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政崩毁与乾坤再造(3.1.5)_项羽_刘邦_汉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秦政崩 3.1 项羽 刘邦 汉军

3.1.5刻逼大才,为丛驱雀

项羽在战略上两线作战,为什么他不能选派一员上将独当一面,而由自己长年奔袭,忍受无味的消耗和疲劳之苦呢?为什么没有人向他提出战略上的正确方针及失误后的修正措施呢?因为西楚没有这两种人才。确切地说,原本具有的人才中途离楚而去,有些投奔刘邦了。

项梁出身豪门贵族,起事较早,兵出会稽后吸引了各地不少豪杰来投,他阵亡时部队中藏龙卧虎,潜伏着不少一流人才。韩信在项梁渡淮时仗剑奔投,长居麾下,项梁阵亡后他从属项羽,任郎中。陈平大约在巨鹿之战前后奔投项羽,跟随其进入关中,受封卿爵。张良曾是项梁扶立楚怀王之事的参与人,被项梁推为韩国司徒;同时被项梁扶立的韩王成复国失败,投靠楚国,后来一直在项羽军中,他是张良的君主,这些都构成张良与楚军关系的基础。其他如英布、陈婴、范增、钟离眛、龙且、蒲将军,周殷等,多是项梁留给项羽的部属。项羽的手下人才不少,他有条件掌握天下一流的将相之才。

然而,项羽本人缺乏断事识人的灵气。他少年时怀着极大的兴趣跟项梁学习兵法,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当是他智识不高的表征。项羽统军后韩信多次向他献策,项羽没有采纳。长期安排韩信担任郎中,让执戟负责警卫工作,韩信见在项羽麾下重用无望,遂在刘邦自关中入蜀时离楚归汉,后被刘邦拜为大将,他平定北方,震恐天下,为一代战神。应该说,项羽绝非有意小看韩信,他是不能理解那些计策的本意,判断不出计策的价值,因而也就不能估计到韩信的分量。那位善于运筹帷幄、满腹谋略的张良常常对人献策,他深深佩服刘邦的灵性,认为其他人皆不能领悟谋略的真谛,于是一心一意地跟定刘邦。张良所说的“其他人”,从背景和可能性上来讲,应该首先是指项羽。娄敬向刘邦建议建都关中,他由此得到刘邦的尊宠;韩生早几年向项羽建议建都关中,说过一句俏皮话,他被项羽烹杀。刘项对谋略的领悟力有天壤之别,导致对献策人的不同态度。韩信是在项羽势力鼎盛、刘邦远徙巴蜀的时候弃楚投汉,应该没有任何势利的心理,完全是因为筹划被弃、不为人用、壮志难酬,感到了自我价值的失落和个人前途的暗淡,在长期等待无望之后迫不得已的举措。在韩信后来做了齐王,拥兵数十万,雄踞北方、虎视中原之时,项羽派人打出故旧关系去策反韩信,韩信辞谢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这是他当时隐秘心迹的表白。应该说,由于项羽灵性不强,智识不高,无法赏识筹谋与人才,使他失掉了韩信、张良这两位足以扭转局面的人物。项羽至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是至死未悟。

受赐卿爵的陈平随项羽自关中回到楚都彭城,在殷王司马卬响应刘邦而反叛时,项羽封他为信武君,让他带兵平叛,陈平领着魏国客居于楚的部下前往,竟降服了殷王,项羽遂任陈平为都尉,赏给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刘邦攻占了司马卬的殷地,项羽一怒之下,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军官,陈平惧诛,派人向项羽归还了将印和黄金,只身逃归刘邦。司马卬后曾随刘邦进入彭城,据说是被刘邦所劫。他也许在刘邦攻殷时反抗不力,也许干脆就是自己投城,但无论如何,看不出这与陈平前次的降服之事有什么联系。项羽要报复司马卬,找错了对象,只能逼走陈平。

陈平降汉后受到刘邦的高度器重,他六出奇计,功追张良。刘邦临终前称陈平“智有余”。司马迁称其能“救纠纷之难,振国家之患。”这样一位大器之才,在项羽手下性命不保,除了离走还有什么出路?

陈平应该是得到项羽封赏较多的人,但他在离楚后评价项羽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廉节好礼的士人多愿归附,但到了论功行赏、授爵位、封食邑时,却又很吝啬,有能耐的士人又不归附他。”当时著名的说客郦生也评价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为人刻印,抚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认为这是招致贤才怀怨离弃的原因。两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项羽不仅肉眼难识大才,而且碰到了被证实为有才干的人,也难于出手赏封和重用。他把施予看得太重,把人的过失看得太重,而对人的功劳和需求则漠然置之。他从根本上不能识别、掌握和驾驭稍微突出的人才,陈平投汉只是这类惯常现象中的一例而已。

项羽为功臣刻印,为什么抚而不能授?这自然是他把施予看得太重,但同时也多少显露了他对下属的疑忌之心。在楚汉战争相持于荥阳的关键时刻,楚谋士范增力主急攻荥阳,汉军玩了一个简单的把戏,就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事情是:项羽派使者到汉营,刘邦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让人端上去。见到楚国使者,假装吃惊地说道:“我以为是范增派来的人,原来是项羽的使者。”吩咐将菜肴撤走,换上了粗劣的食物。楚使者回去后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项羽,项羽信以为范增背着他与汉军相通,且与刘邦交往很深,遂不听范增的意见。范增当时至少已七十五岁,见项羽怀疑自己,于是辞归离去。汉军还拿出许多黄金向楚方派遣间谍,散布说,楚将钟离眛功高不能封王,想与汉军合作灭楚,项羽对大将钟离眛也同时产生了怀疑。陈平说项羽为人猜忌信谗,看来一点也不假。范增是项梁起兵不久就投奔跟随的故旧随属,经过了多年考验,尚且不能取得项羽的充分信任,那钟离眛之属受疑就毫不奇怪。

项羽也缺乏容人之量。对与自己有所保留、不相配合的人常常以势相逼,最后使事情走向反面。反秦时的楚军先锋将官英布在秦灭后被封为九江王,他是项羽的亲信之属,领地在西楚之南。大概是因为九江郡地盘被西楚划去了一部分的缘故吧,在项羽征召九江军北上平定田荣之叛时他称病未行,只派去四千人相助,刘邦率56万人马攻入楚都彭城,他也没有率军抗击,项羽遂生怨恨,多次派使者前往责备,同时召英布相见,英布不敢前往,由于后来各地战事的紧张,也由于他赞赏英布的将才才没有立即攻打英布。但英布在这种恐怖的关系和环境中不能久持,在楚使者不断地责备和催促下心理紧张、惴惴不安,其后在说客随何的说服下杀使叛楚,最终投奔了刘邦。

英布应是项羽最亲密的诸侯王,即使在有些事情上未能密切配合,也应有充分谅解的气度,应该给对方以充分的回旋余地。项羽以势威逼,大概是想让英布知罪改过,恢复先前的亲密关系,结果适得其反。英布叛投刘邦后,项羽使楚军将其留于九江的妻子儿子全部杀掉,把事情做到了无法挽回的尽头,致使英布死心塌地地为汉军卖命。前203年冬,英布与汉将刘贾进入九江,策反了西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周殷,他们成为致楚军于死命的重要力量。

张良附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项羽威逼所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并封张良为韩司徒,让他们领兵攻取韩地。后来刘邦率军西进,与其相遇于轘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攻下了十余城,刘邦让韩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他带着张良一同进攻关中。张良和刘邦意气相投,入关后解其鸿门宴之危,刘邦受封汉王,张良一直送至褒中(进陕西汉中市西北),然后告别归韩。项羽见身为韩司徒的张良跟随刘邦入汉中,就将韩王成带至彭城,不让归国,不久改封为侯,最后将其杀害。张良已自汉中返回,听到韩成的死讯后逃亡而去,在汉军还定三秦期间投奔了刘邦,开始了他们的长期合作。

张良慕刘邦悟性之高,跟随刘邦筹划入关,在反秦斗争中当与项羽是共同的目标。他与刘邦在入关作战中建立了情谊,送其入汉中,也不为罪过,但项羽不能容忍,竟执自己所封的诸侯王韩成以报复。张良自汉中返回,给项羽送去田荣反叛的文告,虽有误导项羽北攻之意,但与楚国的表面联系并未中断。韩王成在韩或在楚,均对张良形成巨大的吸引和制约,使他难以全力辅汉,趋势的发展也难保不可能发生张良辅楚的转变。然而项羽最后扣留和杀掉韩成,就使事情彻底失去了挽回的余地,把张良逼赶到了刘邦一方。

沛人王陵一时率众依附汉军,但并非他的本意,项羽搬取王陵之母亲置于楚营,协逼王陵就范附楚。陵母不屈自杀,项羽烹煮其母,最终坚定了王陵的附汉之心,王陵为汉立功,被封为安国侯,后来成为西汉萧曹之后的第三任丞相。

项羽楚军麾下人才不少,但韩信失望跳槽了,陈平被吓走了,范增受疑离去了,钟离眛被弃置了,英布被逼反了,张良逃离了,周殷被策反了,为建都建言的韩生被烹杀了,还有哪些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留存?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还有谁愿投入这样的政权为之献身?

项羽失去了众多人才,事情靠谁去做呢?郦生说楚军“非项氏莫得用事”,原来他是实行着任人唯亲的路线。项梁当年因故触刑,被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狱吏追捕,他请蕲县监狱的办事员曹咎给栎阳监狱的办事员司马欣写信求情,司马欣设法了结了此事。司马欣后为秦军长史,巨鹿之战后随章邯一起降楚,项羽即拜其为上将,进入关中后,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让其领有包含栎阳故乡的大片土地。司马欣的能耐到底如何呢?刘邦后来出兵汉中,打败了雍王章邯后向东用兵,司马欣即投降了汉军,这位塞王并没有能阻塞住刘邦的东进。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后,司马欣摆脱汉军,逃亡入楚。那位当年的蕲县狱属曹咎被项羽封为海春侯,任大司马,前203年项羽在成皋前线听说彭越夺取了梁地十余城,断了后方粮道,乃对大司马曹咎吩咐:“谨守成皋,慎勿与战,不要让汉军东进就行。我十五天平定梁地,再来与你会合。”项羽走后,刘邦使人挑战羞辱五六天,曹咎一怒之下,率兵渡过汜水来迎战。汉军在楚兵半渡时出击,大破楚军,缴获大量金玉财货,时逃归于楚的司马欣亦在军中,与曹咎一同自刎于汜水中。项羽因旧恩而信任的两位将军连战场上十五天的阻击都未做到。项羽让替代韩成作韩王的吴县(时江苏省苏州市)令郑昌是他早年游历吴地时的故旧之交,被任用不久,就在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投降了韩信。

项羽在军中大量使用自己的族亲,为楚国左尹(令尹的副职)的项羽叔父项伯、鸿门舞剑的项庄、保卫梁地的项声、前205年为杜恬击败的项昌、败于灌婴的项冠、为陈平送都尉之封的项悍、被刘邦封为桃侯的项襄、统率龙且二十万军队救齐的项佗等。楚军在项羽的主持下发生人才大流失,未流失的又得不到信任,只好用项氏族亲来填补空缺。项羽对项氏族亲的任用没有一个是成功的。龙且是他手下久征惯战的大将,前203年韩信攻灭了齐国,项羽却安排自己的堂兄之子项佗为大将,让龙且为裨将,最后全军覆没,项佗被灌婴俘虏,项羽的用人特征由此可以窥见一斑。项羽曾统领过一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部队,但垓下之战决胜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心爱的虞姬相伴,这就是他长期用人方式导致的最终结果。

【本号因故从5月12日停发一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