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好莱坞的闹剧“掌掴事件”,仍有后续。
打人者威尔·史密斯近期上映新作《解放黑奴》。但该片遭到国外网友抵制,IMDB评分的1分恶意差评占比超过1/4(总分为10分)。
与国内豆瓣上7.4的评分相比,IMDB5.7的分数,相差过于明显。
“掌掴事件”后,这部作品被视为威尔·史密斯的翻身之作。如今看来,《解放黑奴》在美国影视颁奖季中遇冷,威尔·史密斯可谓“翻身”失败。
2022年7月9日,威尔·史密斯发布奥斯卡“掌掴事件”道歉视频
与幕后闹剧的戏谑相比,《解放黑奴》被威尔·史密斯赋予严肃意义。曾拒绝出演任何关于黑奴电影的他,认为《解放黑奴》不是一部关于奴隶制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自由关于信仰的电影。
《解放黑奴》来源于一张著名的照片——中年黑人“彼得”赤裸上身,叉着腰向摄像机展示自己那斑驳背脊,被鞭打留下的伤痕好像纵横交错的树根那样,在他的后背蔓延。
展开全文
著名照片“被鞭打的脊背”,成为美国奴隶制残忍暴行的证据之一
这张被名为“被鞭打的彼得”的照片,拍摄于1863年,被广泛报道后,在当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轰动,成为了美国奴隶制的历史证物,甚至在美国内战时期让部分民意倒向支持废奴联邦军。
这部长达2小时的动作片,有着如同希腊史诗那样宏大的叙事结构,向那些投身于反抗奴隶制度的美国有色人种致敬。
致敬也罢,歌颂自由与信仰也罢,恐怕也都是美式政治正确的一种包装,真实的美国奴隶制历史,长达两个多世纪,残酷、惨无人道才是它的基本底色。“翻看历史一查”,这历史年代清晰,每一页都写满吃人,甚至不用加引号。
美国黑人的“奥德赛”
“现在的(美国)孩子,一出生首先知道的总统也许是奥巴马。”安东尼·福奎阿说。
他是《解放黑奴》的导演,也是一名非裔美国人。
安东尼·福奎阿
他曾说过:如果我们以这个时期认识历史,那么我们将会遗忘过去。我们将会忘记谁是马丁·路德·金。我们将忘记马尔金·艾克斯.....我们要审视过去,并且要讨论过去,这样我们才能够往前看,重新开始相互治愈。”
这是他拍摄《解放黑奴》的初衷。
彼得所代表的黑奴们,经历的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1863年美国内战爆发前夕,彼得在庄园奴隶主的强迫下为南方邦联军修筑铁路。
《解放黑奴》剧照
在《解放黑奴》中为了让彼得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主创团队设置了彼得与妻子儿女生离死别的剧情:彼得被庄园主告知自己已经被卖给一个铁路包工头,彼得试图反抗,但奴隶贩子却用手枪指着他妻子的头。在被威逼的情况下,彼得不得不跟随贩子前往远方。
被装进笼子里运送去修筑铁路的时候,他对着追赶自己的孩子们说“我会回到你们身边来的。”
这一幕,仿佛古希腊神话《奥德赛》那个开场:动身前往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与妻子告辞后登上战舰,一别十年。
《解放黑奴》剧照
与妻儿分别后的彼得,被运送到了铁路工地。虽说是工地,但落在白人奴隶主手里的黑奴连基本的权利都没有,那是地狱般的生活。
工地四周遍布黑奴的人体残肢。在那里,黑奴仿佛没有价值的工具零件一样,随时被当做垃圾扔掉。
在黑奴居住的地方,树上有执行绞刑使用的绞索,那些敢于反抗的黑奴,最终归宿是被吊死在树上。甚至还会被割下头颅,用木桩插在灌木丛里,这是奴隶主对反叛者和潜逃者的警示。
《解放黑奴》剧照
在白人奴隶主与黑人少年的争执中,彼得得罪了白人,他的白人奴隶主一下子就拔出了枪,准备随时射杀彼得。
在一旁的工地看守人法舍尔看到了敢于反抗的彼得,带有“欣赏”口吻私底下跟彼得说:“你可以当我的狗。”
被困在笼子里的彼得在困倦中无奈自降人格:“你要是把我当成你的狗的话,你好歹也给你的狗有点好肉吧!”
然后,电影镜头便换了个场景:在大雨滂沱里,彼得的脖子被套上了狗链,与被法舍尔牵着的猎犬面对面跪着。
彼得的脸离猎狗张开的口,近在咫尺。
《解放黑奴》剧照
在这样一个由白人完全主导的魔怔地盘,黑奴们只是他们财产的一部分,用法舍尔的话说,“我是你们的上帝。”
与其说这是“上帝”,不如说这是“撒旦”。
面对地狱般的生活,彼得想要逃亡。
逃离死亡牢狱
逃亡的想法,被远方的胜利点燃。
从几个白人看守者口中,彼得听到了林肯总统在北方的废奴宣言。
生活终于有一丝向往自由的希望。
其实,林肯在当年的1月1日就发表了废奴宣言,然而在美国南方,黑奴还要等到北方赢得军事胜利之后才真正获得自由。
《解放黑奴》剧照
而在这个过渡期中,不少黑人冒险逃离奴役他们的庄园和工地,设法逃往北方。彼得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真实版的故事里,彼得被庄园看守人鞭笞后,决定和其他三个同样被施暴的黑奴策划逃亡。
数千年过去后,这位在美国南部庄园的黑人奴隶不得不展开了自己的“奥德赛之旅”。只是那个在白人主流文化语境下养尊处优的君王,换作了当时处于“次等物种”地位的黑奴。
《解放黑奴》剧照
长达2小时的《解放黑奴》,用戏剧化的电影语言交代了彼得在这10天逃出生天的经历。
在一次骚乱中,彼得嗅出了难得的逃跑机会,他和几个同伴逃出了铁路工地,目的地是北方联邦军阵地。
他们在树林和沼泽地间穿行,同时面对沼泽鳄鱼还有持枪白人的追击截杀。
为了迷惑能够嗅到血腥味的庄园猎狗,这几名满身是伤的黑奴忍着剧痛,把蒜头汁涂到伤口处,试图用蒜头的味道来遮盖住自己的血液味道。
《解放黑奴》剧照
“反奴役题材”加上逃亡戏份,在一些人看来,《解放黑奴》是一部“黑人版”的《荒野猎人》。作为好莱坞一线动作影星,饰演“彼得”的威尔·史密斯少不了在多个场景中展示身手。
跟现实相比,影片中那个“武德充沛”的彼得,似乎落入了过往好莱坞电影美式英雄的俗套:徒手杀死鳄鱼、在枪林弹雨中矫健地躲避飞来的子弹、各种高难度动作用慢镜头重复展示......
这种“打不死”的美式英雄,正是许多电影评论人对这部片的诟病,因为在叙事处理上它无助于揭露美国奴隶制更深层次的黑暗和邪恶,反而把白人针对黑人的暴行化作某种“暴力美”。
彼得在躲避奴隶主仆人、猎狗追捕的同时,还要对抗自然野兽的威胁
沼泽地的10天逃亡,彼得被庄园看守人和猎犬追捕着。最后,他来到了北方军的营地里。在四名逃离的黑奴中,有一名被庄园主逮住并被处死;那些光脚逃到北方军阵营的黑奴,能被记住名字的也就只有彼得了。
在联邦军的面前,彼得脱掉了自己的衣服,把满是疤痕的背部展示给联邦军士兵们看。
根据美国“历史频道”的纪录片介绍,面对这些伤痕,在场的黑人士兵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几乎都是他们所经历的日常。
逃到北方军中,接受检查时,彼得露出了自己被种植园中的监工鞭笞得累累伤痕的后背
但是对于白人士兵来说,蔓延整个背部的鞭笞伤痕可是一幕极其震撼的画面。
在场的一个军队摄影师让彼得摆好姿势,原始的光学摄影机拍下了斑驳的伤疤。于是,那张流传至今、在内战期间被用作宣传南方奴隶制残酷血腥的照片便诞生了。
在今天,“被鞭打的彼得”被收藏在加州索杰纳·特鲁斯非洲遗产博物馆。该博物馆网站介绍说,“被鞭打的彼得”让“白人大众第一次知道奴隶制的非人性”,也让那些支持奴隶制的人失去了为其辩护的正当性,让他们“再也不能说这是一个不血腥的制度了”。
挑战白人霸权
电影中,工地看守人法舍尔,代表了白人种族主义文化最糟粕的一面。
在追捕彼得的过程中,法舍尔警告随从,“父亲给我留下的训勉是,你要是给予黑人一样东西,黑人就会拿走更多的东西。到时候黑人就会抢走你们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有意思的是,法舍尔的随从就有一半是黑人。
工地看守人法舍尔
这些跟随法舍尔一起搜捕和杀害逃亡黑奴的黑人,在工地里获得了相比其他黑奴更高的地位。在理解种族关系的时候,似乎更加接近法舍尔那一套想法。
在一次接近彼得的遭遇中,其中一个黑人随从甚至要说服彼得“弃暗投明”,成为工地剥削阶层的一员:“以你的能力,连鳄鱼都能杀死,法舍尔肯定会让你成为我们的一员。”
当密西西比河远方传来北方联邦军军舰的炮声时,彼得正准备朝着那个能够获得自由的方向跑去,但法舍尔半路杀出。
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着一块肉,试图用这块肉劝他投降:“这就是你想要的跟我狗一样吃得到的肉。”经历九死一生后,在法舍尔眼里,彼得还只是一条狗。
《解放黑奴》剧照
北方联邦军最终赶到,把法舍尔一枪打死,还解救了彼得。加入北方军队后的彼得一路厮杀,最终在庄园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妻儿,美国黑奴版的《奥德赛》终于以一家团圆的结局结束。
影片辗转曲折,彼得从满身污泥和动物粪便的逃难奴隶,变身成为一身戎装的联邦军军官。
有影评人士认为,《解放黑奴》的立意是历史片,但前半段被拍成了动作片,后半段又成为了战争片。
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被鞭打的彼得”,被化为美国黑人的民族英雄,这也许正如古希腊人把《奥德赛》竖立为他们的英雄那样,是一个民族自我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放黑奴》剧照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奴隶历史电影吗?”史密斯在“崔娃脱口秀”中说。在他看来,《解放黑奴》带来的信息是:“我们需要的是一部歌颂自由的电影。”
威尔·史密斯认为,电影中的彼得之所以显得如此“刀枪不入”,内心的信仰以及对家人的爱,给予了他强大的肉体。
《解放黑奴》中的彼得与家人的最终重聚,也许只是制作方的一厢情愿。现实总比美式电影中的美好结局残酷得多:彼得在内战后期下落不明,也许他在战争中途就牺牲了。
彼得与家人重聚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任远
编辑 | 吴擎
排版 | 八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