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被刺杀的真实原因_罗马_恺撒_共和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罗马 恺撒 共和制

在历史上,卢比孔河曾经是罗马共和国本土跟罗马的殖民地山南高卢地区的分界线。罗马曾经有一条法律规定,在外征战的军官,谁也不可以带着军队跨越这条河进入罗马本土,否则就会被视为叛逆。但是打破这条禁忌的,就是恺撒。

公元前49年,他带兵渡过卢比孔河,进军罗马,随后就取得了罗马的最高权力。而从这以后,恺撒渡过卢比孔河,就成了罗马乃至西方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性事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型的开始。

恺撒跨过卢比孔河了在凯撒在恺撒有点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留在罗马的亲信,当时担任保民官的安东尼,也在试图通过在现行体制框架内的办法,来解决危机。他运用保民官的职权,把庞培提出的要求对付恺撒的议案全部否决了。而庞培,再一次操之过急,把安东尼等人赶出了罗马城。

按照罗马的制度,他这个举动是非常出格的,也是不合法的,等于给了恺撒很充分的口实,安东尼跑到高卢找到恺撒之后,恺撒做出了决定:带着他的军团,兵进罗马。

公元前49年,恺撒的大军南下,从今天法国东南部,进入了意大利,1月10日,就来到了界河——卢比孔河的跟前。恺撒这个时候才把自己和军团的处境,讲给他的士兵们,告诉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跨出渡河的一步,就意味着违反了罗马的法律,他们面临的可能是战争,是失败和审判。

但同时,他们也拥有了一个机会,可以一不做二不休,一举进军罗马,夺取最高权力。而要是不渡河,就意味着恺撒要失去权力,而他的部下们,以往的功劳就都白费了,甚至可能遭受清算。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现在面临的这个成王败寇的机会,选择权,是在自己手里。

不妨想像一下,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场面,后来很多作家都写过这个题材的作品,包括莎士比亚。很多作品里说,恺撒当时声泪俱下地给部下作动员,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在英语中被翻译成:The die is cast。直译过来就是“骰子已经掷下了”,意思就是说这场赌局已经开始了。这句话后来成了西方一个很著名的典故,有点像中文里“破釜沉舟”的意思。不过在本书里作者考证说,这句话不是恺撒说的,是后来希腊剧作家描写这段历史的剧本里的台词。

但不管怎么说,恺撒的动员是非常奏效的,他的军团都愿意追随他,大军顺利渡过卢比孔河,南下罗马本土。

这个时候在罗马,庞培一听说恺撒要来了,也是大出意料,他觉得自己在意大利的实力不如恺撒,就抢先离开罗马,跑到希腊去了。而元老院的成员,一看庞培跑了,一个个立马变脸,转而支持恺撒。

从我们之前讲过的苏拉、马略开始,军事将领带兵“进军罗马”,夺取权力,这种事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都形成一种模式了,但是恺撒跟这些前辈都不同,他没有采取军事独裁,更没烧杀抢掠,而是跟元老院达成了默契,让元老院任命他为独裁官,以这种形式实行统治。

然后恺撒追击庞培的余党,先是闪电战打下西班牙,干掉了庞培的儿子,然后掉头向东直捣庞培的大本营希腊,庞培被打败之后逃到埃及,被埃及人杀死,把他的首级献给追来的恺撒。这之后恺撒又在今天土耳其的杰拉,打败了当地的统治者。他那句最有名的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就是在这一仗胜利之后说的。

连打四场大胜仗之后,现在罗马成了恺撒的天下,恺撒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罗马各方面的改革。第一个是他完成了独裁统治,在元老院硬塞了300名新元老,稀释过去元老发挥的作用。第二个是多设立经济官员,把经济搞活。第三个是为军人谋福利,给退伍军人发放了大量金币,稳定自己的大后方。

元老院为了讨好他,授予他“终身独裁官”的职位,这等于在共和国体制的框架下,合法的授予他独裁权,此外又献给他各种荣誉称号。总之到公元前45年底,能上的尊号基本都上完了,就差一个,那就是:罗马皇帝。

截至当时,罗马共和国建立快500年了,虽然后期共和制已经有点变味,但共和传统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要在共和国里称帝,那实在是太挑战传统了,连恺撒也不敢贸然行事。他通过几件事来试探试探民意。他先造了个他自己的石膏像,头戴皇冠。结果人民不太高兴,恺撒就把雕像砸了。不久后,安东尼在公开场合拿了个皇冠,偷偷地给恺撒戴上。恺撒发现大家还是不愿意,就把皇冠扔掉了。

这些事都是很多正史中记载的,但它们究竟是恺撒的手下自作主张,还是恺撒授意下玩的小动作,这个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这几次事件中,民意也从一边倒的反对,逐渐变成有反对也有支持,这样下去,恺撒真的有机会把民意都扭转到他这一边,顺理成章地当上皇帝,但是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恺撒在接近权力巅峰的时候,也接近了他生命的终点。

恺撒本人和罗马共和国的最终命运恺撒的政治主张是反对大贵族阶级垄断的元老院,他想改革,但是元老院的既得利益阶层太庞大了,盘根错节,所以他需要不断加强手里的权力。但是这样一来,他不断加强个人独裁,这也就危害了罗马的共和体制,虽然这个体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但在一些人看来,还是很神圣,不容变更的。

公元前45年,恺撒准备再次出征帕提亚。我们前面说过,当年帕提亚人打死了克拉苏。这时候罗马人纷纷传说,恺撒这一战胜利的话,就会凭借军功,在罗马称帝。

一些罗马贵族觉得不能再等了,必须干掉恺撒。他们秘密谋划,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受过恺撒很多恩惠的马可·布鲁图(有的书上也翻译成布鲁图斯)。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这一天,元老院的会议上,这些人忽然动手,刺杀了恺撒。

这就是恺撒个人的结局。有人把恺撒比作希腊神话里的伊卡洛斯。传说伊卡洛斯自己制造了一双翅膀,在天上飞,但可能是太得意忘形了,他飞得离太阳越来越近,沾翅膀的胶被烤化,他掉进海里死了。

杀死恺撒的人宣称,他们拯救了罗马的共和制,但是恺撒死后,罗马人反而怀念他的慷慨和治国才能,并没有站到布鲁图他们这一边。再然后,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在后恺撒时代的乱局当中打败群雄,当上了罗马的“奥古斯都”,完成了把罗马从共和国变为帝国的历史转型。恺撒死了,罗马共和国也变成帝国了,这也就是故事的结局。

凯撒被刺杀的真实原因这个问题可以归结成两个层面,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微观层面上,它为我们展示了恺撒的成功之道:他善于营造名声,他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他懂得克制,克制对金钱的贪念,让他换来了军队的效忠;克制对权力的急切,让他在晚年没有急于称帝,从而留下了好名声。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受拘束的性格。

虽然我们不主张把本篇当作“成功学教材”来读,但恺撒这些品格对他个人事业的帮助,还是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借鉴。

而宏观层面上,我们对罗马共和制衰亡原因的探讨,罗马的共和制设计先进,曾经运转良好,也是罗马崛起的主要原因。但这套制度适用于小城邦的模式,当罗马不断扩张,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共和制就难以再运转下去。

因为共和制的基础,公民阶层,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在财产规模上都在萎缩,起不到对共和制的另一极,也就是元老院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制衡作用。这样,共和制就名存实亡了,涉及贵族利益的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打破现行体制,以更大的权威,来推动社会的变革,这个过程由恺撒和屋大维两代人完成,而一个标志性的起点,就是本书叙述的,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恺撒死后,屋大维完成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时代,最高权力由元老院移交到元首手里,元首变成了终身制和世袭制,执政官不再由选举产生,而变成委任制,军队的主干也逐渐由公民变成雇佣军。

这些加强中央政权的举措,帮助罗马解决了转型期的一些社会弊端,但也在日后带来了新的麻烦,比如雇佣军拥兵自重等问题。但这些就超出了本书的叙述范围,我们将在其他相关书籍中,接着来讲。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再优越再成功的体制,都是依托于一定的环境的,当环境变了,也必须进行改革,甚至推倒重来,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而最后,恺撒的结局也让我们也看到,实现变革的艰难阻力和高昂代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