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子河名称与太子无关,衍水本意大水,河水泛滥记录与河上水库_太子_本溪_辽阳

原创:何勇,来源:本溪地域文化。

太子河名称由来(二)

太子河文明与本溪文化研究

衍水是太子河的古称,两千多年来,这一称呼久盛不衰。秦以前,太子河被称作“衍水”,最迟至西汉武帝时,官书称太子河为“梁水”、“大梁水”亦称“东梁河”,一直相沿至明代。所谓大梁水不过言其水势大,而东梁水、东梁河是指其自东而来。

但从辽代起,东梁水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即今天所称的太子河。《辽史·地理志》:“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金史·地理志》记载到:“东梁河、国名兀鲁忽必剌,俗名太子河。”《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二十四年……辽东饥,弛太子河捕鱼禁。”明代时东梁河、太子河称谓尚同时出现,到清朝时东梁河的称谓已消失,多代之以太子河了。

我认为太子河名称的来历还值得商榷。我的看法是:

太子河名称研究

01

太子河名称与太子无关

其一,太子河名称与燕太子丹没有关系。

燕太子丹(-前226年),姬姓,名丹,又称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秦灭韩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回到燕国。因秦军逼境,兵临易水,太子丹找人行刺秦王政,最先找到田光,田光说自己年高,不能成大事,于是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遂派荆轲与秦舞阳入秦,交验樊於期头颅,诈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而匕现,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秦王怒燕,遣将军王翦伐燕。

展开全文

前226年,秦军破蓟(今北京),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奔辽东,匿于衍水(今太子河),燕王喜听信赵代王嘉之计,将太子丹斩首献秦国乞求讲和休战。太子丹公元前226年被斩,如果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应该在太子丹死后的秦代、西汉乃至东汉时代,将衍水改称太子河,实际上,太子丹死后1000多年的辽代起,衍水(东梁水)才改称太子河,显然,衍水不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改名太子河的。

其二,太子河名称与辽太子耶律倍没有关系。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即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汉姓刘,汉文名倍,契丹文名图欲(或作突欲、托云等),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

耶律倍的晚年从传统上讲,是逃离本国,异地求生,这在正统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当权者不会、也不允许为纪念逃离故土的人而把河流改名的。就是改名,也应该在辽灭之后的元、明清时代,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本朝改。

从辽代起,东梁水亦间或称太子河,《辽史•地理志》:“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我们知道,修编历史,要尊重历史,不会用后朝的河流名,去注释前朝的河流的,由此可见,太子河名称的来历与辽太子耶律倍没有关系,况且,耶律倍已经是东丹国国王了,主政时间仅仅几年时间,罕有建树和功绩泽被时人,后人就是纪念他,也不应再用其未主阁前的太子身份了。

其三,太子河名称与清太子没有关系。

清太子不管是谁,并不重要,问题是从辽代起,衍水(东梁水)就已经改称太子河了,到明末已经是500年以前改名的事情了,显然太子河名称的来历与清太子没有关系。

02

太子河名称来历与“太子”有关,是继承衍水之意

历史上,许多大河都具有两面性:在提供舟楫之便和水草之丰、鱼米之香外,还经常因洪水泛滥成灾而为祸,黄河曾多次决口和改道,海河曾长期泛滥成灾,无定河就是因为经常改道而被称为无定河的。太子河就是因为经常泛滥成灾而被称为衍水的。

衍水是太子河的古称,从战国前到辽代两千多年来,这一称呼一直延续。秦以前,太子河被称作“衍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信条记载:秦始皇在灭亡了韩、赵、魏之后,击败燕王喜。“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史记》“刺客列传”中也记载“秦王大怒,……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资治通鉴》中,始皇帝下二十一年冬十月条“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衍: ①“本义为水广布或长流”,引申为展延,《尚书大传• 虞夏传》:“至今衍于四海。”汪克宽《九夏赋》:“宗支衍而蕃硕兮。”

②满溢;盛多。《诗•小雅•伐木》:“酾酒有衍。”杜笃《论都赋》:“国富而人 衍。”

③多余;多出。《楚辞•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校勘学称典籍中因缮写、刻版、排版、传 写错误而多出的字句为衍文。

正是由于太子河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所以在这里,“衍水” 显然是取满溢和多余的意思:“衍水”即为大水之意,且常常溢出泛滥,衍水之名即源于此。

据《金史》记载,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东梁水(即今太子河)涨溢,暴至城下,水与城等,决女墙石罅中流入城,湍激如涌,城中人惶骇,上亲登城,举酒酹之,水退。”可见衍水绝非今日所见之河流,而是响当当的大河。另据《晋书》记载:“(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其中,“河”指黄河,“洛”指河南洛水,“江”指长江,“汉”指长江支流汉江,都是国内的主干大河。“梁水淡池”与之相提并论,梁水之大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衍水喜怒无常,洪水来时不可一世,狂妄肆虐,人们对之深恶痛绝,才引“衍”广大泛滥之意,名称衍水。

前面提《金史·地理志》记载到:“东梁河、国名兀鲁忽必剌,俗名太子河。”大家注意这里对太子河的称谓是“俗名太子河”,什么是俗名?就是以民间通俗易懂的语言、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名字。俗名是什么?是将衍水与历史上个别依仗权势、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为非作歹、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老子天下第一,任意行云布雨的坏“太子”相提并论,引用称衍水名为“太子河”。可见,在金时,人们就知道太子河并不是纪念某个太子,而是对经常泛滥成灾的河流一种无奈的称谓。

03

太子河是经常泛滥成灾的“太恣河”

封建社会,皇权、王权至上,皇太子、王太子是当然或法定的皇位、王位继承人,其中相当部分的太子在继位前,在皇权和王权的庇护下游手好闲、声犬色马、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甚至成为太岁、混世魔王的代名词。历史上曾发生许多太子被废黜事件,除宫廷斗争或政治斗争的需要外,大都与太子胡作非为、误家误国有关。

太子是个专用名词或特指特定身份,历史上,被称为太子的成千上万,怎么能说或证明太子河就是纪念燕太子、辽太子、清太子或某太子而不是其他太子呢?如果说太子河代表太子的话,因为太子河经常洪灾肆虐泛滥,只能是代表那些依仗权势、横行霸道、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为所欲为的坏太子。

我更认为:太资河名称可能由太恣河转音而来。

太 (tài)基本字义:

①、过于:太长。

②、极端,最:太甚。太平。

③、至高,大:太空。太学。

④、很:不太好。

恣 (zī)基本字义:放纵,无拘束:恣意。恣肆。恣睢。恣情。恣 行无忌。

太恣河:意为狂妄不羁的河流。

由清末辽阳房毓琛《大雨后闻太资河水涨惊作》称衍水为“太资河”,此说可立就可见一斑。

代资河,或由“殆之河”或 “忒恣河”转音而来。

殆基本字义是危:危殆。危乎殆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左传•昭公四年》:晋有三不殆。《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非子•三守》: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扬权》: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殆之河意为危害的河。忒(tui),更也。——《说文》,忒,差也。——《广雅》忒:副词:太,过于。方言:太。如人忒多,风忒大,这房子忒小。

忒恣河——太资河:意为太任意妄为的河

不论太子河或太恣河或忒恣河、殆之河,都是对洪水威胁、危险、危害的称谓,是当时的人们对水患严重的衍水无可奈何、又无力制约的反映。由此可以看出来,不论衍水、太资河、代资河、太子河,还是太恣河或忒恣河、殆之河,都是与河流洪灾泛滥密切关联的。

经过研究我们知道,从辽代起,衍水(东梁水)才有了新的称谓,即今天所称的太子河。

为什么从辽代起把衍水、大梁河、东梁河改称太子河呢?就是因为辽代前后是太子河泛滥成灾最严重、人们遭受洪水灾难最深重、最痛苦、最无助的年代,有史实为证:辽朝境内河流众多,水灾频繁。根据史书记载的资料,辽朝专门设置了防治水灾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了灾前防御、灾时赈济、灾后安抚方面的措施,在辽朝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灾荒赈恤体系。说明辽代是水灾最严重的时代,逼迫政府专门设立职能部门来对付水患。

238年(魏景初二年闰八月)

,“霉雨三十余日”,襄平(今辽阳)“城中粮尽,人相食”。

辽代(907-1125)

,由于战乱,只有两年的洪涝灾害资料流传于世,其中记载辽太平十一年(1031),“辽东大雨水,诸河横流,皆失故道。”

金大定元年(1161)

“东京道东梁水(太子河)涨溢,水与城(今辽阳老城)等。”

元代(1271-1368)

,记载太子河洪涝灾害26次。

其中记载元大德七年(1303)辽阳等地“大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119人。”

元泰定三年(1326),辽阳等地“大水,坏民田,溺死者158人。”

延祐三年(1316)至泰定四年(1327)年的12年中,有10年发生洪涝灾害,洪涝期间,沿河一带“尽成泽国”。

明代(1368-1644)

,共记载32年洪涝灾害。

1416年(永乐十四年)7月,“大雨如注,沿河村屯多被浸泡。”

1506年(正德元年),辽阳“大水,平地深丈余。”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广宁(北镇)、海州(海城)、定辽(辽阳)、沈阳、盖州(盖县)、三万(开原)、辽海(昌图)……诸卫所水灾”,“淫雨连 月禾尽淹没”。“大水之后,一望成湖,籽粒未收,远近居民,家家缺粮,卖妻弃子,流离载道,入冬以来,日甚一日,民愈窘迫,始则掘食土面,继而遂至相食,积殍狼籍”。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大饥大疫,人相食,有阖门疫死者”。太子河接连泛滥成灾。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辽境大水,“军民疫死者无数”。《明实录》载:“往时虽罹灾害,或止数城,或仅数月,未有全镇被灾三岁不登如今日者,……巷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母弃生儿,父食死子。父老相传咸谓百年未有之灾”。

清(1644-1911)

太子河为害较重的洪涝灾害有13次。

1650年(顺治七年),太子河、浑河“水溢,有庐舍漂没者”。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水灾,禾稼不登”。“城西大小黄泥坑(洼)淤为平川”。 1754年(乾隆十九年)八月,辽阳“大水成灾”。

1827年(道光七年),秋天大雨,太子河水溢成患。

1835年(道光十五年),辽阳“西北水灾”,小北河、黄泥洼、沙岭等地被淹。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辽阳等6州县遭水灾。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辽阳十三州厅县”水灾。

1870年(同治九年),“大水,平地深丈余”。 1885年(光绪十一年),辽河一带“淫雨,尽成泽国”。六七月间又遇“烈风暴雨”。

1886年(光绪十二年),辽阳、海城、牛庄等“10厅30县被水”围困。

1888年(光绪十四年),五六月大旱,“七月连日大雨,房屋多倒榻,田禾被淹,灾民多以秫秆磨面充饥。”大水“平地深丈余,高丽门外城砖没13层”,小北河村至唐马寨一带只露树梢,“辽阳、营口、牛庄等处绵亘千里,都成泽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6月,辽阳河水暴涨,河堤开决,平地水深数尺。一、二、三区被淹17屯,重灾土地7833.4亩,颗粒未收。

1909年(宣统元年)夏日“连降大雨,浊浪排空,声如牛吼,远闻十余里,平地水深过丈,唐马寨、柳壕、黄泥洼、刘二堡等地河水汇聚,奔腾南下,坝顶行舟,水天一色。有的村庄被一扫而光”。大水过后,满目凄凉。

1911年(宣统三年),“正月以来,大雪降落异常,春融之际,遍地成波,麦未成熟,被水淹没如同未种。壮者逃之四方,老弱渐转沟壑,幼者嗷嗷待哺,惨不忍闻。六月,太子河堤坝决口,平地深水一丈有余,浅者六七尺不等,四顾汪洋,尽成泽国,此宣统元年尤为惨重。

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9月30日)

,辽阳地区共有14次洪涝灾害记录,灾情较重的有9次。

据史料记载,公元1115-1948年的834年间,有严重洪水灾害记录99次,小灾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建国后,虽经堤坝整治,大的水灾亦发生多次。

太子河洪涝灾害有以下特征:

(一)灾害的频繁性。近百年,浑河、太子河同时发生洪水达17次;

(二)灾害的连续性。近二百年内,多年洪水连续发生13次;

(三)洪峰出现时间的规律性。大多发生在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四)洪涝成因的多元性。太子河支流多是河道比降大,洪水来势猛,峰量集中;汛期一般形成大暴雨的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压冷峰、华北及江淮气旋、台风等。人为因素是,由于河流上游植被遭到破坏,降低截留、拦蓄能力。

由于太子河喜怒无常、恣意肆行、桀骜不驯、放荡不羁,无奈的人们只能恨恨的称之为残暴成性的“太子河”、“太恣河”或“忒恣河”。

本溪《平顶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意是:“在远古时代,有一个武艺高强的李五,住在太子河湾,(姚家村附近)渤海龙王派独角龙当太子河伯,河伯随意行云布雨,导致河水泛滥成灾,李五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神碗,将独角龙化作小泥鳅罩进神碗里,待独角龙死后,神碗化作平顶山。从此李五住在平顶山上,并修建房屋、庙宇,又扩建了古井,在古井旁栽种了柳树,最后成仙得道。”

另有传说在远古的本溪,有一条汹涌澎湃、浊浪滔天的“衍水”(即太子河),河畔有个姚家湾,有一位力大如牛的李五,为人和善,武艺高强,他力斗“衍水”河伯“独角虬”。因它在此河兴风作浪,搅得“衍水”一带很不安宁,这里的老百姓十分痛恨独角虬,但他是渤海龙王的内弟,拿它又没有办法。李五为民除害的壮举感动了“本溪水洞洪钧老祖”,他送一个神碗给李五降妖,最终将独角虬降伏。以后神碗化成了平顶山,成了“辽东历史名山”,为本溪道教圣地。神碗被独角虬撞成一个大鼓包化成“望溪山”,让此山镇守太子河永世平静。罚独角虬化成太子河畔的“孤山子”,在那里永远反省自己所犯的罪恶。

以上两个传说都在说太子河的水患严重和人们对根治太子河水患的美好愿望、企盼和寄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太子河名字的来历与洪水灾害极有关联。

04

过去的坏太子变成今天的好太子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特别是太子河地处边藩,中央统治者无暇顾及,地方统治者无力治理,致使太子河长期泛滥,老百姓无奈将之与为害百姓的坏太子相提并论。

为了根治太子河水患,新中国成立以后,本着“治标治本结合”的原则,“以蓄为主”,在太子河流域先后建成关门山水库和观音阁水库等二十二座水库,为防治洪涝灾害、科学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推动本溪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等城市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基地。

太子河名称研究

关门山水库:

位于太子河一级支流小汤河中游,距本溪县城25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总库容8100万立米。水利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电站、输水发电隧洞等建筑物组成。采用“面板堆石技术”建设的水库大坝,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典范,是太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门山水库风景区是自然景观与现代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1991年10月,关门山水库建成投入运行。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992年本溪春节来临之际,由于城市水源接近枯竭,近百万人口的本溪市民面临缺水的严重威胁,危难之时,本溪市委、市政府立即决定关门山水库开闸放水,新建成的关门山水库解了本溪市民缺水的燃眉之急,书写下太子河造福人类的浓重一笔。

关门山水库

观音阁水库

: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太子河流域内的工业城市集中,是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产区,用水量大,而流域内水资源贫乏,并尚未充分开发利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该流域又为易发生暴雨地区。

历史上1960年洪水,使本溪50%的工矿企业被淹停产,大片农田被淹,受灾人口达万人,铁路、公路中断,经济损失巨大。为解决本流域内存在的工农企业供水紧张和防洪安全问题,急需建设水利工程。

1956年辽河流域规划时,对观音阁水库进行了一定的勘测工作,后来又经过多次查勘、调查和论证都确定了观音阁坝址。主体工程1990年5月开工,1991年9月截流,1994年9月下闸蓄水,1995年9月竣工,总工期六年,创造了东北寒冷地区水利水电筑坝史上快速施工的奇迹。

工程总投资23.19亿元,控制流域面积2795平方千米 。工程为Ⅰ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1级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21.68亿立方米。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共分65个坝段,由拦河坝段、溢流坝段、底孔坝段和电站坝段组成,大坝座落在张夏灰岩上,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是中日技术合作项目,观音阁水库枢纽由挡水坝段,溢流坝段、底孔坝段及电站坝段组成。

施工特点是大仓面作业,充分发挥了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帷幕灌浆施工中全部采用自动记录仪监测,为国内首例。最大坝高82 米,坝顶长1040 米,坝顶宽10米,有12孔溢洪道,每孔净宽12米,中墩厚4米,溢流前缘净宽144米。坝体里面有三层廊道。设电梯房,观测人员乘坐电梯到坝里进行观测工作。电厂是坝后式水电站,于1995年7月机组网发电,整个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0750千瓦,其中三台6500千瓦机组,一台1250千瓦组,现在四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年设计发电量8000万度。

观音阁水库

观音阁水库工程有两大特点:一是采用RCD工法修建的碾压混凝土 重力坝,二是坝址岩溶发育防渗帷幕工程量大。建设者在新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九项,省(厅)级奖励十余项。曾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第三届詹天佑奖。观音阁水库工程也是最新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典范,是太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音阁水库具有供水、发电和防洪的综合效益。每年可为鞍山、本溪和辽阳提供工业用水7.9亿立方米,为农业提供3.8亿立方米用水。水库建成后,本溪地区的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位于下游参窝水库的防洪标准从千年一遇提高到万年一遇。

三道河水库

三道河水库

:三道河水库坐落在本溪满族自治高官乡境内,距县城50公里,是太子河主要支流之一:小夹河干流上的中型水库,于1972年竣工。库区蓄水28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00万千瓦小时,是一座集供水、发电、防洪、旅游于一体的中型水库。

参窝水库

参窝水库:

参窝水库地处辽阳东部山区,水库大坝建于太子河的干流上,1973年建成,大坝高50.3米,坝长532米,分成31个坝段。坝顶宽6米,挡水坝段高程为103.50米,最高水位102米,相应库容7.91亿立方米。正常水位96.60米,由6个底孔、14个弧门调峰泄洪,控制流域面积为6175平方公里,是防洪、灌溉、发电、工业用水、发展旅游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汤河水库:

位于辽阳、鞍山、本溪 3 市之间,距辽阳市 39 公里 ,是太子河支流汤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汤河水库以防洪、工业用水及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

汤河水库

汤河水库于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12停建,1968年重建,1969年竣工拦洪。1975年因地震坝体局部滑坡,进行保坝加固工程,1981年10月竣工。坝高48.50米,最大泄洪量2173秒立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按可能最大洪水进行复核,总库容 7. 07 亿立方米 ,其中兴利库容2.58 亿立方米,调洪库容 3.68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3万亩,每年为鞍钢、辽化、弓长岭铁矿提供工业用水1亿立方米。

我们年纪长一些的人对太子河洪水灾害应该记忆犹新:1960年7月28日~8月3日,本溪境内连降暴雨,7天的降雨量达402.3毫米。市内3天降雨358.4毫米,最多的一天降雨量达302.9毫米。8月4日凌晨,太子河本溪站(姚家湾)的流量达14300立方米每秒,本溪全境发生近20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本溪城区、郊区及本溪县全部受灾,尤以太子河干流流域最重。全市淹没农田322800亩,冲毁房屋15697间,受灾户数18762户,受灾人口108433人,死于洪水1064人。冲毁铁路路基4359公里,沈丹、溪辽、溪田铁路全部停运。对外有线通讯全部中断,冲毁路段200多公里。6条公路干线无法通车。181个厂矿企业、163个商业网点受灾,冲走粮食949吨,冲走木材1400立方米,冲毁各项水利设施1100多处,冲走大牲畜770头,猪、羊7532只,家禽43424只。全市损失折合人民币3亿多元。

1981年7月20日,太子河中上游500~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小市、本溪市区、歪头山、山城子等地降特大暴雨。小市在13个小时内降雨量170.2毫米,1小时最大强度达88毫米。歪头山暴雨持续16小时30分,降雨251.8毫米,1小时最大强度77.5毫米。本溪市区暴雨持续14个小时又30分,降雨185.1毫米,1小时最大强度64.7毫米。本溪市区14条山沟河岔河水全面出槽,市区一些马路积水深达1.8米,103家企业被淹停产,崖裂、路塌、房倒,受灾严重;本溪县磨石峪、柜子石、同江峪等地灾情较重。这次水灾,淹死28人,重伤35人,受灾7700户,人口3.5万人。倒塌房屋198间,冲毁公路5公里。受灾损失295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170万元。

1995年7月25日~26日 本溪县遭遇暴雨袭击,本溪满族治县山城子镇197毫米和草河城镇183毫米、草河掌镇179毫米、草河口镇181毫米,相当于50年一遇洪水。小汤河流量猛增到500立方米/秒,草河流量1100立方米/秒。7月29日~31日,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北部地区的本溪县偏岭、清河城、高官乡,溪湖区的歪头山镇、明山区高台子镇、石桥子开发区和张其寨畜牧场等,最大降雨在溪湖区歪头山镇465毫米和本溪县高官乡415毫米,相当于200年一遇标准,是本溪地区一次连续最大降雨和一日最大降雨均超过1960年。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995年这场辽宁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正处于蓄水阶段的观音阁水库将太子河上游洪水全部截住,预计三年蓄水达标几乎一个雨季就完成了,为下游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等市的抗洪抢险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有关人士分析,1995年降水量比1960年还要大,如果没有这个水库截住14亿立方米洪水,太子河下游将遭受巨大损失,这也是太子河造福人类需要大树特书的一笔。

我们在太子河流域已经修建了22座水库,最大蓄水量达到2281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也达到166380万立方米,这些水库的建设,不只改变本溪东北山区的自然与生产面貌永远解除了洪水的威胁与危害,同时也给本溪增添无限新的风光,使本溪融山、水、林、洞、泉、湖以及古人类遗址之美,现在又有如此多人工湖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使本溪旅游资源更加丰富了。

太子河是东北亚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恩泽世代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今天,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使我们永远摆脱了洪水的威胁,不仅带来了山川灵秀,更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下,已经彻底根治了水患,使衍水由过去猖狂泛滥的、人们深恶痛绝、凶神恶煞般的坏太子——“太恣河”,变成俯首贴耳、积极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温顺河、劳动人民心中地位崇高的乖孩子、引以为荣的好“太子”。

本溪地名传说:太子河名称由来(一)

参考书目:1、叶红钢:《太子河诸名称由来考》。

2、《辽阳市志》。

3、《本溪县志》。

4、《本溪防汛抗旱历史档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