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里有一款让你不会卸载的单机游戏吗?《钢铁雄心》这个游戏怎么样_白磷_毒剂_燃烧弹

你手机里有一款让你不会卸载的单机游戏吗

没有,所有玩过的单机游戏都只是让我在一段时间内疯狂。

以下几款手机单机游戏是我觉得蛮不错的:

排名不分先后

一、崩溃大陆


一款刷刷刷的游戏,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获得越来越高等级的装备道具,剧情不拖沓,有汉化,兼容性高,下载内存为100MB左右,无内购,无广告。

二、月圆之夜


竖屏卡牌游戏,国产单机游戏良心作品,每个角色有其独特的技能,牌库打完一轮后重新洗牌补充。剧情中所做的选择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我在这款游戏刚出的时候玩的,一局时间半个小时左右。现在好像是加入了角色内购。

哦~对了值得一提的是游戏配乐不错

三、贪婪洞窟

竖屏地牢探索游戏,说白了就是刷刷刷,角色血量刷怪不重置,金色装备可带出地牢,有角色升级树,升级二选一获得技能。随着地牢越来越深,怪物也越来越强,每十层一个Boss。

这个也是刚出的时候玩的玩法不错。有内购。

四、元气骑士

很棒很好玩的一款的游戏。像素风。可以通过热点或wifi联机和朋友一起打,每局时间20到30分钟,最近又加入塔防模式(没试过)。有内购,无广告。

剩下是几款游戏的简单介绍

五、英雄丹

横版剧情闯关游戏有内购,汉化,

六、艾希

国产横版格斗游戏,18软妹币购买,出色的格斗系统与成就系统。调戏旁白是游戏的一大特色

七、泰拉瑞亚

横版生存建造类游戏,

玩国际版!玩国际版!玩国际版!

从steam上PC端移植到PE(手机)上

PC玩的更舒服

八、To The Moon

中文译名:去月球

剧情向游戏,配乐出色。付费畅玩版本

九、纪念碑谷

视觉差游戏,配乐出色。有内购和付费畅玩两个版本

十、胖布丁游戏公司开发的解密游戏

漫画画风,很不错的解密游戏

十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推荐罢了

国产游戏工作室加油! 创作出更好的游戏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未经作者允许,严禁转载。

2020.2.9


《钢铁雄心》这个游戏怎么样

感谢邀请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游戏,钢铁雄心是一款策略类游戏,以二战为背景

目前“钢铁雄心2:末日战役”有汉化版,配制要求非常低,基本上只要不是太差的电脑,都是可以的

然后:我们来说说操作,钢铁雄心是个非常核心向德游戏,这个游戏非常复杂,所以上手会相当困难,不过克服了上手困难后这个游戏还是非常不错的,就是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最后如果大家实在喜欢玩这类游戏,直接下载就行,不会就去学习学习就好了

上述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采纳




核武器、化学武器、集束炸弹和白磷弹的发明历史是怎样的

现代核武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同期纳粹德国也有一个“铀计划”但没有成功。讲起研究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的核物理发展。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们就已经纷纷开始接触到X射线,最终在1895年12月,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在维尔茨堡物理与医学会提交的《一种新的射线的初步报告》中得到了论文阐述。放射性研究被打开了大门。他因此得到了1901年的诺奖,还是第一个得到诺奖的人。

1896年3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做了个试验,将纸包封住的铀盐放在相机底片前,底片被隔空曝光了,从而证明出铀的天然放射性。这让他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奖…的一半。

奖金的另一半让居里夫妇分去了,1896年的贝克勒尔试验让居里夫妇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在同年选择了攻关放射性物质。起初研究的是铀盐,然后根据元素周期找出了“钍”和“钋”,再然后找到了“镭”,并成功提取出了镭盐。这些高放射性物质让物理学界发生了轰动。

1905年,爱因斯坦创造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对物质的高速运动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通过其E=mc²的质能方程式,人们起了高速轰击原子核的念头,也有了核裂变理论。

1919年,卢瑟福通过阿尔法粒子对氮原子核的轰击,观察到了质子释放现象。这成为人类首次人工核反应。人们通过这种方法,开始触碰到粒子加速器原理,并理论上掌握到了核反应的技术方向。

1937年,德国科学家说服希特勒,获批执行“铀计划”,这是人类最初的武器核工程。为此纳粹德国建立了重水工厂,通过战争攫取了大量的核原料,但仅100万帝国马克支持的“铀计划”进展非常缓慢,远不如对飞弹的投入。大量逃亡的犹太科学家、工程师也纷纷跑到了美国。

二战期间,英军派出多波次特战人员和轰炸机,对德国重水工厂进行了轮番破坏,再加上战争末期混乱的局势以及内部人员搞破坏,德国人的原子弹计划最后成了泡影。

1939年,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通过署名信的方式上书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原子弹概念,并描述了这种武器如果被敌人抢先掌握的危险性。还提到了德国人在霸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显然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希望美国政府能重视原子武器,并提供资金和研究的便利。

1个月以后,第三帝国对波兰展开了闪电战,正式拉开了欧战的序幕。但罗斯福并没有对原子弹上心,这种过于玄幻的武器除了科学家的理论外,没有任何人有办法认识到其恐怖的威力。

1940年,爱因斯坦的第二封信再次摆到白宫办公桌上,这次罗斯福没有忽略,他邀请了一些物理学家对核武器理论进行讲解。1941年12月6,罗斯福正式决定建立“曼哈顿工程”并将之优先权调为最高,成为美国最当时最浩大也是最绝密的军事研究计划。

但1942年6月曼哈顿计划才真正执行,美国人搜罗到了几乎能搜罗的全部核物理学家,投入资金25亿美金,最高峰时参与人员达到53.9万。因为原子弹理论还存在许多的科技黑区和断档研究,美国人干脆用了硬攀科技树的做法,从各方各面全面性的啃下原子弹技术。仅最主要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就拥有9000人在研究,是真正的博士多如狗,不挂个诺贝尔奖牌鼻子不敢喘粗气的地方。

德国的“铀计划”与“曼哈顿工程”比起来就像个扮娃娃家的游戏。

罗斯福1945年4月12日逝世以后,副总统杜鲁门上任,出于自身的政治考虑和战争策略,杜鲁门要求“原子弹一定要在战争结束前搞出来”。同年7月12日第一颗原子弹被组装完毕,美国人雷厉风行的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建立了试验场,并于15日进行了名为“三位一体”的原子弹爆炸试验。

之后,因为日本对敦促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采取了“默杀”态度,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被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小男孩”于1945年8月6日由B-29轰炸机“伊诺拉·盖伊”号扔到了广岛。“胖子”在8月9日由B-29轰炸机“博克之车”扔到了长崎。

1946年7月1日,名为“十字路口行动”的核武器试验中,美军将大量的缴获、退役战列舰、航母、巡洋舰、驱逐舰和运输船、潜艇等摆在比基尼环礁,采取了低空核爆、浅水核爆的方式,进行了两次核打击试验,试验在7月25日结束。因为造成了专家伤亡,因此拟定的第三次深水核爆被作罢。

往后就是冷战的核武器发展了,原子弹的发明和试验历程在这里可以告一段落。


再说化学武器的发展,化学武器的的历史很长,古代中国就有往火药中掺巴豆、狼毒、桐油、砒霜的做法,这样原始火药烧出的滚滚毒烟能对敌人的眼睛、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令敌人中毒。相关的记叙宋人《武经总要》里就有,包括扬尘撒石灰都有。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化学这门学科也跟着工业原料的需求而不断深化,许多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被提炼出来,人们也很快发现了它们的武器价值。早在19世纪小范围的化学战就已经比比皆是。

八国联军在进攻天津城时曾经疑似使用过毒气弹,名曰“列低炮”,由英舰“阿尔及灵”号运来,报复他们在廊坊大捷中的损失。关于这种毒气弹的记载,清人的文稿作品中并不乏见。

如近代著名文学家李伯元在他的《庚子国变弹词》中写道:

“西兵拼力打天津,运到了英国新到炮二尊,此是有名绿气炮,攻城制胜猛无伦。常人闻气当场死,更不消炮子无情打近身。公法从来不准用,声言留打野蛮人。”“列国西兵同日进,频开毒炮打津城。相持一夜到天亮,大炮共开五百门。弹子飞来无活命,得闻气息也丧生。”“且因洋兵开放绿气炮之故,各尸倒地,身无伤痕。甚至城破三点钟后,洋兵见有华兵多名,擎枪倚墙,怒目而立,一若将要开放的情形。等到近前一看,始知已中炮气而死。只身倚在墙,故未倒地。”

关于这个“绿烟”历来争议较大,有说是氯气弹,但1900年氯气弹并没成熟,这个得等到后面德国人发明。另一种说法是这是苦味酸炸弹,因为苦味酸含有较大的毒性,也符合“绿气”的特征。

而且《庚子国变弹词》是个话本小说,客观性有待商榷。不过同样的词句也在北京人连梦青署名忧患余生的小说《邻女语》中出现:

“洋兵即破天津城池,北洋大臣早已不知去向,惟见各城守城的兵丁个个死在城上,依然手托快枪,立而不仆”。

类似的东西还有《救劫传》等,大都是刊在白话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很难让人分辨究竟是真的史料,还是听来的风言风语,总之仅供参考即可。

最早使用的毒气是氯气,这是今天我们游泳池、自来水厂拿来消毒的东西。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在马恩河惨败,新任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尔根汉向德皇献策使用化学武器,对协约国进行大规模杀伤。为此法尔根汉还对德皇进行了一场毒气弹杀羊的试验,测试结果令德皇非常满意,因此决定了在伊普雷运河旁使用毒气弹的战争计划。

1915年4月22日,德军通过毒气炮弹、人工和飞机释放钢瓶,撒布了180吨氯气,它们形成了1人高的黄绿色毒浪,对协约国士兵席卷而去。此战毒气造成了15000人中毒,10公里的阵地陷入死亡的沉寂。此战被命名为“伊普雷毒气战”。

被用于战争的氯气弹为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他因为合成氨为农业带来的贡献被世人广为传颂,也因为氯气弹杀死的无数生灵被喷得狗血淋头。

除了氯气弹,弗里茨·哈伯在担任化学兵工厂科学负责人时还研发出了芥子气毒气弹。芥子气早在1822年就被德斯普雷兹发现,之后德国人迈尔在1886年实现了芥子气的人工合成,再之后在弗里茨·哈伯的主持下芥子气炮弹诞生。

1917年6月12日,德军在伊普雷运河对着协约国阵地使用了新型的芥子气毒剂,这种防毒面具无法保护的化学武器瞬间为英军造成了2000多人的伤亡。

因为伊普雷毒气战的推动,战争双方都开始将毒气战列为重要的攻击方式,化武战争愈演愈烈,不仅协约国通过炮弹残片和俘虏士兵搞到并仿制了毒气弹和防毒面具,双方还开发出多种新型毒剂互相打击。

德国人在发射过氯气弹的同年12月19日,又投放了“光气弹”,这是一种名为碳酰氯的物质,通常被用于发烟剂,但高浓度使用会带来严重的中毒损伤。因为制备简单,双方的光气投放量达到了10万吨。这也是二战时期日本鬼子最喜欢的东西,便宜,无沾染,欺负中国人没有防毒面具。

另一种是糜烂性毒剂“路易氏气”,这种毒剂是1903年华盛顿的尼鲁兰德牧师研究药剂时发现,美国人在1917年伊普雷运河战后急于寻找能与芥子气抵敌的东西,他们成立了化学战研究部,主管温福德·李·李维斯上尉(Capt. W. Lee Lewis)从尼鲁兰德牧师的文献中反倒了这个宝贝,随即将它生产了出来。

“路易氏气”人称“死亡露水”,曾经有段时间被认为是“毒剂之王”并大肆生产,尤其是战后的时间里,它成为美国人大吹特吹的毒剂项目,称之“our super-poison gas”(我们的超级毒气)。但因为其很容易被水解,战术性能并不好,英国人后来还开发出二巯基解毒剂,因此“路易氏气”常常被与芥子气、光气等混合使用,最后也就日本人看中了这款毒剂。二战时,日本人直接在沈阳建立过“路易氏气”工厂,这种毒剂杀害了不少中国人。

1936年,德国法本公司科学家G·施拉德等(G. Schrader)人在研发杀虫剂的过程中,制备出了“塔崩”(Tabun,简称GA)毒剂,连他自己也搞得中毒了。后来“塔崩”被拿来进行军事化研发,成为德军毒气弹的一种。

1938年,还是法本公司,还是科学家G·施拉德等人,还是他们研发的杀虫剂副产品中被提炼出“沙林”(Sarin,简称GB)毒剂。它比塔崩毒性强几倍,不过整个二战德国人都没胆将沙林毒气用于战争,一般用于“毒气浴室”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

“塔崩”和“沙林”工厂和制备技术在二战结束后落入苏军和盟军手中,但在核武器的大发展下,他们压根看不上这些化学武器,不是将之废弃,就是将之摧毁。但因为塔崩和沙林的制作简易性,这两种毒剂的制备成了今天世界上公开的秘密,许多小国都会尝试着拿它们搞一搞擦边球,甚至还有邪教拿来害人。

第三帝国最后还研发出了“梭曼”(Revue Thommen ,简称GD),这是德国人最高水准的化学毒剂,由诺贝尔得主理查德·库恩在1944年合成,这人是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方面的专家。苏联人后来缴获了梭曼工厂,并将之整体拆卸回国,生产出名为P-55的毒剂。这种物质毒性比沙林大3倍,只需要吸进两口气体,就能让成年人1分钟毙命,水果味儿的哟。而且它的皮肤毒性是沙林的10倍,还很容易在织物上吸附。

现代战争中梭曼成为化学导弹的一种专用弹头,苏联人曾经在阿富汗使用过梭曼,美军后来也迅速研究并合成了这种名为甲氟磷酸异己酯的物质。

美军自己在战后也研发了一种名为“neurotoxicV-agents”的毒剂,我们称“维埃克斯”,简称“VX”,它被称为现代毒剂之王,无色无味,毒性巨大,但具体的研究过程不详,美国人1968年在“恶魔温床”达格威试验场进行过VX试验,还引发了试验事故。

因为F4“鬼怪”战机携带的撒布罐发生问题,罐身中残留了9公斤多点VX,这部分毒剂跟着F4战机一路回航,造成了32公里内的6000只羊全部死亡。著名电影《勇闯夺命岛》就取材自VX毒剂,一枚战斧导弹携带的VX能毁灭一座城绝不是危言耸听。此外它还被拿来行刺某人。

氯气、光气、路易氏气、芥子气、塔崩、沙林、梭曼、VX,这是目前人类出现过的最出名的几个毒剂。

集束炸弹嘛,其实没什么好讲,它的发展源于德国人二战时的撒布式SD-2“裂片炸弹”,或者换个通常的名字叫“蝴蝶炸弹”。

德国人通过类似50公斤航弹的保形母弹壳装载这些蝴蝶炸弹,然后用飞机将它投掷出去。母弹壳承担撒布器ID作用,它们会在固定的空高爆炸,将“蝴蝶”们漫天撒下去。

这种武器最大的作用是制造恐惧,德国人设计了5种引信安置在蝴蝶炸弹上,分别为惯性引信、空气爆炸引信、延迟爆炸引信、触发引信和反拆除引信。

它们也引发了第一波对集束炸弹的恐惧,人们很害怕这种从天而降被挂得到处都是的小炸弹,也许你到院子里洗个衣服就被屋檐上掉下来的炸弹弄死了。或者孩子们去摇一颗苹果树想摘上面的果子,掉下来的却是爆炸半径70码的索命鬼。

后来美国人也开发出了类似的东西——“M69集束燃烧弹”他们将大量装有凝固汽油的弹药筒塞进母弹,用来轰炸日本人。这些燃烧弹挂着小小的尾巴条,在半空中定高爆炸,然后吧啦吧啦从房顶上滚过,一路释放出果冻状的凝固汽油。

日本人的木质房屋根本防不住这种东西,即便躲到河流里也灭不掉沾到身上的火焰。在1945年的“李梅火攻”中,美国人丢下了近7000吨这样的集束燃烧弹,杀伤人数比原子弹还狠,包括东京在内90多个城市被烧成白地。

顺便提一下,这种小炸弹的爆炸,描写的最好的是动画片大师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宫崎骏吉卜力风格的战争描写中很详实的表现了这一情景。

后来集束炸弹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几乎所有的军事强国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发展,并且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集束炸弹,如果要一一写明恐怕是鸿篇巨作。总之它们大都是战后开发的东西,有这个技术的国家也不愿意在关于禁止集束炸弹的公约上签字。

具体套路是这样的:

美国:毛熊,你太不人道了,快签字!

俄罗斯:兔子都没签,干啥针对我!

中国:劳资躺枪了,鹰酱先起个带头作用吧。

美国:我感觉这些屁话我们能唠一千年…

最后说到白磷弹,这个东西其实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吓人,只是许多媒体喜欢拿来做文章罢了。大部分时刻,白磷弹在战场上担任的是烟雾弹的角色,比如坦克的防护弹幕。用它们打人还不如普通炸弹或燃烧弹好使。

说白磷弹肯定要说到白磷,这种物质人类并不陌生,古代人就已经发现了乱葬的坟茔之地会有磷火升起,这就是P2H4“联膦”的燃烧。而中国古人惯于使用的火镰,其中的燧石部分就是含磷的硅质岩。

欧洲中世纪,因为炼金术的兴起,人们期望能提炼出“贤者之石”,完成点石成金的梦想,这波炼金术的狂潮可以看做是欧洲化学的起源,它促使人们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与中国的炼丹术有得一拼。

1669年的德国,有个叫亨尼格·布兰德(Hennig Brand)的炼金术士突发奇想,他跑到军队那里搞到了1500加仑人尿,不断蒸发后留下了黑色的残渣,然后与石灰、沙子一起混合加热,残留物在黑暗中发出幽幽的冷光,他欣喜的以为自己发现了“贤者之石”。

好吧,等价交换的原则俺们都懂,拿依修巴尔人还能凑合,你拿几卡车的尿液能交换到贤者之石才怪。这些白色的蜡状物虽然得到大人物的关注却并不能展现出更多的功用。布兰德其实是误打误撞将人尿中的磷酸盐给提取了,然后再次加热的磷酸盐与沙碳反应,形成气态磷并凝为固体。

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后来重复并科学化了这个提炼“贤者之石”的试验,不过这不重要,白磷弹被当做武器还得到19世纪,当时一个爱尔兰的独立分裂组织“芬尼亚兄弟会”制造出了“芬尼亚火”(Fenian fire),成了最早的白磷弹。

1858年芬尼亚兄弟会在美国成立,他们的理念是攻下加拿大,让英国政府投鼠忌器的允许爱尔兰独立,结果不少失去生计的美国南北战争老兵跑来加入。可能有些老兵传播出了白磷弹制作工艺,“芬尼亚火”迅速在兄弟会中流传开来,成为其特殊武器。

“芬尼亚火”使用的是二硫化碳融合的白磷。使用时摇一摇砸出去,点燃作为溶剂的二硫化碳,它会迅速燃烧出蓝色火焰,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卷着白磷到处燃烧。说白了,这是纵火的东西。

1918年,一颗阵地上炸响的白磷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白磷被协约国制造成白磷手榴弹和炮弹使用,不过用量并不多,起到的作用也不大,毕竟真正的白磷弹还没有出现,在大规模的毒气弹和轰炸面前,白磷弹用途也不大,主要是作为发烟弹使用。

上图.二战时硫磺岛美军使用的白磷弹轰炸

到二战时白磷弹才真正发展起来,主要是做烟雾弹使用,只有某些特别的燃烧弹型号才将之作为攻击武器。比如英国人的奇葩“76号”弹药。

英国人的“76号”其实就是“芬尼亚火”的复刻版,同样是溶剂泡白磷,玻璃瓶子封口,通过2.5英寸的“诺索弗抛射器”(Northover Projector)发射,用手抡出去也没毛病。

因为太不靠谱的原因,“76号”最终没有上战场送死,不过它的另一个表兄“莫洛托夫鸡尾酒”却在二战大放异彩。

“莫洛托夫鸡尾酒”源于西班牙内战,被芬兰人在苏芬战争中拿来抗击苏军,之后又被日本人在诺门坎再次拿来对付苏军。学乖了的苏军将这种简易燃烧瓶做成了工业化产品,直接供应前线,是步兵对付德军装甲的利器。

“莫洛托夫鸡尾酒”通常的配方为汽油、橡胶、糖和白磷,砸到目标后白磷常温燃烧引发汽油燃烧,附着在坦克表面燃烧,并发出熏死人的浓烟。但苏联版“莫洛托夫鸡尾酒”有些不一样,寒冷的冬季根本没有40℃,白磷不会自燃。因此他们在瓶身上加了个脆脆的金属管,里面有硫酸。破碎后硫酸溢出放热,从而带燃白磷,引发汽油爆炸。

上图.英军77号白磷烟雾弹试验

此外,电影《狂怒》和电视剧《兄弟连》里我们都看到过美国人对白磷弹的运用,《狂怒》中白磷弹被美军坦克兵灵活的使用,除了当遮蔽虎式坦克视野的烟雾弹,还被用来干掉掩体中的敌人。白磷浓烈的毒烟与持续附着燃烧的特性可是够狠的。

而《兄弟连》中温特斯中尉也在一次行动中使用了烟雾弹当信标,以达到无声无息给部队发进攻信号的目的。

其实诺曼底登陆也应用过白磷弹,他们由化学迫击炮部队携带,与奥马哈的抢滩部队一道进攻,对岸上进行了烟雾弹攻击,只是效果并不好,攻击的机会也相当少。

二战后的白磷弹依然是烟雾弹这条路,或者说是打着烟雾弹行燃烧弹之功用。不过前面也说过拿白磷弹当燃烧弹性能并不好,通常它们都是做纵火只用(被烧到也是极惨的)。做烟雾弹使用时,一般是配合坦克、人员等形成大规模烟幕,阻隔敌方视野与兵器锁定。

上图.添加了白磷的燃烧弹攻击,现代燃烧弹往往是白磷、航空燃油、凝固汽油、铝热剂的混合体,比单纯的燃烧弹威力强很多

上图.传言是俄罗斯白磷弹空袭中烧伤的小孩

在一些冲突地带,如叙利亚、以色列,白磷弹被当做“驱散弹”使用,痛入骨髓的烧伤与呛人的烟雾,再加上覆盖面极大的范围,足以对人员产生吓阻,达到“软杀伤”的驱离作用。当然,如果高密度的连续使用,杀伤力也是巨大的。

以上就是这些东西的大致发明和发展历史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