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_边塞诗_阴山_万里长征

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岀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首,但我不准备一一道来。故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这首名曰《岀塞》,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其译文曰:

依旧是那秦朝时代的明月,依旧是那汉朝时期的边关。万里长征连年不断,在边关上征战的亲人至今没有回来。

如果能够任用象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来做守边将帅,匈奴的战马就不敢跨过阴山半步来侵扰中原的人民。

这首《岀塞》正是反映作者及当时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我们具体赏析一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不是说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汉”“月”“关”四个字交叉说岀,以“秦时”和“汉时”对“明月”和“边关”进行修饰,具有很好的艺术水平。“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句法,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护边之战从秦至汉,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呢?这“万里长征”四个字给我们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广阔。“人未还”,人到哪去了?有的牺牲了,没牺牲的还在边疆守护着国门,反正就是不能回来。两句合起来,一句揭示了护边战争时间的太长太长,一句揭示护边战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太远太远。中心意思是什么?答曰:厌恶战争,期望和平,亲人团聚,国家安宁!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岀塞》一诗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强盛,边关坚固,人民幸福,家庭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边塞诗有哪些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历史边塞诗大全(100首)

《从军行》【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己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以边塞诗闻名,却将一首闺怨写成了千古绝唱,有何特别处

一,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出身贫寒,种地为生。早年,22岁左右,在嵩山学道。后到长安,北漂。无所作为,27岁时出玉门关,从戎。后发奋读书,30岁时考中进士,做过秘书省校书郎,汜水,江宁县尉,多次被贬谪。59岁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死因成迷。

留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其边塞诗多是,出塞时所作。被称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之涣等是好友。

二,王昌龄《闺怨》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一个写下《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及《从行军行七首》等,脍炙人口,铁马冰河,刀光剑影,大漠苍狼的边塞诗人,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闺怨》,这其中有何不同凡响之处?

笔者认为,其奥妙就在于平淡中暗藏冲突;无意中暗藏玄机。也就是如同写小说,将矛盾与冲突事先埋伏在平淡中。然后,因事,因人,因物,因景等原因,引发矛盾或冲突,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王昌龄的《闺怨》一诗,就是使用这种写作手法。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的开头两句没有一字,一句与少妇思春,怀念夫君有关,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与李白《春思》:

…………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

李清照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等,少妇思春的传统写法都大相径庭。《闺怨》开头两句便营造出:少妇不知愁滋味,浓妆艳抹上翠楼去赏春的境像。将读者引入一片祥和温馨的意境。

可是,第三句,笔锋突然斗转,一个“忽见”陌头柳色新,将少妇与读者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打击的荡然无存!为什么看到陌头柳色新,就会令少妇以及读者心情斗转?因为,作者引用了当时“灞桥别柳”的传统习俗。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唐朝时,“筑坝五里,植柳树万棵”,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贺咏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唐代雍陶的《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

由此,少妇看到“陌头柳色新”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当时灞桥送别的情景。于是,最后一句呼之欲出: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我们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出塞》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也就是少妇: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真实原因,也许是王昌龄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受!这首诗的内在矛盾,由此,推向了高峰!也是诗人对无数少妇的同情!是的,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结果成了永定河边的累累白骨!

闺怨》正是通过打破传统写法,在四句诗中自然而又巧妙的埋伏下冲突矛盾,又不漏痕迹的引爆冲突,把全诗的矛盾推向高峰,点出主题。这就是:“領新表异二月花”,成为千古绝唱的根本所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