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称帝心思其实早就有了,秦府十八学士就是最好的证明_秦王_太宗_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开始登上皇位,他登上皇位的广纳贤才,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很多人都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包括其他一些大小战役,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却很少有人提及秦府十八学士,为什么会产生这十八学士,他们在当时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个原因

第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

从隋朝大乱开始到李渊建立唐朝,再到全国的统一。唐朝需要首先解决三个问题:推翻奄奄一息的隋朝;稳定已经统一的根据地;出关打败其他的敌人,实现真正的一统天下。

公元617年,李渊起义,公元618年,建立唐朝。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被当之无愧的立为皇太子,坐镇京城,于是统一大业便落在了秦王的肩上。公元619年,秦王夺回了陇西、河西。到现在为止,已经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威胁到唐王朝的存在了。

所以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使得国内环境更加稳定,百姓的生活怎么能过的更好,怎么加强统治,发展经济、文化以及提升国家GDP等。而这些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官的力量,所以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秦府文学馆开始建立,主要职责就是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学,兴办教育,这促使了文学之士的产生。

第二.太宗自己想要招贤纳士

太宗开设文学馆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威望,进而网罗天下人才,充实自己的力量。秦王(李世民还没有当皇帝时的称号)开设文学馆,对贤士以礼相待在文士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更多文学名士的支持。文士的支持能够帮助秦王在贵族阶层扩大影响,进一步的得到士族的支持,开文学馆招贤纳士也是因为秦王早想坐拥天下。

从此处可以看出,天下还未完全统一,秦王就已经展开了和太子的争斗。统一全国的征战中,秦王网罗了尉迟敬德、程知节、李世孰、李神通、李道玄、萧瑶、房玄龄、等一批良将谋±。

秦王也中所想,欲与太子一较高低必须要有强大的人才团队,秦王此时早做谋划正是出于个人规舰天下,与太子争夺皇位之也。

第三.当时太子和秦王的争斗

公元621年,秦王战功累累。齐王虽然跟随亲王出战,奈何年龄太小,功劳和威望都不能和亲王相比。眼看着秦王的地位和威望与日俱增,太子很担忧,于是他与齐王密谋铲除秦王,开始下毒手害他。

史料记载:“又与元吉巧行鸦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也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视扶还西宫。"

而太子并没停手,接下来开始谋害秦王的谋士,设计陷害尉迟敬德入狱,将房学龄、杜如晦设计赶走。面对太子、齐王的多方面陷害,太宗想到必须要招募贤才才能应对。

李渊知道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已经在所难免,便安抚两边,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建成依然是太子的事实。秦王也知道,太子不会因此善罢甘休,所以秦王继续借高祖的允许在府中找机会网罗人才,充实自己的实力。

第四.历史上曾经有人这么做过

太宗在统一天下时期招募贤才是有先例的,在以前就有了统治阶层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就招纳贤才的先例,比如桓温,刘裕等人都在出征的时候就招贤纳士。

史料记载:“(晋)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胄、朱瑒等百余人以充学士”。

所以秦府十八学士的产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太宗自身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太宗和建成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历史因素的共同影响。

秦府十八学士对于太宗来说,犹如虎添双翼,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们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对后来唐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出身、地位与受到的待遇是文人所向往的,他们创作便引得当时的文人效仿、学习,初唐文学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与文馆学士的创作有关。

秦府文学馆和秦府学士的设立给初唐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在中晚唐时期仍发挥着作用-对文人心态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参考文献:《隋史》《旧唐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