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身坐龙椅而脸向着未来的人_光绪_太监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龙椅而 光绪 太监 的人

《光绪之死》

徐琳玲 著 / 岳麓书社出版

58.00元

978-7-5538-1304-2

坐在龙椅上的少年

随着年龄增长,光绪的阅读不再局限于古代圣贤们的教诲。他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急速膨胀。

美国传教士何德兰于光绪十四年(1888)奉差来华传教,兼任北京汇文书院文科和神科教习,在京城待了二十多年,亲历了戊戌、庚子事变。他的妻子是美国长老会的女传道兼医师,后来成为京城王府诸多福晋、格格的私人医生,并被举荐到宫里为后妃们看病,因此和皇宫有不少来往。返美后,他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社会见闻和观察的回忆录。

据何德兰回忆,光绪幼年时,太监们就为他买遍了京城能买到的各种西洋玩具,有八音盒,会打鸣的公鸡、会咯咯叫的母鸡,会汪汪叫的小狗和会哇哇哭的娃娃。像其他小孩子一样,他会把玩具拆开,发现里头藏着发条。后来,他开始注意一切外国机械方面的东西,对一切发明都感兴趣,电话、留声机、火轮车、火轮船……

东交民巷附近,一家丹麦人开的西洋玩具店因此发了大财。为了满足这位出手阔绰的核心主顾,店主甚至向欧洲玩具厂商订购了专为中国小皇帝设计新奇玩具的生产线。

到20岁时,光绪帝要求学习英语。官员们为他找来京师同文馆里的译官张德彝和沈铎。按规矩,给皇帝上课的人必须跪着,但光绪帝特许他们可以坐着。

其中一位教师的孙子与何德兰相熟。他告诉何德兰,皇帝非常着急学英语,都没有耐心等官员们去美国或英国买教科书,他们只得到学校、教会为他搜寻适合初学者的课本。后来,一位教会学校的老师把一本留给自己女儿用的、有着精美插图的初级儿童课本送给了他。

有一天,何德兰家里来了一个宫里的太监。他说皇上听说有外国机构翻译了一些欧洲的书籍,命他们为他找来。何德兰正好是其中几家机构的负责人,就把自己在学校教的天文学、地质学、动物学、生理学等各种科学类书籍搜罗出一堆,交给太监带走。之后连续六周,这个太监天天上门要书,要不到书就不肯走。最后,何德兰没有办法,只好把太太的中文医学书也贡献出来,让对方带回去交差。

“我知道别的太监也在拜访其他藏书多的人。当时,所有译自欧洲的中文书籍都被光绪买了去。”他评论说。一天,这个常来要书的太监看到了何德兰太太停放在走廊上的自行车,问他是什么。何德兰做了解释,然后在院子里骑了两圈做示范,太监看得目瞪口呆。太监第二天再来时,说皇上想要这辆脚踏车。他们同意了。不久,他从太监那里听说,光绪试着骑自行车,结果辫子缠进了后轮,然后狼狈地摔了一下,“于是就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放弃了”。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一个在华女性基督徒团体委托英美公使,把一本烫金的、银线装订的中译本《新约》作为寿礼送给太后。公使们把包装在精美柚木盒里的《新约》送到总理衙门,请他们代呈给太后。

第二天,光绪就派人到美国在华圣经学校去要了几本普通百姓可以买到的《新约》和《旧约》。后来,一个在光绪身边服侍的太监告诉何德兰,皇上在读《路加福音》,每天叫人用大字抄一段,然后坐在书桌前读。

皇帝的好奇心也带动了周边的人。几天后,有一个在皇宫任职的花匠跑来告诉何德兰,过去对他态度很冷淡的太监们很客气地请他坐下,然后向他打听有关基督教的许多问题,后来还招呼他和他们一起吃饭。然后接连几天,花匠都被太监们邀请一起吃饭,让他给他们讲有关基督教的内容。

这位年轻的皇帝对西方的科技、文化、宗教抱着一种开放、友善的心态。在“亲政”的第二年,光绪帝就颁布了一道上谕,要求地方官和老百姓善待传教士,他说:“至泰西之教,本是劝人为善,即从教之人,亦即中国子民,仍归地方官管辖。民、教本可相安。”

身为一名西方来华传教士,何德兰倒不认为这是中国皇帝接受了“福音”的见证,但他觉得这反映了光绪帝对外部世界的心态:中国人的脸永远是朝着后面看的,他们最高的愿望是能达到古时黄金时代的那种海晏河清。他评价道:“光绪是第一个身坐龙椅而脸向着未来的人,他的主要目标,是拥有和掌握那些让洋人在他的子民面前耀武扬威的技术的每一个方面。”何德兰由此推断:皇帝是一个头脑非常聪明、勤奋好学的少年。

但是,他也从在宫中任职的花匠朋友那里听说了光绪帝性格里冲动暴躁、难以自控的一面。有一次,小皇帝命令一队太监到他那里去,结果大家都有事,只有那名小太监去了。当小太监跪下磕头时,光绪飞起一脚,踢在了他的嘴上,不仅把他的嘴唇踢烂了,还造成了别的伤害。“服从命令还要受罚,这种人还怎么治国啊?”那个花匠感慨说。

少年光绪帝性格里暴躁易怒、容易失控的一面,在翁同龢的日记、宫女太监们的回忆录里都能找到第一手的记载。以下摘录自翁同龢的日记:

早间在后殿大怒,拍表上玻璃,手尽血也。比入,渐渐温语幸开。

昨日闻与中官闹气,扑而破其面,此大不可,婉言进规,颇见听受。

闻上今日头疼,且发怒,踢破玻璃窗,余入力劝,颇受,先退。

光绪九年(1883)某日在书房,少年皇帝因生口疮心情不佳,当时师傅强欲讲书,结果惹他发了脾气,甚至掷破一只碗。翁同龢感慨道:“圣性如此,刚柔两难着力。”

在光绪身上,有着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常见的特质——容易心血来潮,一旦他有想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发脾气、闹性子。

在老师、宫女太监、陪侍他的起居注官的描述里,这位少年天子呈现出一种极为分裂的个性——一面是文质彬彬,温厚友善,有着贵族的涵养和风度;另一面是情绪容易失控,喜怒无常。每当他发脾气时,额头的青筋会鼓出,一跳一跳的,这时,他口吃的毛病就开始犯了。

这种性格里的缺陷,即使有部分来自先天的因素,后天环境也在助长着它。自三岁半被抱进宫里,小载湉事实上就被关进了一座精美豪华的监狱,一个扭曲、分裂的小世界里。在慈禧太后面前,他是备受压抑、被严格规训的,但凡有一点小过就得在养母面前长跪不起,直到她觉得满意了;一旦离开了“亲爸爸”,他就是“真龙天子”,臣民、百姓们俯伏崇拜的“九五至尊”,宫里的宫女太监甚至都不允许抬头看他。

等到光绪帝开始“亲政”,他性格里的这种幼稚、情绪不稳定、不通世情有时就会显露出来。

据宫里的太监说,光绪帝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也不知是骂奏折还是骂近侍太监,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

何德兰曾如此评说:“总是心血来潮,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他可以像恺撒那样豪迈地大笔一挥,威胁他的大总督,罢免他主要的保守派官员,引进中国人所想得到的最全面、最深入的改革。然而他却在一个女人面前落荒而逃,就像鬼在后面追着他似的。”

在常年教学中,作为帝师的翁同龢、孙家鼐等一直抓住各种机会劝诫这位少年天子,期待他能按儒家的标准来颐养心性。等到他发完脾气、冷静下来,大多时候也都能虚心接受师傅们的劝谏。

真正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帝王,要有坚忍的心志和顽强的毅力,要在不断的挫折和历练中学习、磨砺。和他那位不走运的伯父咸丰帝一样,光绪帝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身体羸弱。

从各方面看,这是一个冲动、敏感、有些耽于幻想的年轻人。

光绪帝惧怕打雷的毛病,从幼年一直持续到成年。每到下暴雨的时候,门窗都要紧闭,他让太监站在两旁,自己捂住耳朵,但他又喜欢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排水的声音。他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个石龙头,高悬着,后宫的雨水从这个龙头喷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轰轰作响,长时不断,流入御河。

这是少年天子最喜欢听和最喜欢看的。

《光绪之死》,岳麓书社出版

本文节选自岳麓书社《光绪之死》,作者徐琳玲。

《光绪之死》

作 者:徐琳玲 著

定 价:¥58.00

本书以破案的方式揭秘光绪之死,并以此为起点,全面探究晚清政局中的诸多“疑案”:为何光绪帝遗骸中检测出巨量“砒霜”?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是历史巧合,还是另有玄机?慈禧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操控政局的?……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光绪帝复杂多面的人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