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关于“北季南金”之并称_并称_文史_提出

杂谈 | 关于“北季南金”之并称

灯下杂谈

对于名人之并称,要特别慎重,必须遵循我们的文化传统,只有理由充足、能为人们所认同并且逐渐流传开来的提法,才可当作一种并称。

原文 :《关于“北季南金”之并称》

作者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马斗全

图片 |网络

一桩牵扯到我的文史往事,陆续看到一些相关文字,所以为文一谈,算是澄清。

谁提出这样的“并称”

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逝世后,有报纸文章说金先生与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齐名,有“北季南金”的并称,读之不免使人感到有些蹊跷,或曰不解。这是因为,一则此前似乎未曾听到过这样的并称,二则将金先生与季先生拉扯在一起也不太合适。没想到,随后竟然发现,有文章说,“北季南金”是我提出来的!

先是从“中国海洋文化网”看到源自“舟山网”的《回忆金性尧先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金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一次何信峰对我说……我对信峰说,金先生现在不得了,有人将他与季羡林并列,说是北季南金。他与你的多年通信,你应该好好保存,有文献价值的。何信峰将这话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好像有兴趣,问北季南金是谁说的,我告诉信峰,说这话的也是一个名人,叫马斗全,文章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

读到这段话,甚感惊异!原来“北季南金”的并称不但系本人所提出,而且事在金先生健在之时,并且还传进了金先生耳中。似乎为了证明其可信度,还加我以“名人”二字。此并称不知从何说起,让人甚感不安。本人虽非常佩服金先生的学问,但从未写过与金先生有关的文章,当然更没有提出过什么“北季南金”。查“舟山网”,并未能找到该文,所以也就不知究竟是发表于何报刊或网站之文、作者为谁。

展开全文

后于“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网”查到那篇《回忆金性尧先生》,据日期,应该也是转发旧文,署名“补翁”。

后来还曾见《中华读书报》先后有孙仲、谢其章等人文章谈到“北季南金”,或感叹金性尧身后之寂寞,或表示不大赞成将其与季羡林并称。金先生的女儿金文南发表于《民主》杂志的《父亲金性尧与〈唐诗三百首新注〉》的摘要也说:“金性尧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北季南金’。”可惜皆未谈及此并称系何人最早提出。

前不久,又于“瑞文网”读得具体探究“北季南金”的《“北季南金”的疑惑与“北季南金”的来历》之文,未署作者名。该文依据陈子善《我所知道的金性尧先生》一文所谈,说周作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推荐过纪果安和金性尧的文章,而金性尧当时用“文载道”的笔名,于是就产生了“北纪南文”的说法,后来被误传为“北季南金”。这样的推测似乎并不能成立,还是没能弄清楚“北季南金”并称究竟是谁首先提出。不过其中关于本人的几句话,倒是应该表示感谢:“马斗全是从事古文献和文史研究的学者兼诗人和作家,常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文章。……不会提出这样的说法。”

名人并称应遵循文化传统

古今之并称,通常用于同一领域或同一类型的著名人物,如清代的“南洪(昇)北孔(尚任)”,同为戏剧家,当代的“二钱(钱仲联、钱锺书)”,同为古典文学大家、诗人。而季羡林先生与金性尧先生,并非同一领域的学者。除了两人都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外,在学问或曰学术上并无可比性。季先生长于印度史、梵文、佛学等,而金先生长于文史,尤以诗学著称。若论印度史、梵文、佛学,金先生当然不能与季先生相比。但若就文史和诗学而言,季先生显然也不能与金先生相提并论。所以不应将金先生与季先生拉扯在一起。若是因为季先生名气很大,欲借此来抬高也很有学问的金先生,其实并没有这种必要。作为一个文人,金先生的水平和实际成就并不在季先生之下。坐冷板凳埋头做真学问者,往往名不显,本属常事。

应该顺便一谈的是,对于名人之并称,要特别慎重,必须遵循我们的文化传统,只有理由充足、能为人们所认同并且逐渐流传开来的提法,才可当作一种并称。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39期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文史 | 也谈马锡五的审判方式

文史 | 徐赓陛的“虎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