经济才能攻坚克难、突破三重压力,装上创新驱动的动力引擎,开启新征途、迈进新时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