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家的草根故事 拍成了纪录片_淘宝_导演_卖家

本报讯 “第一集就确定,是那味儿。”这是纪录片《这货哪来的》热播后,导演陈英杰和团队收到哔哩哔哩网友的评论。近日,6集淘宝首部小卖家纪录片《这货哪来的》,一天内就达百万播放量,哔哩哔哩评分9.8分。

“人造万物,货见众生”——片名讲“货”,其实是讲述平凡的小生意人的故事。“壳子只要生产出来,一定有它的主人”,首集《美学大卖场》播出后,伊哥、阿水、挂哥和流水线上的手机壳,让华强北这个充满梦想的财富之地再次爆红。有商家在一夜之间就卖掉1万多只手机壳,而这还是在淘宝方面刻意没有在片中透露商家店铺信息的前提下达成的——所有人都希望观众能被纯粹的人格故事打动。

手机壳、假发、不锈钢雕塑、鱼缸造景、殡葬用品……纪录片记录了很多“小商品”和“小卖家”。“我们拍的是淘宝,更是脚下这片土地。”总导演陈英杰表示,万千淘宝商家展现的草根性和复杂性,使得团队决定拍摄该片。

导演组先是圈出一个2000人左右的故事库,随后开始陆续走访。

如第二集中即将登场的云南卖卡车垫子的卖家,分集导演给他留言几十条,对方就是已读不回,导演急了,打电话过去解释,“我不是骗子”。结果,更是被当成了骗子。无奈之下,导演只好从北京飞至云南,百般周折找到卖家,结果两人一见如故,一口气聊到深夜12点。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大江南北的采访中层出不穷。

为了统一风格和精益求精,总导演甚至还给分集导演们开了不少的书单和片单——《撒马尔罕的金桃》、《麦哲伦航海记》、《商贸与文明》和《奇迹笨小孩》、《大佛普拉斯》、《子弹列车》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表示:“相比陈英杰此前作品,《这货哪来的》更有问题意识。淘宝在深入百姓生活这么多年后,关注传播不起眼但是有门道的小人物和小货品的故事,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个题材的空白。”  本报记者 祝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