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什么有趣的对联吗
- 对对子 桃李争春日( )提示欧洲2个国家的名字
- 特别的对子是什么
- 对对子!趣味语文急
- 对联有哪些特点举例子并分析
- 对联基础知识
- 法国荷兰比利时看过一首对联,只记得下联是法国荷兰
- 有哪些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的对联
- 对联的特点
有什么有趣的对联吗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对对子 桃李争春日( )提示欧洲2个国家的名字
一楼说错了,“桃李争春日”对应的就是荷兰比利时。原文中的“公门”对应的才是法国呢。
特别的对子是什么
对子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所谓特别的只是对仗方向的不同,基本上是故意为之的,而且大体是不对对(有人认为应该分出无情对,但是个人觉得含义不对和形式不对是一致的),如: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公门桃李争荣日(古诗断句)
法国荷兰比利时(国名)
白兰地(酒名)
碧云天(琼瑶著小说名)
?
!(天安门对)
同音字连读、双叠韵、回环顶真,比拟、双关,集句、藏典,断句、隐语等一类的对子并不算特殊的对子,因为对子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也算做特殊的话,就没有普通的对子了。如:
不除今夕除何夕
方过新年又旧年(连读)
菜籽榨油油炒菜
棉花织布布包棉(回环顶真)
处处飞花飞处处
纷纷落叶落纷纷(回环)
(巧)手绣凤
(文)心雕龙(断句,意即“缺文少巧”)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双关)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同上)
对对子!趣味语文急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在一战时,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从军人中有一比利时人,自认为对中国十分理解。在签订条约时,他向李鸿章问道,为何将起比利时这么那听的名字,这时只听李鸿章说:“公门桃李争荣日,你知道怎么对吗?”那人想了半天不知道,李鸿章便说:“法国荷兰比利时”令此人落荒而逃。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趣味语文小故事: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名人读书对联拾趣
古往今来,读书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涌现出了许多妙联。
明代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曾激励和鼓舞过许多仁人志士走出小家为大家,步出书斋奔天下。
清代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很不得志。为了鞭策自己,他写了一副对联悬于书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巧妙地嵌入了项羽破秦。勾践灭吴这两个历变故事,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写作,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自勉联。以此来督促自己甘于寂寞,认真读书,写出有价值的文字。范爷爷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实践了诺言。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青年时代的他就见解独到,志向宏大。他认识到要改造旧中国必须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必须走出书本,学以致用。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也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如一日暴十日寒。”从中可见毛泽东主张坚持不懈的读书方法,反对疲劳战和冷热病。
对联有哪些特点举例子并分析
最佳答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
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 三 )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13
分享5
踩
找2019春节对联?就上阿里巴巴
根据文中提到的对联为您推荐
2019春节对联采购批发,尽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汇聚海量商机信息,提供便捷在线交易!
1688.com广告
2020年春节带横批七字对联欣赏
根据文中提到的对联为您推荐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lp.pinduoduo.com广告
对联有哪些特点举例子并分析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春联七言-京东电脑办公,购特色!
春联七言-「京东」电脑办公,笔记本/CPU/鼠标/键盘/打印机,应有尽有,一站购齐!
广告2021-01-24
对联有许多特点。如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此信必须相对,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是数字相等,是相对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对应“一”,“千”对应“万”。
5赞·722浏览2017-11-15
对联的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请你把从课内外学到的对联各写一副,并举例说明对联的特点。
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学过哪些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来自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可以看到上联下联都是5个字,然后每个对应位置的词是一样的性质,明对清,都是形容词,月对泉,都是名词,松对石,都是名词,间对上,都是介词,照对流都是动词。 而且从读音上来看,对联会要讲究读起来抑扬顿挫,古人会在里面再加上平仄的要求,所谓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读音为第一第二声的是平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音。然后你就可以发现上面的对联当中,平仄顺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对联的上联要以仄音结尾,而下联则是以平音结尾的。 再多举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朋友,好好学习,祖国文化博大精深!
55赞·2,112浏览
对联有许多特点,如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词性必须相对,你能举例说明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1,字数相等: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同一位置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相对: 书---学,名词,意义相对; 山----海,名词,意义相对有--- 无,动词.意义相反.路---涯,名词,意义相对; 勤---苦,形容词,意义相对; 为---做,动词,意义相同;径---舟,名词,意义相对.
3赞·4,812浏览
对联有哪些特点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1、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
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
(1)对联与赋、骈体文
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2)对联与律诗
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3)对联与词
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
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
(4)对联与曲:
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讨与练习
1、什么是对联?
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
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
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一)对联的种类
1、春联(含节日联)
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
2、门联(含行业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
3、婚联
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
4、寿联
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ē)、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á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
5、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
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
7、堂联
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
8、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 黑风洞联)。
l 0、其它杂联:
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例如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表面看,上下联毫不相干,但仔细看,“公”对“法”,“门”对“国”,“桃”对“荷”,“李”对“兰”,“争”对“比”,“荣”对“利”,“日”对“时”,很工整。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已”对“然”,“半寻”对“一点”,“休纵”对“不相”,“斧”对“干”,很工整。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其中“三多”指“多寿、多福、多子”,“四美”指良晨、美景、赏心、悦事。庆贺联也叫喜事联,分为自题联和贺联。自题联多为主人的想法、谢意、喜意、歉意等。如:楼高人矮承众亲抬举;宇竣心安愿诸友尽欢(罗磊为其友新居撰联)。
(二)对联的功能
1、写景状物
以描绘风景,状摹事物为主,用凝练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神韵,发掘事物微妙。如月明如画;江流有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
2、叙事咏史
记叙往事以遣怀,评述历史以喻今。如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戏台联)。
3、抒情寄怀
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的胸襟怀抱,表达作者的爱憎立场,反映作者的志趣理想。如望月情怀千古事;登楼志在九霄云(颜登荣题贵州罗甸望月楼联)。登楼须稳步;近月莫贪光(罗磊老师题望月楼联)。
4、交际酬赠
赠人赠友,以示交谊劝勉或祝贺某种成功。如喜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题赠何香凝画的“牡丹图”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陋室茶粗惭挚友;珠玑意励慧愚心(孙俊老师答诗友贺乔迁之喜)。
5、励志警策
以修身、励志、劝学、醒世等言情论理,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修身处世之法,或述事业技艺之妙。如古今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低调做人姿态美;诚心谋事感情浓(陈邦禄《金猪贺岁万众迎春》)。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赠青年联)。
6、宣传教育
向人说明讲解政治主张和目的等,使人民相信并跟着行动。如继承传统中华文艺兴全世;建设文明学校容颜焕雅风(沈联方为罗甸二中诗联分会成立题联)。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响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朱德总司令)。社会和谐谋发展;科学发展促和谐。教育要优先发展;民生须高度关怀。举旗走路定方向;改革创新奔小康(罗方友为中共十七大精神撰联)。
7、讽刺檄讨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讲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讽喻慈禧“万寿节”)。
8、文字游戏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初一语文课本上册)。水牛下水,水淹水牛牛鼻“伏”;山狗上山,山绊山狗狗脚“匡”。一点、两点、三点冰冷酒;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淼淼三水,三水何在?出出两山,两山又多(联连网络情王天学出句,一曲绝情对句)。
研讨与练习
1、常用对联有哪几种?
2、举例说明对联的功能。
3、春节、红白喜事期间自撰几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2)双江口里春潮涌;
(3)诗联学习乐无穷;
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联的艺术特点
1、民族艺术
对联是中华民族汉语言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艺术之所以能在我们国家在使用汉语言的民族中产生和发展,而不能向其它国家和民族传播或被其它民族引进与仿效,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的七体发展,具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等特征。此外,它还具有民间性,即既是高雅文学,又是民间文学。例如: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初一语文课本上册)。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2、实用艺术
人们进行某种生活的或社会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应用某种对联。如春联、门联、堂联、酬赠联、贺联、挽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作为一种实用艺术,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以“立”起来的文字艺术。它不但形成于口头、纸面上,而且大多数对联,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张贴、悬挂起来,才算正式问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火烧、水灌、石崩、写惊天故事;勇气、恒心、妙技、赞当代愚公(陈治中题罗甸大关村火烧田联)。
3、文字艺术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从一字、二字到百字、千字不等。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如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是字,倒读顺读均成句。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如大井三源,暗洞藏深邃;长河两岸,修篁映碧波(刘成德《大井诗联专辑》)。井有莲泉莲有井;滩藏洞景洞藏滩(吴忠祥《板庚滩诗联专辑》)。砚边寻句石为伴;闲里吟诗月是灯(王天学《闲逸辑》第七期)。
4、声律艺术
由于对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诗词赋曲的影响,因此,在声律上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首先,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其次,在创作上,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产生某种声律上的艺术效果。如度大忧思少;家和美梦多(徐文仲《贵州楹联》)。万里慕名声,最赏湖中天上月;千秋期陆海,行看贵往粤来船(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题罗甸望月楼)。
(二)对联的创作要求
对联是一门艺术,是诗的一个分支。短联有人称为二行诗,长联就象一首长诗或一篇骈体文。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应该弄清它的对偶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即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律相协、语意相关、平仄相对等“六相”要素。
1、字数句数相等
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 (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但也有极少数字数不相符的,主要用于讽喻。如袁世凯千古(上联五言);中华民国万岁(下联六言,不仅字数“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华民国”四字,而且“千古”与“万岁”平仄也对不起。主要讽喻袁世凯窃国大盗对不起中国人民。
2、词性相当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
花 外 子规 燕市 冷
↓ ↓ ↓ ↓ ↓
(名词) (方位词) (名词) (名词) (形容词)
↑ ↑ ↑ ↑ ↑
柳 边 精卫 浙江 潮
其中“潮”转化为形容词“潮湿”的“潮”。词类转化:开容词+“了”变为动词,“红了”、“绿了”。形容词+“地”变为副词,“仔细地学”。动词+“的”变为形容词,“破的、生的,如破碗、生饭”。词类常识如下:
名词 具体名词:贵州、汽车、诗词、李白等。
抽象名词:思想、文艺、主义、感情等。
时间名词:早晨、中午、今朝、深夜等。
方位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
动词 动作动词:走、看、说、写、画、骂等。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
法国荷兰比利时看过一首对联,只记得下联是法国荷兰
这出自一副很出名的无情对,原对联如下: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其联仗工整,公门对法国(偏正结构相对),桃李对荷兰(花名相对),争荣对比利(动宾结构相对),日对时(时间相对),平仄也符合要求,几乎无懈可击, 但是,上联写景,下联却为三个国名,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有哪些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的对联
(一) 不服不行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二) 上下关系
上联:要你上你就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
下联:叫你下你就下有理由要下没有理由找个理由下
横批:上下关系(或何患无由)
(三)言行不一
上联:有的事只说不做,先说后做,说了再做
下联:有的事只做不说,先做后说,做了再说
横批:言行不一
一、无情对
说它是无情对,因为对子的上、下联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
下联:法国荷兰比利时
二、跟头对
对联的上、下联用的是同样的句字,只是下联是上联的倒转。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三、其它对子
一般来讲,对对联要求是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颜色对颜色,方向对方向,地名对地名,季节对季节,......同时,在古代,对对联还必须讲究平仄韵律,但现在很难做到。其原因我个人认为问题出在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很好的一种语言工具,但用于填词作诗,其四声调就显的很不够用了。因此,现在如果要讲平仄声调,会有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上”不是去声。
扯远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一些有趣的对联吧。就象学摄影一样,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多练!
(一)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
自上而下看左传,书朝右翻
*出上联的人很坏,他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用完了,看你怎么办?!而且上联是一俗景,没多少意境在里面,就是一句大实话!
下联对得巧妙,看上去也是一句大实话,但却是雅居里的干活。而且巧妙地把上、下、左、右很好地用在里面了。
(二)
据说刚解放的时候北大的蔡元培校长(没记错吧?)出了一对联考当时的新生。叫“孙行者”。结果很多人都对不上来。标准答案应该是“祖冲之”!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两艇并进,橹速不如帆快
双管齐鸣,笛清胜似箫和
这联妙在包含了四个历史人物。
还记得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
有一书生,家门对着一个财主的花园,花园里种植着一片竹子。一日,书生见此景,遂书一联,贴于自家门上: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财主见了心中不悦,心道:我家的风景怎么让穷书生赏去了。于是心生一计,唤家人把竹子拦腰砍断,想揶揄一下书生。
不料,书生见状,只在对联的末尾各加一字,变成:
门对千棵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见了,更加来气,便命家人把竹子连根拔去,心想,这下你还有什么景可写。没成想,书生见了,又在门上添了两个字:
门对千棵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还记得几幅对联: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
船载石头 石重船轻 轻载重
尺量地面 地长尺短 短量长
对联的特点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
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 三 )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