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如何赏析唐诗《望岳》)_泰山_齐鲁_孔子

如何赏析唐诗《望岳》

望岳作于开元二十四年,诗人时年25岁,正青春年华。诗的主旨自然是借高山写襟怀。

诗以“望岳”为题,通篇充满想象。以问句发端,突兀峥嵘,领起全篇,“如何”二字,统领下五句。五句只是申说“如何”二字。齐鲁青未了,齐鲁千里尽为青青山色笼罩。首句横空出世,二句势接千里以呼应之,借远景就近景,稳稳接住。故明人诗云,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皆是此种手段,可见杜甫青年时即善师前贤!

中二联从主客观两方面表现泰山雄奇壮观。颔联写山之南北竟划分出幽明昏晓不同区域,可见其在天地间的关键地位。一个割字,尽显山之险峻巉削。颈联极写泰山撼人心魄的力量,望之使人胸怀浩荡,若有云霞喷涌而出,顿觉眼界开阔。归鸟,以细物烘托空廓寥远的大景,也有点睛传神之妙。此四句都是诗人远望东岳,揣摩想象之语。已渐将笔触转换,由物及人矣!

前六句写尽东岳高峻辽远之势,尾联更进一层,发为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典,犹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自然造化奇功泰山的礼赞,也是对人生充满自信的歌唱!

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起点。从杜甫早年诗歌的浪漫色彩,我们也可窥见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风貌!

又,萧涤非先生说,杜甫晚年有《又上后园山脚》诗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洛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据此,则老杜当年实际已“凌绝顶”,立于日观峰巅,翘首遙望,但并未留下诗篇,真是千古憾事!惜哉!

附《望岳》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比较合适

梦幻里,天姥山,

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壮哉!阔哉!

我站在咧咧风雨中,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叹,

壮怀激烈。

不问功名尘与土,

屈原问天忧民哀。

苏州平台高大尚,

难比岳阳小对联。

听惯霓裳羽衣曲,

草堂寒士谁挂怀。

南柯一梦有时醒,

醒来方觉万事空;

胸怀壮志无余力,

唯有借梦向天鸣。



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

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诗史”杜甫的《望岳》 一句诗,原文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诗人青壮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时期写的诗,他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畅游山东,被泰山(五岳之首,故城“岱宗”)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望岳》。诗中以描绘泰山雄伟壮观气势之景,抒发了作者豪壮和远大抱负之情。其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些其他的山,而这些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孟子·尽心上》里有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就是说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是活用了孔子这句名言。

这句话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已经引申至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超越自我。一个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视野一旦广阔了,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