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赵红:梦回青年路_青年路_解放碑_重庆

梦回青年路

文/赵红

在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十字金街,一条引人注目的主干线一一青年路贯穿其中,闻名百年。

据资料介绍,青年路,清末因东段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建教堂原名天主堂街。一九三九年国民政府在此修建“青年馆”故改名。民国时后期,青年路东北接五四路,西南连民生路。后来全段分为上青年路(鲁祖庙口至实验剧场)、中青年路(继接国泰电影院)、下青年路(再接五四路)。

解放后,青年路上云集着众多响当当的单位:新生市场、群林市场、九龙服装公司、解放碑街道办事处、交电(五金)大楼、盐业站、针纺站、实验剧场、重庆市妇幼保健所、旗帜社、市中区体育馆等等。

我家自一九五九年从保安路迁至渝中区青年路28号,属于中青年路。走出院子大门,右手边紧邻重庆盐业站,顺左手往下走300米,就是宏伟的解放碑。

青年路28号院内住有25家人,一百多人,是重庆市糖酒公司职工宿舍。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知青朋友、同事,几乎都到过我家,因为实在是太好找了。

家住青年路,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戏称自己是“汤瓢下”(指解放碑顶上所架东南西北的风向标)长大的孩子。夜深人静时能清楚的听见解放碑的钟声。这钟声,陪伴着我走过童年,走过青年,记忆深刻,永世不忘。

童年时代的我们,放学后在院子里与小朋友们在一起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有时,淘气的小男孩之间也斗嘴打架,然后相互拉扯着找家长上门告状。那时的家长不护短、不偏心,总是先道歉,批评自家孩子,然后安慰受了委屈哭鼻子的小孩子。一大群小孩子开心的在院坝里跑来跑去,自由玩耍。直到某家长大喊一声:“甘老四,回家吃晚饭了。”小孩子们才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展开全文

家住青年路,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学校、医院、车站、商店、餐馆、菜市场、书店、邮局、银行……一应俱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解放碑十字金街上,凸显着政商中心温暖的人间烟火气,平静,祥和,勃勃生机。倘若想看电影,从我家出发,五分钟就可抵达“和平电影院”;若想看京剧,听到“实验剧场”拉预备铃再走也不会迟到;想看篮球比赛,走到上青年路市中区体育馆,也就是近在咫尺抬脚就到的事。有时,嘴馋了,出青年路大门左拐,前行200米,到“解放碑餐厅”吃上一碗阳春面,香喷喷,热乎乎,心里美死了。但童年時代,我解馋最常吃的是冰糕,香蕉冰糕、豆沙冰糕、牛奶冰糕,只需要五分钱、六分钱、七分钱就可以买一支,价廉物美,好吃极了。有時,没钱买东西,就到“新华书店”(现“重庆书城”)、“三八商店”(现“重百大楼”)去穷逛,到“陆稿荐”、“心心咖啡店”门口去打望,也享有一种望梅止渴的惬意。

家住青年路,邻里关系很和谐。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单纯,谁家有高兴的事,为难的事,邻居之间都很了解。在青年路28号院子里,最有名气的就数章谷亭了。

章谷亭,当年四十出头,重庆市糖酒公司工会主席,国家乒乓球一级裁判。一九六一年四月,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在这届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并囊括了男子单打前三名和女子单打冠军。喜报传来,极大地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章谷亭参加了这届乒乓球比赛的裁判工作。当他从北京返渝回家的时候,全院男女老少都自发地到大门口列队欢迎,像欢迎胜利凯旋的大英雄。章谷亭也很大方,进家门后从旅行包中拿出糖块,分送给簇拥他进家门的小孩子们,一人一块。小孩子们高兴地大声欢呼,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

家住青年路,邻居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一次,我生病了,独自一人在附二院输液。在输液室,遇到一老人,她输完液后,把一床小棉被送到我面前。说:“你是聂老师(指我母亲)的小女儿吧?你盖上被子,小心着凉。”我推辞道:“不用,不用。”那个我叫不出姓名的邻居说:“别客气,明天我到你家去拿。”她的举动着实让我感到阵阵暖意。

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下来。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那天,我家隔壁邻居徐孃孃家门打不开,徐孃孃的女儿谭三妹回家进不了门,谭三妹只好从我家翻墙进屋,结果发现她母亲已上吊自杀了。谭三妹吓得大哭。我们闻讯后急忙赶去她家。见徐孃孃还有微弱呼吸,我丈夫毫不犹豫背起徐孃孃直奔附二院。幸亏离医院近,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徐孃孃的命。

一九七二年四月,我在重庆解放碑百货公司工作。从我家到单位上班,步行仅需十五分钟。我出生于民国路,在保安路小学上小学,中学在五十三中读书,工作后天天守在解放碑旁,这是多么的幸福!我每天早晨从青年路出发去上班,都要从解放碑下路过。看解放碑鳞次栉比的商店,观熙熙攘攘的行人,听声声入耳的乡音,我心中充满了自豪。解放碑看着我长大,我也看着解放碑一年一年的变化。我心目中的解放碑,就像纽约的第五大道,东京的银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一样闻名遐迩,令人神往。青年路、解放碑,见证着我成长的经历,我人生最美好的儿童时代、青春年华都在这里。我依恋她,如同儿女依恋母亲,今生今世,永难割舍。

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先后几次搬家,离青年路越来越远。但父母的家还在青年路。所以,我经常去看望父母,偶尔蹭饭。直到一九八八年,父母搬了新家,青年路28号,就成了我心中遥远的回不去的家。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重庆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两江环抱的重庆,高楼林立,繁华艳丽,解放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魅力始终光芒万丈。

退休后,我家搬到了渝北。刚搬到渝北,我完全不习惯,整天失魂落魄,心里空落落的,这里没有了我熟悉的一切。尽管住房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我经常梦回渝中,梦回青年路。为解思念之苦,我每周必花费一天时间,或约上三两好友,或单独成行,坐461公交车到解放碑游玩。车到解放碑,我首先要去青年路28号,院内的居民我已经不认得了。我久久驻足青年路28号门口,深情地向它张望。这里曾经是我与父母及家人生活过二十九年的地方,这里有我生命记忆中最重要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看到青年路,看到解放碑,我的心中就会充满欢乐。

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赋予了青年路具有感动与怀旧的气质。

青年路,青春永驻。青年路,永不落幕。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商务委员会退休干部,作品散见于《中国妇女》《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报刊。摄影作者:重庆市设计院赖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