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上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理都懂为什么很少人做到)_勿以恶小而为之_刘备_不为

本文目录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理都懂为什么很少人做到
  • 为什么刘备临死前对刘禅说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说的遗言,刘禅做到了吗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们认同这句话吗
  • 您是怎样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话的
  • 怎样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理都懂为什么很少人做到

大部分人都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牵扯到自身利益时,善与恶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谁都会标榜或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但这首先是建立在他人没有侵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

一个公认的老好人,在很普通的事件中,也许会采用极端手段,瞬间成为恶人。比如因为毗邻土地的界限问题,某人伤害到了自己的宝贝儿子,隔壁老王和老婆行为不端,甚至只是因为“你瞅啥”……

在很多有意或无意侵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奋起还击”,这是自身防御系统的自然反映,“恶”便成了首选。而且这种“恶”会无限蔓延,直到出了心中“这口恶气”为止。

能够止恶为善,打了左脸给右脸的人,都在神话里,比如释迦牟尼。

常见的“小善”而不能为,也是因为牵扯到自身利益,比如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遛狗能不能收拾便便,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抽烟、吐痰,孝顺父母,善待他人等等。

小恶和小善存在与人生的细节中,扬善除恶是文明社会的必须,也是个人修养升华的必须。

为什么刘备临死前对刘禅说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出自西晋陈寿为刘备立的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如下: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 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昭烈皇帝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这段话,主要有二个意思,一是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于治理国家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就会成足以祸乱国家的大恶。二是学什么,向谁学。

为什么会出现白帝城托孤?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刘备举蜀国之力起兵伐吴,

夷陵之战,被东吴的陆逊火烧了连营败至白帝城。东吴也怕魏国起兵而撤。刘备此时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为兴汉室,奋斗一生,事业未竟身先死,此时最重要的是继承人的问题。刘备最大的儿子阿斗即刘禅才十六岁,难以撑起风雨飘摇中的蜀国大厦。第一步只能敬业修德,好好学习。

国家大事由丞相诸葛亮和其他大臣担当。并告诫儿子,立德敬业,治理国家,单靠聪明智慧不行,还要靠良好的品德。治理国家的才能可以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可以向他人学习。但是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做人做事开始,防微杜渐,量变会引起质变,身为年轻的皇帝,要处处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品德。既要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要俱备治理国家的品德。这个品德就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在这一点上,要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切不可放纵自己,坏事再小也不能做,好事不论大小,都要做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会赢得大臣的敬重和拥护,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保住蜀国根基,进尔兴复汉室。

这既是一个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父亲对年幼儿子的临终告诫,也是即将离世的老皇帝对即将上任的新皇帝的政治嘱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说的遗言,刘禅做到了吗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都知道这是刘备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的一句话,原句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以看出刘备是希望刘禅多多行善,小善积多成大善,同时也警醒刘禅小恶相积也可祸乱国家。

那么刘禅是否做到他父亲叮嘱的这些呢?可以简要的看一下刘禅的生平:

刘禅在年幼时遭受多难,在刘备携子逃亡时就曾被赵云多次相救,而后也多次得到赵云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后来刘备建立蜀汉,刘禅被封为太子,刘备在位期间为了让刘禅见增长见识,掌握执政本领,刘备让刘禅多学《韩非子》、《六韬》、《申子》、《管子》等书籍,并让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让刘禅拜在伊籍门下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可以看出刘备为了刘禅也是煞费苦心。

蜀汉建立两年,刘备便已逝世,刘禅继位,改元建兴,期间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支持诸葛亮北伐,后来又支持姜维北伐。再到后来刘禅宠信黄皓,蜀汉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在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后,姜维劝告刘禅无果,后来黄皓肆无忌惮干涉朝政,姜维启奏刘禅处死黄皓,但刘禅没有同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道歉。然而黄皓又怎会轻易罢休,联合众臣准备废掉姜维,而姜维也听闻风声,直接离开了成都。

而蜀汉的灭亡也脱不开黄皓的唆使。在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姜维便上书给刘禅,让他调兵遣将做准备,但黄皓却告诉他不会有敌人来的,而刘禅自然也就听信了,导致众臣也都不知道此事。同年,钟会、邓艾、诸葛维等大举伐蜀,也至此,蜀汉亡国,刘禅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安度晚年,享年64。

可以看出刘备当初竭尽心思想让刘禅成为一个能够让蜀汉发扬光大的君子,将自己一心打拼下的蜀汉交到其手上,并且自己精心教导,还让自己的忠臣诸葛亮去帮助他匡扶汉室,而结果却也莫名让人心寒。放着忠臣姜维不去提拔,非要去宠信黄皓,可以看出刘禅昏庸而无能,糊涂而愚蠢。虽自身也算落个好的结果,但也确实辜负了刘备的心意。而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也正好能够概括刘禅的一生。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们认同这句话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译义:勿~不要。以~认为。为~做,行。善~好的行为,做好事。

恶~错误的行为,做坏事。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

我基本认同这句话的观点,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谢邀!

您是怎样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话的

若是抛开整句话,先从恶与善的相对角度来分析,恶与善随时空转化与相对对象与处事场景与因缘纠缠与世事无常等的小微与大宏观去深究,则根本性分不出原始动机何为善何为恶,所谓善恶的轮转其持续着,生成与消散也在有常的无常中转化。

世俗之恶之善只为自我主观时空停留式的假有真用,其实在意义起着自我身心一种升维修炼,因为只有这种思维意识在有常稳定,除去时空、对象、场景、因缘、无常等中的绝大部分干扰的前提下,必然恶小滚成恶大、善小积成善大的结果延续。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整句来理解是自我主观意识思维的升维修炼,从世事百态有常无常之纠缠纵观善恶有报说服不了所有现象结果及当下延续,因其总有其社会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参与,但又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大部分社会稳定因素的客观及佛谛三世因果正觉来观,真有实例可证,也得自证,不然处世事时总有人会说人善被人欺……的事了。

总之杂谈吧!这可能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最终解释。(个人妄见?不喜勿执)

怎样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微不足道的好事就不去做了,也不要以为很小的坏事就可以去做了。

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先主刘备教育后主刘禅的话。很有哲理性,是教育孩子的智理名言。

平时孩子做错了事,不要认为事很小就放松教育,听之认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孩子的思想里就认为没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到时会使孩子误入岐途。我单位家属院就有这么一家子,惯着孩子,散养式的教育,初中没毕业就因抢劫进了少年劳教所。这种教育只能给劳改队培养人才。

让孩从小懂的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增强孩子辩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通过言传身教来培育孩子。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轻视初期的家庭教育。就拿小孙女来说吧,一周岁多什么都不懂,当她用小手打人时,我们就会说不对。经常说了她也可能意识到了不对,当小手打了人时就会用小嘴亲你脸,卖萌赔礼的样子太可爱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这两句与之如出一辙。

说的就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