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很喜欢布置一些强化记忆训练的作业内容,就是同一个类型作业甚至是同一样的作文内容可以来回不停地反复做,像一些需要朗读的英语词汇、短句,基本是每天都要重复之前学的词汇。想必老师的出发点是想把这些需要熟记熟背的内容,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她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反复读。
这是一种机械式的记忆,虽然短期会有效果,就好像鹦鹉学舌,读个几百遍,总是能记得的。但是却不利于长期的记忆和对内容的理解,另外这种方式会丧失孩子学习的兴趣。会读的内容还在读,孩子会觉得有什么好读的,浪费时间。
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设计作业,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天天再反复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而应该把时间留在预习上。因为预习是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也是能很好地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不用机械式的反复默背、朗读,取而代之是用一种思考来学习知识。预习一般从时间和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学期前的全册预习
通常是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全册预习就要懂得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每章节的作业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性的单元预习
在开始学习某一阶段的知识内容时,用比较完整的时间,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学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这个时候要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的课文预习
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一般要从“读、划、批、写”三点入手:读要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划分层次,找出重点和疑点;进行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写成内容提要。
总之,预习要区分重点,也要有层次。阅读教材分为粗读、精读、研读三个层次。粗读就是从整体上弄懂这段教材讲什么;精读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原理;研读是带有研讨性质的读书。这样就能把学习的时间分配好,新旧知识合理分配,巩固掌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