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居寺塔,到底埋着什么?_石经_舍利_云居寺

汪曾祺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中坦言文化,“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的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何为文化,何为文明?它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它们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溯洄,他们在故宫的红墙里低低絮语着传承千年的故事。何为遗民?他们在大众仅用双眼见证着余烬覆盖的繁华之时,甘心用自己必胜的力量,去将曾经的盛世现于人前。

传承百年的北京云居寺高塔,素有“镇鬼”之名,可它的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才能够让鬼神都敬而远之?1920年考古日记曝光之后,一切昭然若揭。

“镇鬼”之名

1920年的考古日记记载着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带领考古队,前来中国对北京做文物考察之时,却意外的解开了云居寺塔的神秘面纱。

关于云居寺镇压鬼怪一说,日本学者十分感兴趣,在考察了《游房山日记》之后,学者方才明了,此“鬼”非寻常大家口中所说的鬼怪。云居寺塔下埋藏着数万的经卷,是“压经塔”,所谓的鬼怪无非是恐吓人心的噱头。

中国历来信奉鬼神之说,寻常人对于不可触不可及的鬼神往往是敬而远之,于是云居寺假借鬼神之名,既压经又压心,既能保存完好的经卷,又能让人们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展开全文

佛骨舍利

佛教并非在中国本土衍生,而是经印度佛陀东来,带来了释迦摩尼信仰的火种。自然佛教中人人得而珍视的舍利,在中国佛教徒眼中亦是弥足珍贵,他们期盼着自己在修行圆满之时也能在世间留下自己曾来过的足迹。

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佛舍利现世。石函、银函、玉函、白玉函,函函相套,一函一函的剥开,才终究见识到佛舍利的真面目,赤色的,米粒般大小。可人人得而珍视的瑰宝它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舍利

有古文记载,在隋朝年间,印度僧人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将随身所带的佛舍利献给了当时在位的隋文帝杨坚。

而杨坚当时对佛教甚是推崇。仁寿年间他还向全国各地颁发舍利,各地为了顺从皇帝心意,纷纷建塔供奉。在杨坚死后,杨广登基,子承父业他依然十分推崇佛教,不久就将余留的舍利赐给了静琬和尚,以表彰他刻下石经一事。

奈何天意弄人,杨广在位期间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兵造反,隋朝江山岌岌可危。手持舍利的静琬担忧自己护不住这“佛果”,只能将它藏于隐蔽的雷音洞内。于是它直到今日才重见天日。

雷音洞内

但是明明静琬和尚在雷音洞内埋藏的是三颗舍利,如今却只剩下了两粒。

文物工作者在《涿州古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中发现了模糊的答案,“发视际,异香发于函,盖石、银、金函三发,而得小金瓶,舍利现矣,状黍米,色紫红。师悲泣礼赞,闻于兹圣太后,迎入供养。函瓶以玉,外函复之,安置故处。”

明朝万历年间,慈圣太后曾将舍利迎入宫中,后物归原处。是无意的丢失,还是贪图佛光的庇佑暗自昧下,已经不得而知。

慈圣太后

几经磨难,幸存于世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云居寺的北塔由来已久,在风雨鞭挞之中已呈老态。于是在1989年政府专门拨款前来重新修复北塔。

但是在即将完工之时,工匠却遇到了难题,残缺的佛谒砖若想与原来别无二致,需要相同的砖块。可他们手中却并没有相对应的材料。

工匠一筹莫展,为了古物的完整性他们只能停工,转而修复其他的地方。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在勘测小唐塔附近的塌陷处,却意外获得了亟需的佛谒砖。无论是从内容、版式还是规格都和北塔处缺失的砖块一模一样。

北塔修复工程成功竣工,此番转机又何尝不是冥冥之中的佛光照耀呢?

说来不信,云居寺的浮雕曾失而复得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物盗窃团伙极为猖狂,他们倒买倒卖的生意经更是念的倒背如流,于是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们慢慢地将主意打到了云居寺的头上。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们悄悄潜入云居寺,偷走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一佛二胁侍”。当即值班人员十分心急,火急火燎的查找丢失线索之时,许是佛光庇佑,犯罪分子在逃跑之时落下了一件衣服。

于是警官顺藤摸瓜,成功的将犯罪分子抓捕落网。但是十分遗憾,浮雕在运送过程中不幸摔断,佛像发髻上方至今仍存在裂痕。文物失而复得十分难得,不由得让人感叹云居寺福泽绵延。

在此之前,云居寺也曾饱受战火侵袭。1942年日本军吞并中国计划稳步推进着,战火开遍了大陆的每一片土地,而就连中国的古迹也未能幸免于难。

日本军的飞机对云居寺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密集的弹片划去了云居寺的“云”字,可偏偏是这一字的缺失,为云居寺再添了几分美感。没了“云”字。却多出了一朵“云”画,擎着上面的“雨”,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战争无情,文化有心,佛门因果,云居妙趣。

百年石经,文化传承

“法难”对于佛教来说是天灾也是人祸,掌权之人打压佛教,摒弃佛教的信仰,而他们手写的经书也均会被焚烧殆尽,文明的教化也会就此失传。

于是北齐慧思和尚便有意将佛家的重要经典刻录在石经上,作为底本以免失传。而他的亲传弟子静琬继续完成师父毕生所愿,潜心刻经。

索性大规模的法难并未再发生,但是刻录石经的工作仍然在继续。在信仰的驱动力下,一代又一代的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篆刻着石经。他们深知,人的一生终究是渺小的,待一朝身死便什么痕迹也不会在世间留下。

而石经是永恒的,他们作为石经的篆刻者,在每一笔每一划中都凝聚了自己的心血,如此冰冷的石刻有了温度,并且会在往后的千年岁月一直传承下去。这与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留存人世的记忆?

他们是一直在历史的书页里行走,在现代的轨道上躬行;亦是在一生的时光里追逐着一件事,在细节里追求着人生的极致;也是在快捷键里永远按下暂停键,在被遗忘的岁月里缓缓的前进。

在谈及云居寺石经之时,罗炤老师曾发出振聋发聩的一问:“中国文化为什么能5000年都不断线?”问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要说答案零零总总也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模板,但是罗老师给出的答案却十分简洁明了,“中国人的祖宗崇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罗炤

诚载斯言,因信仰而人心会聚,因共同的信念才有了坚持,因共同的热爱才会有一直不曾间断的传承。这是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基因,它寻找着、连接着骨子里有着共同记忆的我们。那石经精神的含义也不过如此。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渺渺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文化始终。它们永远都在固执而沉默的慢慢的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百年时间转瞬即过,“镇鬼”的云居寺,想要唤醒的是文化传承的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