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度日_凤山_状元_家族

引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个诗句。讲述的是科举考试入榜之后,参与科考之人无比欢乐的心情。有认为,只有因为读书而压抑了几十年的人,才懂得这种心情。

登科及第,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是个人与家族命运的改变。有人将之称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非常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当时的人能享受到登科及第所带来的好处,后人也可以利用祖先的荣誉去自我吹捧,从而获得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如在很多家族的族谱中,就笔重墨浓地描述祖先如何发迹。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状元的族人或后代都因为他们而兴盛起来,道光帝钦点的武状元牛凤山的后裔就过得相当凄惨。牛凤山当时在明月坡上建立的状元府至今犹在,他的后人也在坚守着。不过这里至今水电未通,后人也以乞讨为生。他的后人为何沦落至此?

一、明月坡上的状元府

“明月映成皋,武状元及第。”这是牛凤山的后人及族人为了纪念他的发迹而写的一句诗句,至今犹刻在他所建立起来的状元府里。

现在的虎牢关西的南屯村饮马沟中,还保留有一副“牛状元扼守虎牢关”的壁画,画中之人正是牛凤山,诗中所提到的成皋亦指虎牢关旧址。

至于状元府,则是于清道光年间建立起来的府邸,后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状元府”,地处于河南省汜水县(古为成皋县)的明月坡村中。

牛凤山被道光帝钡点为武状元之后,带着皇帝的御赐品和荣誉回到家乡。老家的房子显然已经不再符合他的身份,所以他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建立至今犹在的状元府。

这座府邸非常有特色,坐北朝南,以中院为核心,回周建立次房围绕着,既有北京的古建筑特色,也有河南的地方建筑特色。建筑物多样而构造规整,占地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除了主院之外,院后的小山中还挖有很多的窑洞和房间。

展开全文

院子里共分为中院和东西两院,至今保留得最完整的是东院。这是一种青砖灰瓦式门楼,屋脊上雕有牡丹花,院长10米,宽6米。

院子的后面有一孔石砌窑洞,窑的正面用红石堆砌而成,高约10米,窑洞与中院是互通的。

至今保存并不完整的中院的模样,也可以做一个大概的描述。中院长约为15米,宽约为20米,院内用砖瓦构造的形态依然可以反映出当年的模样,只能用规格恢宏去形容它昔日的容颜。

最显眼的地方还是大门的构造,门的高度是三米,宽度近两米。门前本来有狮子的像,不过后来不知何去了。门顶用青瓦覆盖,还盖有很多的雕像与神兽。在门的正中间上方,还挂着清朝留下来的牌匾,上面写着“圣旨”两字。

总之,这种构造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建造出来,当时就算是有钱人能够建成这样的房子,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这种荣誉只有登科及第者能享受得到,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牛氏家族是多么兴盛了,这种辉煌主要与牛凤山和他的儿子有关。

二、曾经辉煌的家族

“二龙戏龟坳,文进士传胪”,是对牛凤山父子的歌颂,其意思为:“父亲和儿子都有出息,儿子考上进士以承传家族的荣耀”。

“文进士传胪”与牛凤山的儿子有关,二龙戏珠实际上表达的是“文武双状元”。而牛凤山的大儿子牛思瑄因为在考场上出现问题(风吹考卷,让卷上有污点),所以只考得了二甲第一名,即进士。

后来,皇帝和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牛思瑄的书法和文章,所以特意在金殿中为他传胪,以弥补状元之水之,因此才有了后人所说的父子文武状元之说。

牛凤山是让明月坡牛氏家族兴盛起来的第1人。他出生于嘉庆11年,于光绪6年去世,享年70是岁。

明月坡牛氏家族的先辈基本上都是农民,牛凤山幼时家里也相当贫寒,所以从小就跟着叔父一起习武,非常擅长弓箭射击。

据《清实录》记载:“十月,帝(道光)至太和殿,行传胪大典,赐牛凤山为此科中式武举一甲状元,授一等侍卫衔。”

此后,他虎牢关中带领民众一起抗衡捻军,又重新修筑虎牢关,所以得到朝廷的嘉赏,封为武功将军。

在甘肃地区,他曾担任过甘肃凉州中营游击,追加副将衔。后因为训练部队、戍边有功,又晋升为总兵。

终其一生,最高的官衔是四世一品封赠。

大儿子牛思瑄也不是普通人,他的书法极好,文章也得到慈禧太后和皇帝的赞赏。他在楷书方面的造诣极深,曾经为巩县康百万家写匾,后来这一块也被称为“中华四大名匾之一。”中举之后,一直在翰林院工作。

父子两人在文物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文武状元都是一家人。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很少有的,有人认为可能是靠走后门的关系。但其实不然,牛凤山并不是能够在朝廷中一手遮天,何以有走后门的说法?这一辈人虽然兴盛,但是他们的后人就不是如此了。

三、后代衰落

有人说,文武状元家族的后人水电全无,以乞讨为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原状元府的确是没有通电,但牛氏家族的后人并非都是乞丐。

这一个说法主要针对的是牛家第6代牛师静。在牛氏家族里,只有他与其他人不同。难道兴盛一时的牛氏家族就只留下一个牛师静?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说法。

据《牛氏族谱》的支系来看,牛氏家族在这近200年的时间里,人口早已突破了几千人,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村子。

那么,人们为何只谈牛师静,而不是其他的牛氏后人呢?

主要是明月坡距离城镇比较远,交通也不怎么方便。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的牛氏家族后人早已迁出故地,明月坡成了一个空心村。

而居住在原状元府上的,也就只有牛师静一人,因此人们才说文武状元的后人沦为乞丐、以拾荒为生、支脉凋零等。

状元府中只有牛师静一个人,是因为与解放之后的土地承包有关,特别是改革之后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让原居住于祖屋中的牛氏家族分田分地,逐渐地离开祖屋。

建国至今已经过去了70年的时间,由于状元府只有一户人家居住,所以并没有被修缮,因此才出现了破败的局面。

牛师静原来还有几个兄弟同他一起居住于状元府,不过父母和兄弟们都去世了,所以现在居住于状元府中的就只有他一个人。老人也因为特殊的原因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因此才依靠政府的补贴和以拾荒为生。

总之,牛氏家族昔日的繁荣早已不在,不过牛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而凋零。

总结

常有人说,富不过二代。从状元府现在的状况来看,牛氏家族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句话。在牛凤山的时代,他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荣耀和改变。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孙在历史上不再活跃。在《牛氏家族》的族谱中,也只有牛凤山和牛思瑄给家族带来兴荣,子孙后代都相当平凡。

这一个家族到底经历了哪些事,至今也已经无从查证,不过可以明白的一件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牛氏家族也明显地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住在状元府的牛氏后人都搬离了那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又有更多的牛市家族离开明月坡。其实这些都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很多农村也发生着同样的事,这是时代的繁荣,还是家族的衰落?仍需人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大清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