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点评历代皇帝之赵光义】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一般都是将皇位传给太子,传给自己弟弟的不算太多,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即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实际上叫赵匡义,为了避讳赵匡胤而改名为赵光义,37岁登基,在位21年。
在许多正史中,对赵光义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比如,他完成了赵匡胤尚未完成的全国统一,重视农业发展,重视科举考试,重视文人读书等等,但是,这个人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能力和素质都比哥哥赵匡胤差了一大截。
毛主席熟读《二十四史》,对诸多帝王都有过很经典的评价,那么,他对赵光义是怎么评价的呢?
在《宋史·太宗本纪》里,对宋太宗赵光义多有赞美之辞,里面写道:“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赵光义是贤德的皇帝,只是在位期间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圆满,所以才招致了后世有些负面评论。
毛主席在看到这段话后,在下面重重地画上了两道线,在上面批注了八个字:“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从历史记录来看,赵光义一个很大的污点就是急于想当皇帝,也就是著名的“烛影斧声”。
在野史里,千篇一律地讲了赵光义为了夺取皇位,杀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在《湘山野录》里,写的是若隐若现,既不承认也不否定,而《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等书籍里,则是把赵光义弑兄的情节描绘得非常详细。
当然,也有力主赵光义没有杀哥哥的,比如在《续资治通鉴》里,就用了大量的笔墨证明赵光义没有杀兄。
当然,《宋史》里记载了一个“金匮之盟”,意思是母亲杜太后死前问赵匡胤,你如何得到天下?赵匡胤说是承蒙太后的恩德。太后说你错了,天下安定,传位一定要慎重,交待道:“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毛主席看过这段后,就提出了质疑,对工作人员说:“宋史看起来挺有意思,但里面有些内容不客观。这里面,估计肯定有赵光义美化自己的成分,把自己登基写得高尚一点,但历史还是要实事求地写嘛。”
可见,在毛主席看来,这些历史记录还是有些不符实的,对赵光义的登基也有些鄙夷。
后来,赵光义的一系列做法,还真的应了毛主席的评价,因为害怕别人说他篡位登基,也害怕将来再有人跳出来拥立新的皇帝,他就开始下手了。首先是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死亡,还有他的弟弟赵廷美也一贬再贬,最后38岁就郁闷而亡。
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意外死亡,为赵光义日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铺平了道路。
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赵光义也担心儿子会威胁到自己的位子,比如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太宗诏立太子后,在回宫的途中,见路上的老百姓都在欢呼雀跃,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对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但是,寇准开导他说:“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这才转怒为喜。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赵光义这个人心眼儿太小了,心理太敏感了,册立太子后,听到老百姓都在欢呼,竟然认为太子的声望已经超过了自己,对自己很不利。
多亏寇准看得明白,说太子如此贤德,正是国家的福气,这才让宋太宗消了气。
毛主席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很看不起宋太宗,在旁边批注道:“赵匡义小人之言。”
历史上对宋太宗的负面评价,除了他对皇位的迷恋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军事,基本上没打过什么胜仗。
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肯定要完成统一的大业,说好听点,就是要完成赵匡胤未竞的事业,其实主要就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曾经两次带兵与辽国展开决战,一次是高梁河战役,一次是雍熙北伐,但遗憾的是,这两次决战都以赵光义的惨败而告终,大宋也从此由攻变守,开始了受制于辽国的屈辱史。
从历史记载来分析,这两次大败有很多原因,既有战略上的,也有战术上的,还有粮草不济、人才缺乏等等原因,那么,毛主席对这两次战役是如何评价的呢?
毛主席在看《宋史·太宗本纪》中描述高梁河战役时,在旁边批注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意思是说,宋太宗对行军打仗根本不了解,高梁河血战前,官兵已征战数月,收复了北汉,此时全军高度疲惫,给养也出现了问题,急需要休整,可是,赵光义头脑发热,非得要趁热打铁,结果导致惨败。
毛主席在读到“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这句话时,又批注道:“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这里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说赵光义除了不会用兵,也不善总结,不知道总结辽兵的战术特点,不知道掌握辽兵打仗的套路,屡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被契丹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在后来的雍熙北伐中,赵光义也没有吸取高梁河战役失败的教训,结果再一次大败。毛主席在看《宋史》中关于雍熙北伐的记载时,再次批注道:“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
毛主席真不愧为伟大的军事家,精准地看出了契丹为什么能打败大宋的原因,就是诱敌深入、待机灭敌、聚而歼之。这些战术思想,后来也被毛主席运用到了我军的作战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因此,毛主席对“不知兵”的赵光义其实是很看不上的。
在《宋史·太宗本纪》中,赞美赵光义道:“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主席就很不赞同,在这句话旁边批注道:“但无能。”
《宋史·太宗本纪》中还夸赵光义说:“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毛主席再次提笔批注道:“幽州之败。”
意思是说,赵光义两次讨伐幽州都失败了,还有什么“功德”可言呢?
其实,不光是毛主席看不上赵光义,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评价赵光义“才弱”,认为他能力不足,做错了很多事。
【毛主席点评历代皇帝系列】已发表文章——
毛主席这样评价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颠覆了前人的观点
毛主席评价刘邦:他能取得天下,主要因为做好了这两点
毛主席评价项羽:为什么输给刘邦?因为犯了这三个错误
毛主席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有三个缺点
在历代皇帝中,毛主席最推崇刘秀,用三个“最”评价他
毛主席为什么要给曹操翻案?英雄重英雄,称他是“真男子”
毛主席评价刘备:有两个致命缺点,注定了他无法统一三国
毛主席对历代开国皇帝都很推崇,但对李渊,只说了五个字
毛主席评价李世民:聪明一世,却在最重要的事上“懵懂一时”
毛主席评价武则天:有治国之才、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
毛主席评价赵匡胤:他做的那两件大事,都有“虚伪”的成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