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刘备临终前叮嘱:一定不能重用赵云,究竟是为何)_刘备_将军_重用
本文目录
- 刘备临终前叮嘱:一定不能重用赵云,究竟是为何
- 刘备父子真的不重用赵云吗
-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
- 刘备为什么重用叛将魏延而不用赵云
- 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真的是一时兴起吗
- 刘备在离世之前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真的只是表面兄弟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在诸葛亮之前找过赵云谈话,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 赵云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却宁愿重用黄忠
- 三国时,为什么赵云不被升职,直到刘备死
刘备临终前叮嘱:一定不能重用赵云,究竟是为何
你的提问错误,赵云是五虎上将,有勇有谋的常胜将军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刘备临终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街亭失守验证了刘备这一遗言,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未听刘备主公之言惭愧而流泪。
刘备父子真的不重用赵云吗
赵云的一生,可谓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一)位卑职低
小说中赵云被封为“五虎上将”,不过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并且称汉中王之后,分封了自己手下的四位大将:关羽封为前将军,张飞封为右将军,马超封为左将军,黄忠封为后将军。四人都有假节之权,也就是拥有处置中低级官员的生杀大权。而此时赵云只不过翊军将军,相当于禁卫军副指挥,没有实质兵权,属于杂号将军。两年后,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魏延升镇北将军,而赵云还是原地踏步。至223年刘禅继位,封李严为前将军,刘琰为车骑将军,将赵云的官职稍有提升,至镇东将军。到了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的时候,赵云还是镇东将军,而且第二年还又被贬为镇军将军。可见赵云自始至终没有进入到高阶将军的行列中。
(二)名气其实并不大
《三国志·赵云传》其实仅仅只有四百字的记录,简单扼要地介绍了赵云一生的轨迹,篇幅长度大约只有《张飞传》的二分之一、《关羽传》的三分之一、《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的 三十分之一。而《三国志》等相关史籍中有过记载,曹操、程昱、 周瑜、吕蒙等等魏吴将帅谋臣时不时地称赞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勇武过人,却从未见他们提及过赵云的名号。在蜀汉后期文臣杨戏所写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颂关羽、张飞之词多达五十余字,赞颂马超之词有四十字,赞颂黄权之词有三十二字,赞颂法正、 庞统之词有二十四字,赞颂黄忠、魏延、吴壹之词亦有十六字,而赞颂赵云之词仅有八字。可见,在蜀汉集团中, 赵云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相当平淡,名望十分平常。因为小说中的“关、张、赵” 齐名并称,“五虎将”纵横驰骋不过是小说《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拔高。
(三)备受排挤冷落
刘备刚刚平定益州时, 打算大行封赏,也就是把土地都分给文臣武将们,朝堂上大家都未置一词。只有赵云对刘备进行劝诫,说益州人民一直遭受兵祸的困扰,没有时间耕种和经营自己家庭,田宅都荒废了。如今更应该还田宅于百姓, 让百姓们安心置业生产,才能稳住民心,帮助国家更好地发展。赵云一席话,正直忠诚,为国为民。刘备表面上只能高兴的听从他的建议,内心实际上已经对赵云有了想法,而且只此一言, 也已经把蜀汉朝堂上的满朝文武都得罪尽了。而且赵云一生清正廉洁,不置家业不结党营私,在日益贪腐成风的蜀汉朝堂中显得非常孤立,没有人愿意真心帮助他,故而壮志不得酬,郁郁而终。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
东汉三国时期的历史史书本来不多,即使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这种说法,无论是怎么说都没有道理说,赵云重用或不重用。
所有人谈的都是《三国演义》,而废三国的历史。咋说都行,但既然是聊自然要有个本子,即“白帝城托孤内容”他主要是怕诸葛亮“篡位”。
第一部名为重托石子测试,诸葛亮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可不是傻子,一听这话,立刻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
第二步,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刘备让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跪拜孔明,让他们兄弟三人都听诸葛亮的。
第三步,对托孤大臣,特别是最重要的亲信赵云。言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也就是说他把最后防止诸葛亮篡位弄权的保险上到了赵云身上,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多么重视。
刘备作为开国之主,难道不怕自己的儿子亡国灭族吗?所以说小说这东西,你咋说都行,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反正又不是历史。就好比聊三国,谈水浒,白眉大侠等的人,经常爱聊“武功排名”。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武功排名”毫无用处,逻辑上说的通,但现实归现实,打嘴炮就能挣出国际关系是非,领土归属,那就没有战争了。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就是贴身四位长。专门保护刘备及其家属的,但在历史中并非如此,长坂坡之战后,赵云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请注意,这个职位是专门为赵云设置的,蜀魏时期,魏延也得过这个职位,可见这一职位非常重要,而不是平常人所说的一般职位,一般将军。
之后赵云编译保护刘备为主,但也经常与敌交锋,例如与夏侯惇战于博望。刘备进入益州后,曾经留守过荆州,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掌控益州后,为留营司马主馆管荆州大本营,可以说,赵云基本上是主管后方。
有人会说,如果重视,为啥不让他去前线打仗呀?
这就属于只重视前方,不重视后方的老毛病、老观点。没有后方的巩固,前方打仗能安稳甚至胜利吗?主管后方军事事务,可以说“独掌一面”儿,如果不被重视,那绝对不会把“老窝儿”交给那个人的。
赵云跟随刘备三十多年,自始至终都受到刘备的重用和信任,刘备死前的安排就能看出来,李严作为益州派的代表,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的代表,而赵云则是刘备留给刘禅的军方代表,赵云手中的成卫戍军队是确保刘传红为稳定的重要支持。
可见刘备临死时,说不得重用赵云,是不让赵云到前线打仗,是让赵云保护刘禅后方基业稳定,反而是对赵云的重用。
刘备为什么重用叛将魏延而不用赵云
说刘备不重用赵云的,无非就是汉中之战后,刘备将汉中太守的职位给了魏延,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不是给赵云。
而且将魏延越级提拔,从牙门将提到镇远将军,而赵云直到刘备去世,都是个杂号的翊军将军。
可是除了官职之外,评价是否重用,咱还得从实际权力上来说,比如刘备入蜀后,封糜竺为安汉将军,位列诸将之上,可也不能说刘备就重用糜竺吧,他是位高权轻,基本就是个吉祥物的角色。
刘备集团中权力最大的四方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偏偏没有赵云的位置。
没办法,这四方将军是定制,改不了,可是刘备两年后也将赵云提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要知道在三国军职之中,四方将军以下最高的就是四征了。
刘备之所以这样分封,就是他用人用在实处的表现了。
关羽能力最高、最有威望,让他来镇守蜀汉的发源地荆州再合适不过,张飞性格冲动,爱喝酒,不能镇守前线,将他安排在阆中,保护成都的西大门。
马超作为名将之后,在陇西羌、氐少数民族中声望极高,封他为左将军,坐镇临沮,黄忠在汉中之战后就去世了,没什么位置安排。
而赵云也在221年,被封为江州都督,坐镇江州,这是荆州和益州的连接点,刘备在出征东吴时,将退路都交给赵云,就是看中了他稳重的性格。
可以说,在刘备军团中,除了关羽和张飞外,实际权力最高的就是赵云和魏延了,他们一个在汉中,一个在江州,这是刘备选才录用,并没有说重用、轻用的情况。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刘备临死前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真的是一时兴起吗
题主所问甚是荒语逼得我们不得不答!!00①,虽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赵云黄忠等辈被称为强挚壮猛并作爪牙,鹰犬而已…”但此语不可信之!为什么?因陈寿原为蜀人,随后主降魏后,在司马氏手下为生,他写《三国志》必以曹魏为正统,若真实的赞颂孔明,赵云等。司马氏能允许其出版吗?由此可知,在二十四史中,由于陈寿难以做到大公无私,故史书《三国志》与他史有所不同!未可全信。00②,长坂坡一战赵云怀揣阿斗,血染征袍直透重围,救出后主,天下皆知!刘备夷陵之败被吴军追杀甚急,逢赵云前来救驾,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救出刘备直奔白帝城!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中,刘备见马谡在旁,令其退下。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何时说赵云不可重用?题主不可张冠李戴!宜重读原著修正不实之说以正视听!向者,确有黑孔明,姜维,赵云者,但望题主不可随波逐流!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乃千古名句,后人宜以此为鉴!!!
刘备在离世之前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真的只是表面兄弟
古诗中提到:“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这首古诗其实代表了大多数后人对于赵子龙的印象,古诗中提到赵子龙是一个不缺乏勇气的大将军。他浑身是胆,出入战场也丝毫不怕别人的威胁,但是这个人却并不是糙汉子。后人会觉得赵云心思也很细腻,最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仁有义,但为何刘备在临终前,会嘱咐诸葛亮说,不要重用赵云呢?
而历史学家对于赵云的评价其实也很高。首先会说,赵子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蜀国大将军,然后紧接着就会描写赵子龙是一个美男子,说赵子龙身高八尺,长相非常俊俏。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要问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到底是谁。很多人都可能都会想到赵子龙,而赵子龙为什么能够和完美这两个字挂钩,首先是长得比较俊俏,第二是有胆有识,有忠心有仁义的特点。
而且赵云身上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优势,那就是大家都觉得赵子龙是一个非常有格局的好将军。举个例子来说,赵子龙曾经在平定益州之后,就赶紧去面见了刘备。刘备也觉得赵云是一个有功之臣,于是就对他非常客气。可是赵云却说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说,汉朝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叫做霍去病,他也是一位有名的人物。
在为民请命之后,霍去病每一次在战场上下来时,都会将田宅归还给百姓。赵子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刘备啊,现在大家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首先就应该要拉拢民心。这时候该怎么做呢?应该像霍去病那样把田宅归属权放手还给百姓们。
这件事情让赵云的名气大增,当然也让当权者刘备陷入了两难的境界。一方面刘备有政治抱负,需要扩充,手里必须得有钱。如果把良田美宅归还给了百姓,那么刘备该怎么做呢?所以刘备会在赵子龙这项建议面前,显得里外不是人。可是赵子龙一心只为百姓们考虑,没想到这一层面,可能也不是很愿意想这些,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赵云虽忠义,但他并不能为以重用,因为他太过死板和顽固,不懂变通。
赵子龙在劝诫完刘备之后,大家又在聚在一起去商量,说到底要不要去讨伐东吴呢?毕竟公元221年之后,关羽和张飞都已经相继被害了,蜀国国内能够支撑起大业的,并没有多少人了。而赵子龙这时候就说,现在大家最首要的敌人并不是东吴,而是曹魏。
也就是劝谏刘备,不要因为关羽和张飞之死,将祸水东引,牵扯到东吴这方面来。所以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可见赵子龙是一个非常有格局的将军,将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发挥到了最高点。于是也从这些表现当中,赵云也就成了后人心里的三国完美人物。
公元229年,赵云因病去世。赵云除了是完美人物之外,他还是一位蜀国的常胜将军。不论怎么看,赵云好像都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优秀人才。如果按照千里马和伯乐的逻辑思维来看的话,像赵云这样的优秀人才,刘备不可能不会重用的。但是刘备却在临终之前,再三嘱咐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赵云。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刘备发现了赵云身上有一个大秘密,刘备觉得赵子龙这个人太过于仁义了,可以交朋友,但是绝对不能成大事。现在也有很多人说,老实人是可以重用的人,但是却不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一般老实人也许会收获大家的喜爱,名声也很好听,但是真正能够成大事的老板,都会有一些计策。
也就是说不会那么轴,不会把仁义发挥到最顶峰,会合理的运用计谋和仁义,在二者之间取到一个标准值。而赵云在刘备的眼里,就是太过于仁义的一个好儿郎了,所以不适合做大事。可以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公元119年,赵云当时受长山郡推举,投奔到了公孙瓒的旗下。这时候公孙瓒就问了赵云一个问题,说现在天下人全部都想归顺于袁绍,为什么你不愿意去归宿袁绍呢?
然后赵云就回答说,现在天下的政治局面实在是太过于混乱了,各个政权都已经相继涌现了出来。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君主到底哪一个才是能够为民请命的明君。所以我赵云要么就不追随君主,要么就追随一个可以实行仁政的地方。所以我就跳过了袁绍来投奔你公孙瓒。从这件事情当中可以看出,赵子龙时常就将自己的仁义政治期望挂在嘴边,并且也希望在那个乱世年间,能够找到和自己政治期望不谋而合的君主。
公元202年,这是建安七年,赵云选择跟随刘备。而在跟随刘备之后的第1件事情,赵云就在战斗中活捉了夏侯兰。赵云这时候的身份非常尴尬,一方面赵子龙在跟随了刘备之后,夏侯兰就是刘备的敌人,所以活捉了夏侯兰,是赵云的工作之需。但是夏侯兰和赵云不仅是同乡,而且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小伙伴。
所以这时候赵云到底该怎么办,就显得很纠结。于是赵云就跑到刘备那边去说,即便夏侯兰是我们的敌人,但却可以重用。于是就再三请求刘备,不要处死夏侯兰,不要把夏侯兰当敌人去看待。经过赵云的再三苦求之后,刘备这才免了夏侯兰一死。
那么赵云是一个毫无脑子的仁义之臣吗?其实也不是、赵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论自己的官职有多大,他不会任用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说夏侯兰,是赵云救下来的一位老乡,两个人自小关系就很好。但是赵云在救了夏侯兰回来之后,绝对不会再继续将其提拔到自己的左右手位置上。所以也刘备很欣赏赵云身上的仁义性格,同时也能够肯定赵云的一些做事方法。但是仔细想想,刘备还是觉得赵云太过于善良。经常将仁义放在嘴边上,终究会出大错,不适合干一番大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在诸葛亮之前找过赵云谈话,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赵云是三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个人能力、思想境界,道德品性堪称一流。但赵云的仕途并不顺利,所获职务与其资历、能力和付出不对称。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地位和官阶很高,据说被封为五虎上将,而且以关张赵马黄的顺序排名,赵云的位置相当靠前。
但事实上,赵云并没有进入真正的上将行列,只落个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一类杂牌称号。
在白帝城托孤之前第一:赵云不喜欢拉帮结派
在《三国志》记载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刘备与夏侯淳在博望坡大战的时候,赵云曾经生擒曹将夏侯兰。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发小,赵云向刘备求情。刘备也很给赵云面子,没杀夏侯兰,夏侯兰从此归降刘备后,始终与夏侯兰保持着一般同事的关系。第二件事是赵云镇守桂阳时,桂阳太守赵范想要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也被赵云拒绝。从这两件事情看出赵云做人本份,不拉帮结派。
没有帮派,领导虽然用不着防你,但关键时刻他也不会信任你,因此,赵云在蜀汉政权中一直处于孤家寡人的境地。这直接导致诸葛亮认为赵云与属下沟通能力差了,试想在赵云带兵打仗过程中,属下不信任赵云,还怎么一致对外呢?
第二点:自己公而忘私,却影响别人的利益。
刘备刚得到益州后,大家都议论如何分配成都的房屋和良田。赵云却向刘备进言,当年霍去病说过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现在还不是我们安逸享受的时候。而且益州人民则即与经历了战火,我们应该把田宅还给百姓,计他们好好休养生息,刘备觉得赵云说的有理,就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赵云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西川百姓,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政权。但是,在那个三国时代,能有几个人像赵云一样充满民本主义思想?众将追随刘备打天下,还不是为了官阶和田宅。可是就因为赵云的提案,就把大家奋斗目标毁了,大家能对赵云好吗?
第三点:赵云直话直说,让刘备不高兴了。
当年孙权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大怒,想讨伐孙权。赵云进谏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曹魏,东吴自然服从。因此,不应该把曹魏放在一边先与东吴开战。刘备不听,执意伐吴。
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云的真知灼见,但领导执意要干的事情,你却偏偏阻拦,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同时,赵云无意间还提到了一个很让刘备反感的问题,就是国家和帝王的关系问题。
在专制主义社会中,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告诉大家皇帝就国家,国家就是皇帝。但赵云却将二者分开,他提到先伐国贼的问题,翻译过来就等于在说,国家是国家,刘备是刘备。当刘备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抵触时,刘备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刘备听了能不反感吗?
正是赵云的正直、无私和正确的国家观念构成了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对赵云的悲剧结局也就不需要做太多解释了。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刘备不会说这种话,刘备视赵云为心腹大臣,良将,托孤大臣,绝不会说这个话的。
赵云二十几岁就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在千万军中救阿斗,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所参与诸多战斗,多以取胜为结果,人称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勇猛将军也。被列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赵云剧照)
在夷陵之战前夕,赵云就上表给刘备,说不可轻易举兵伐吴,那样的话不好。刘备因为要帮关羽复仇,而盲目自信,不听忠臣言,导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事后回想,不禁后悔,悔不听子龙之言也。如果他听从赵云的建议,就不会冒然出兵于东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的重大失败了。
(刘备剧照)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了刘备八百里连营,蜀汉损失惨重,大多将士都在此战而亡故,刘备逃到白帝城,才有白帝城托孤事。赵云,诸葛亮,李严等人都是托孤大臣。
刘备怎么会说赵云不可重用呢?刘备说的不可重用的是谁?其实就是马稷,刘备说这个人不可大用,才与名不符合,言过其实,但是诸葛亮还是用了马稷,导致了失街亭,诸葛亮事后也后悔:吾未听先主之言,导致街亭大败,后悔莫及。
所以,问问题的人可能搞错了,不是说赵云不可大用,而是马稷不可大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图来自网络,侵删。)
赵云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却宁愿重用黄忠
三国演义,赵云,五虎上将其中之一,两次为刘备舍命,
功绩于关羽张飞并论,跟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两次救主,
刘备摔孩子,指的就是赵云,为什么不被重用,简单做一概括,
这并非刘备忘恩负义,因刘备擅长用人,知道每个大将的个性,
虽然子龙武功超群,但一板一眼,做事不会变通,太过正直,不是办事的材料,
虽然他任劳任怨,比较忠诚,这方面有些欠缺,
另,他不是刘备亲信,也没和刘备结义,有些事情一般有关羽张飞,
轮不到他是很正常的事,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刘备在临终前在三嘱托,让赵云好好辅助阿斗,这说明很信任赵云,
这就是赵云不被重用的简化概括,不周谅解,及补充。
三国时,为什么赵云不被升职,直到刘备死
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千万别被《演义》给骗了。@歌舞三国 来回答这个问题
引言
众人在讨论《三国演义》的时候,都喜欢谈论“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来称颂刘备手下的五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或者武功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等等
根据史料记载,赵云的地位要低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员大将,真实的情形是四虎上将,而并不是五虎上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备封将的实际状况
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败曹操后,占领了汉中,开始有点飘,于是自封为汉中王,封王后,下面的帮兄弟自然要跟着加封啊,于是:
加封关羽为前将军、
张飞为右将军、
马超为左将军、
黄忠为后将军,
魏延为汉中太守,这个时期赵云的职位并未并列其中,仍然为翊军将军。
而在《三国演义》中,杜撰了赵云被任命为中将军,与关、张、马、黄合称为五虎将,这并不符合史实。
赵云的真实待遇
赵云的地位与曹操部下许褚非常类似,都是君王的侍卫官和禁军的头目,这种职位必须是受到君王极端信赖的人才,才把身家性命交给他,也就是由于职位性质的限制,统领大军外出打仗的机会也会大为减少,就更不用谈立战功升官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翊军将军只是一个“杂号将军”,而前、后、左、右将军才是重号将军。重号将军是常设职位,可以入朝参政并开府理事,也称为“中朝将军”。
只是每朝常设的将军名号都是各不相同。按级别来划中朝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征东将军、镇东将军、安东将军、平东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及右将军等。
由于在汉魏时期军功者甚多,所以授予官职的难度较大。因此就在“将军”的前面冠以某个名号作为他的官职,不过这种名号并无固定,名号之间也没有上下级的关系,故而称为“杂号将军”。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之外的,都统称为“杂号将军”,很不幸赵云也在杂号系列。
为什么赵云没有评上“中朝将军”?
赵云没有敖“五虎上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赵云不是名门望族,汉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观念是非常严重的。
袁绍之所以可成为十八路诸侯盟主,他的“四世三公”的身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三国之中,曹操对门阀制度是最不看重的,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经常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在他的眼里,一文不值。他手下的战将系列,除曹氏、夏侯氏外,其他将领如典韦、许褚、徐晃等都是草莽豪强。
而刘备在创业初期时,由于无人可用,也就顾不上讲究门第了。但是诸葛亮一到,这套门阀制度又“复活”了。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对门阀制度的要求和坚持是最明确的,所以赵云也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众臣上贺表,表上只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等一百八十人”。表上领衔的人就是“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马孟起世代公侯”。法正列第二,孔明排在第八位,而赵云呢?在这一百八十人之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之上。杂号将军也只能认命了。
关于赵云背景分析
01
一句话得罪了所有同僚
赵云更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想要封地重赏诸将,满朝文武皆默然,唯有赵云谏言曰:
“益州老百姓,连年遭受战乱,已经是困苦不堪了,这时候应应该是休养生息,咱们应该一切从简,就不用这么丰厚的赏赐了,免得给益州老百姓增加负担”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这话出于大公无私。而刘备见可以省一大笔钱,自然大喜采纳了赵云的意见。可是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把所有朝中文武全得罪了。从此,没有人会为他说好话了。
02
没有关系网
在那乱世之中,关系网太重要。关羽、张飞不用说,与刘备是拜把子,家将众多等,虽把赵云也称兄弟,但毕竟没有结拜过,有所不同;
马孟起世代公侯,投奔刘备时,又带了马岱等众多家将;
黄忠曾为长沙太守,其亲信也自然少不到哪去。
独有赵云——常山赵子龙向来单枪匹马,加上得罪了其他同僚,在朝中自然也就人微言轻了。
03
运气不好
赵云时运实在不怎么样。他投靠刘备的时候,也是刘备最低谷的时期,根本就是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是孤家寡人一个,因此赵云在这个时候总以保镖的角色出现。
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强怪壮时,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而且大家都已习惯了赵云保镖这一职位,长期呆在领导身边,很少参加军事行动,使他统兵经验减少或没有长进,加上蜀汉当时将领众多,自然失去了更多的统兵机会了。
刘备伐吴失手,损兵折将,部分将领也去世了,诸葛亮当时实在没有优秀的将领可用了,才想起赵云,这时才把他派上阵。这个时候的赵云,已经年满70,满头白发了。
作为一个将领,统兵作战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是需要实践才能积累的,谁都不是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在最初时期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是“重号将军”的话,那么他的统兵能力也一定不比关羽差
总结
离老板太近未必是好事,在电影电视里,为什么首长的警卫员,干了几年后,就申请去野战部队,也是这个道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