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的简介(两弹一星的元勋是谁)_中国_王淦昌_两弹

本文目录

  • 两弹一星的元勋是谁
  • 核武器王淦昌简介
  • 核弹之父指的是谁
  • 王淦昌的人物生平
  • 王淦昌的精神是什么
  • 有哪些人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
  • 核弹之父中国的核弹之父是谁
  • 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
  • 中国的核弹之父是谁

两弹一星的元勋是谁

两弹一星的元勋是王淦昌。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贡献:

1964年,王淦昌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核武器王淦昌简介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核弹之父指的是谁

核弹之父指的是王淦昌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王淦昌院士,他被誉为中国的核弹之父,一生作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只可惜限于研发条件,多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为了中国的核武研发,这位一代宗师隐姓埋名长达28年。所以对于中国核武器能有今天的成就,最该感谢的就是这位王淦昌院士。

王淦昌院士简介。

生于上世纪末的王淦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建国前就已经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研究,建国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再后来更是参与了中国自己的核武器研发,成为了中国核弹之父。

在二战末期,为了加速结束战争,美对日使用了著名的“胖子“和“小男孩“,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未散去,足见核武器的威力之大,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核武器主要分为原子弹和氢弹,在日本引爆的两枚核武器的威力已经接近了美国在德日两国所投下的所有常规弹药威力的总和,足见其威力之巨大。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意识到,仅仅只有核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将核武器投掷到目标的手段才行。

在二战结束后,包括轰炸机、核潜艇和火箭在内的各类可以用于发射或投掷核武器的重型装备的技术大大提高,其中火箭技术更是加快了人类步入宇宙的脚步。

对于中国来说,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王淦昌院士参与进研发核武器的计划之后,中国自卫的实力显著增强。

无论是哪个国家在与中国发生争端时都会慎重考虑战争这个选项,其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使得中国的国防体系更趋于完善,核武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淦昌的人物生平

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进入外语专修班。随后进入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L 迈特纳(Meitner)。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1932年,王淦昌在迈特纳指导下,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同年12月完成了关于内转换电子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曾去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做学术访问,访问了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等欧洲著名科学中心,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王淦昌在这一时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此项成果荣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S B 琼斯(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2年,王淦昌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0年12月王淦昌从苏联回国,1961年4月,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于1962年,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4年12月,王淦昌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王淦昌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1992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动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淦昌的精神是什么

王淦昌的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扩展资料:

2018年5月28日是王淦昌先生的诞辰111周年,是王淦昌故居启用一周年。王淦昌故居已日渐成为常熟市,乃至苏州市重要的宣传思想、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支塘镇在故居观影厅举行—《追寻大师的足迹》王淦昌故事系列微电影品鉴会。

支塘镇社会各界人士、青年代表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王淦昌先生,学习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

支塘青年们有感王淦昌爱国奉献的精神,自发组织拍摄了9部微电影,本次微电影制作大赛,是支塘镇“一村官宣讲一故事”系列活动的一次再度创新,该工作品牌是支塘镇宣传办、团委历时四年打造的青年宣讲工作品牌。

支塘优秀青年代表45人,组成9个小组,从王淦昌生平事迹中取材,经过大半年的创作、编剧、拍摄、制作,终于全部完稿,其中有讲述王淦昌随浙大西迁之时牧羊的故事,也有王淦昌不畏强权、为国呐喊的故事,还有王淦昌隐姓埋名、投身科研的故事等等。

有哪些人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有:袁隆平、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大钊等。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3、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4、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5、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核弹之父中国的核弹之父是谁

中国的核弹之父是王淦昌。

人物介绍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主要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64年,王淦昌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1985年,王淦昌把研究方向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把原有的强流电子加速器改建成泵浦准分子激光的氟化氪激光器。经过不断改进,到1996年初,激光器输出能量达到了276焦耳。

使中国准分子激光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英、日本、前苏联之后具有百焦耳级氟化氪激光器的国家,并使原子能院成为我国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技术以及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外,王淦昌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

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是谁

中国两弹一星的创造者有:

1、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2、钱学森:

钱学森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3、郭永怀:

郭永怀,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4、赵九章:

赵九章,籍贯浙江吴兴,出生于河南开封,九三学社社员,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

5、王淦昌: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的核弹之父是谁

中国核弹之父是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科研成就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64年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