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话巴山夜雨时上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气氛情绪)_巴山夜雨_这是_归期
本文目录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气氛情绪
- 李商隐是否到过重庆“巴山夜雨”是描写晚上下雨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气氛情绪
情真真,思切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最亲切的问侯和最无奈的回答。上下几千年,对于身处异乡的国人,最亲切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一句:“几时回家?“,这是陌生人之间的开场对白,也是老乡之间的相互关心,更是亲人爱人的期盼和挂念。思家念家的情愫,从古至今,深埋骨子溶入血脉。而“不知道“的回答,令彼此失落至极,黯然悲泣。然对归之未有期总有一个理由或原因吧。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最美最揪心的托词。没有把自己的千辛万苦诉说,没有把自己的窘迫和困境传递,轻描淡写地扯上一个客观原因,巴山又下夜雨了!蜀道之难行,世人本来心生恐惧,何况一阵秋雨,坡高路陡的大巴山,洪流漫涨,行路难,难于之上青天。总算找到了一个理由搪塞亲朋好友,而冷暖自知,个中滋味无法言表。环境险恶,就断了归家的想法和思念吗?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给亲人最温馨的安慰,也是归家之信念的自然流露。万水千山,阻挡不了我们归家的脚步;红尘滚滚,我们依然风雨兼程,执着地向灵魂的归宿地出发。窗下,红烛,厮守,或许都是曾经的拥有,或许就是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人愿意磨难,但摊上了,该怎么办?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眼前幸福的回顾和反思。挺一挺,一切不都过去了吗?!正是有了曾经的磨难,来之不易的安祥和幸福更显珍贵。而且,许久以后,再来咀嚼曾经的磨难,已不再是心有余悸的感觉,俨然成了另外一种幸福。
李商隐是否到过重庆“巴山夜雨”是描写晚上下雨吗
谢邀
巴山夜雨写的不是重庆,而是今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北,是写的晚上的雨,作于一个秋雨之夜,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给妻子王氏的,就是那位《锦瑟》中与他心有灵犀的妻子,李商隐唐宣宗大中六年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古代君也可以称呼女人,是比较正式的称呼,“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的妻子已经过世,李商隐还没收到消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