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人戴望舒,一生三段痴恋皆以失败告终,和童年一阴影有关_戴望舒_自己的_感情

很多人知道戴望舒,应该都是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雨巷》里而来的吧。

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那丁香一般结着仇怨姑娘,那样的意境,很少有人不为之心折。

都说,一个人的作品,往往也折射出了他的人生经历,写出《雨巷》这首浓浓愁怨基调的诗歌的作者戴望舒,在感情上,也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愁怨。

第一段感情的开始与失败,似乎就已经为他这一生的感情,奠定了基调,他难以在感情上获得幸福。

那是在1927,大革命失败以后,22岁的戴望舒,不得不迁居到了松江县的施蛰存家中避难。而正是在这里,戴望舒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施绛年是个非常美好的女子,她不仅长相美丽,而且性格活泼开朗,她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柔和耀眼又不刺目,让人心生温暖,忍不住想要靠近。

这样的女子,注定是会吸引很多的爱慕,戴望舒也不例外。在施家的日子里,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用尽了毕生的才华,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深情的诗歌给施绛年,《雨巷》也正是他爱上施绛年这年写下的。

然而,不管戴望舒怎么努力,施绛年始终还是不爱戴望舒,对于她来说,戴望舒更像是朋友家人,而非心上人。这时,如果戴望舒能够懂得放手,或许,他们也不会有后来的结局。

可惜,戴望舒从不打算放手。正如当初赵敏在张无忌婚礼上说:我偏要勉强。明知张无忌与周芷若即将成亲,还是偏要勉强的带走张无忌,破坏这场婚礼。戴望舒也是如此,虽然明知施绛年不爱自己,但他就是偏要勉强她爱自己。

展开全文

可惜的是,赵敏的勉强,换来了一世良缘,戴望舒的勉强,却换来了一段愁怨。在他的自杀威胁下,施绛年无奈答应了和他在一起,成了他的未婚妻。

然而,订婚后,施绛年却遇到了她真心所爱之人,如同戴望舒疯狂想和她在一起,她也疯狂想和自己所爱之刃在一起。怎么办呢?深怕戴望舒再次自杀的她,想到一条婉转的“妙计”。

她先是以让戴望舒深造为由,让他出国留学,戴望舒当时正对施绛年如痴如醉,基本上施绛年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于是,一心想着学成归来以后,再迎娶自己心上人的戴望舒,同意了出国这一要求。

他却不知道,施绛年让他出国,一方面是想让他淡忘自己另寻良缘,一方面是想趁这段时间和心上人在一起。戴望舒刚刚踏出国门,施绛年就和自己的情人结婚了。

对于戴望舒来说,这无疑是件很可悲的事情,他是为了施绛年才出国留学的,却没料到,等他再回国的时候,支撑他出国的理由早就已经没有了,他心爱的那个姑娘,早已经变成了别人的新娘。1935年,他回国了,知道了真相,愤怒之下,他当众打了她一巴掌,随即登报宣布两人接触婚约。他痛苦地写到:

“恋爱啊,我的冤家,我啃着你苦味的根!”

可以说,戴望舒是真的爱施绛年,但他却并不懂怎么去爱她,施绛年不爱他,他强行与生命相威胁,用道德绑架施绛年和他定下婚约。可施绛年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又怎能全凭戴望舒的意愿去生活呢?这一场恋爱的失败无可避免。

人家常说,走出失恋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戴望舒显然也是将这句话奉行到底。和施绛年分手以后,他和朋友介绍的小他12岁的美女穆丽娟在一起了,1936年,他们成婚。

然而,正如戴望舒和施绛年感情的开始不纯粹一样,戴望舒和穆丽娟感情的开始也不纯粹。他是因为要摆脱失恋的阴影才和穆丽娟在一起的,速度之快可能还有一些和施绛年赌气的成分,这也为他和穆丽娟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可能是因为在施绛年那里受到很大的挫折吧,他患得患失,又自尊敏感,藏着自己的感情,平时他和穆丽娟很少交流,总是自顾自的做各自的事情,可是他又对穆丽娟管的很紧,有一杨姓大学生喜欢上了穆丽娟并时常送卡片,他用一种极其粗暴的形式阻止了事态的发展,让穆丽娟受伤很大;穆丽娟的母亲病危,因为害怕穆丽娟离开他,一去不回来,他选择了隐瞒。等到穆丽娟知道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她甚至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

总是,戴望舒种种极端的表现,让穆丽娟对这场婚姻彻底失望,她提出了离婚。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这么多事情,戴望舒仍还是选择了当初威胁施绛年的手段,他再次自杀,企图以此阻止妻子离婚的念头。

这个结局是穆丽娟始料不及的,她本以为,自杀过一次的戴望舒不会再选择自杀,或者说,她以为戴望舒只会为施绛年自杀,毕竟她很少在戴望舒这里感觉到爱情。然而,虽然如今戴望舒也为她自杀了,在戴望舒被抢救过来以后,她还是坚决选择了离婚。

最终两人分居半年后离了婚,几十年后的1994年,在回忆起这段感情时,穆丽娟这样讲述他们当时的婚姻状况:

“他是他,我是我,我们谁也不管谁干什么.......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话......戴望舒看不惯,粗鲁,很不礼貌...他对我没什么感情,他的感情都给施绛年了。”

多么可悲,即便戴望舒为穆丽娟自杀,在穆丽娟心里,她仍然是感觉不到戴望舒爱她的。或许是他不会爱人,或许是他们之间存在误会,总是,即便是戴望舒为穆丽娟自杀了,她也没有感觉到被爱。

或许这才是戴望舒在爱情上不断失败的原因,他总以为自己在全心全意的爱着对方,可是到头来,对方却是什么也没有感觉到。

这样的他,即便开始了第三段感情,也很难长久。

36岁那年,他认识了一个整整比他小了20岁的女孩子杨静,杨静那时候才16岁,青春明媚,美丽动人,说她喜欢上戴望舒,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加成,似乎也是没人信的,毕竟当时的戴望舒,名气地位钱财都不缺,单以物质条件来说,他是不错的人选。

但是这些身外之物,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关键是看往哪个方向改变,如果是从高处到更高处,或许还能一如既往的幸福下去;如果是从高处到低处,就很难再支撑两个人原本薄弱的感情了。

很不幸的是,戴望舒是从高处往低处改变。抗战结束后,曾经年少的杨静已经成长,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事业,她一直在暨南大学执教,越来越好;而此时的戴望舒,却已经由昔日收入丰厚、名气过人的戴望舒变成了教书匠戴望舒。加上年龄的差距,她正风华正茂,他却渐露老态。

终于,这一段感情,也无可避免的迎来了它的危急时刻,1948年末,杨静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她不愿意再在这段婚姻里苟且,于是,她向戴望舒提出了离婚。

和之前两次一样,戴望舒仍然采取了各种过激的手段来阻止对方的离开,可惜的是,他每一次挽留的,都是不爱他的女子,就注定他做什么,对方都不会心软。这一次,戴望舒仍然失败了,他没有留下杨静,他们离婚了。

1950年2月28日,三度被抛弃后心灰意冷且遭受了多方面挫折的戴望舒,在私自加大黄毒针计量注射不久后,停止了呼吸。这年,戴望舒年仅45岁。

谁也不知道,他的死亡,究竟是否他故意自杀的结果,只是,这一生的风风雨雨,终究是就此划上句号了。回看戴望舒的每一段感情,或许很多人都会纳闷,他为何总是爱得如此卑微又极端?

每一个悲剧发生的原因,追根究底,总少不了一些特殊的原因,戴望舒也是一样,他的特殊,来源于他童年的一场经历。因为小时候得过天花,他脸上留下了去不掉的印斑,这也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所以在他心里,那些女子,都是不会爱上他的,因为他脸上有印斑,他想不到,什么样的女子,会爱上有印斑的自己。

正是这样的心理,让他在爱情中狂热,却又压根不知道怎么去维护自己的爱情,他爱那些在他生命中出现的女子,却总是以自杀自残相威胁他们留下,却总是因此把她们推的更远。

或许说,他有爱人的勇气,却没有爱人的能力,这才酿造了他一生的爱情悲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