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_现实主义_马尔克斯_百年孤独

本文目录

  • 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 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 就外国文学而言,哪个国家的文学水平最高

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家开出一条写作的新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写作。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是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影响更大。

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影响,是直接和普遍的。

魔幻现实主义既是拉丁美洲神奇大地和古老传说的产物,又有着超现实、象征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对生活认识和写作手法的综合影响。

当时的作家,包括中国作家,视魔幻现实主义为最先锋前卫,同时,魔幻现实主义也适合用于某些特殊题材和地域题材的写作。

在中国,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成就最大的是莫言和阎连科。在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30年后,莫言以类似马尔克斯获奖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马尔克斯和莫言,除了都让魔幻与现实融合,我还发现一个微妙的“巧合”:在马尔克斯和莫言的创作主题里,都有对于女性的深刻歌颂。

这一点,他们又似乎都与曹雪芹不谋而合。

所以,顶尖的作家们思考和揭示的,往往是不约而同的全人类的主题。

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对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神奇反映和深刻反思及崭新觉醒。莫言的作品,也是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歌颂和审视,其中对落后、愚昧的反思,让一些人极其反感甚至敌视,认为莫言丑化民族以讨好西方。

这样的批判是简单片面而且粗暴的。

鲁迅曾经说过,“揭出病痛,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莫言)

莫言于1984年读到《百年孤独》,非常惊讶,感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莫言又说,“我搏斗了20年,终于可以离开他了,但我觉得我现在也终于可以靠近他了,因为我把中国的魔幻素材处理得和他不一样,这个过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长。”是的,经过20年的努力,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链接与对话。

此前中国作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写作的,现实主义手法也是官方提倡和鼓励的手法。

现实主义小说最好的作品是史诗一般忠实记录历史或现实,用人物、情节、环境间接地却政论一般地阐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主张。

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在描写生活和社会之前,须对生活和社会,以某理论作指导,进行一番提炼,找出“本质的真实”,然后形象生动地演绎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反对“事实的真实”,例如房屋东倒西歪,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这些房屋马上会坚固甚至华丽起来,如果照猫画虎地描写,说是社会主义生活不行,那就是歪曲生活,你须按“本质的真实”将那些房屋描写得充满希望——这是高尔基对现实主义的有名论述。

但发挥失当,往往会主题先行、证明文学。

主题先行、证明文学先有主题,后以虚构之“典型”人物、情节填充、证明之,而主题非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包括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现实主义曾经产生很多大作,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此作家周立波非彼海派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在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前后,也还有现实主义巨作产生,如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周克芹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第三届获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于1988——1992年,第四届获奖。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不少读者和评论家据此认为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因为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的著名开场白是“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对此,陈忠实坚决否认,他说《白鹿原》的开头是从他自己动笔之前两年的构思里所设计的几个开头里选出的。

对此,有人认为,天才都是相似的,并分析出《白鹿原》和《百年孤独》14处相似之处。

陈忠实并宣称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写的是家族、民族的历史,“巧合”的是,《白鹿原》也写的家族、民族的历史,而《百年孤独》也是写的家族、民族的历史。在采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夸张等手法方面,《白鹿原》和《百年孤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鬼神观和文化语境等方面,又有着很大差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除魔幻现实主义,还有意识流,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影响很大的老作家王蒙,就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写出《风筝飘带》这一名作。

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文学阶段,对中国作家影响最大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魔幻现实主义造成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既是欧美文学新思潮新手法与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现实交相融合的产物,又反过来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至今不衰。

简单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魔幻的描写、叙事揭示生活的本质,作家笔下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如梦似幻却是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例如干旱开裂的田地里长出小孩,例如一个被杀的人流出的鲜血流出门外,在大街上“奔驰”,例如草原能够像地毯那样卷起来拿走,姑娘可以乘床单飞去,小孩生下来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一个镇竟被一场飓风刮得无影无踪……

这一点倒是和高尔基所阐述的现实主义有共通之处,即只要揭示本质,指出本质的真实,无论怎样写,都是允许甚至必要的。

莫言是把魔幻现实主义“拿来”做得最有成就的中国作家。

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婴儿;这个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一世为人……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来源为百度百科)

(阎连科)

阎连科则有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他的“神实主义”已经完成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例如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描写一个村子居住的都是幽灵,阎连科则写一个村子居住的都是残疾人,正常人反被视为另类。

马尔克斯对余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余华和苏童、陈染这些作家的小说中都明显地具有《百年孤独》式的神秘气氛,并经常出现《百年孤独》式的句子。

余华说过,“我想如果现在让全世界所有作家来选评一位在世最伟大的作家,百分之五十的作家会选马尔克斯。”他对马尔克斯是无条件崇拜的,但他也能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迈出后现代的步伐,进行后现代写实的回归。

余华的写作,正如他所宣告,“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的隐身成为作家的退出。

余华的《活着》从不对所写时代及重大历史事件流露态度,所以这部名著的主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事实上是一部闪烁其词的史诗。

后现代写实比魔幻现实主义态度鲜明的神奇魔幻“写实”还要不好把握,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作者对社会、生活是有着明确系统的认识的。

如果说魔幻现实主义把生活描写得那么超自然,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觉醒,一种对生活的更加深刻前卫的认识,那么后现代文学对于生活和文学,是一种进一步的觉醒所产生的“迷茫”。

(余华)

今日后现代文学,无明确主题,因为由于高科技带来的始料不及的人类处境和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世界的新的系统认知尚未形成,人的主体性淡化,系统认识生活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时。后现代写作价值多元和解构,碎片化叙事,情节和人物不是观念的衍生物,作品的释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甚至反对释义。

莫言获诺奖和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蛙》,也含有后现代文学元素,全书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属于后现代跨文体写作。

(图片来自网络)

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这个问题真的得小心谨慎,以下只是我个人观点。

我最爱的文学作品是《百年孤独》。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简直震撼的难以形容。虽是家族史,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类社会的无限循环。

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一个人对未知充满着好奇,而未知却是无限的,因而让人陷入无限的孤独之中。当然在我与朋友聊天时,我所提出的大部分疑问朋友都会说,你想那问题跟你有任何关系吗。可我,作为一个人类,一个有大脑的生物,我就没法对未知的事物不好奇。也许当你能够随波逐流,能够别人说什么信什么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不会感觉孤独了。然而却也跟失去了灵魂的机器人没什么两样。

宁愿孤独,也要保持好奇心。

就外国文学而言,哪个国家的文学水平最高

就外国文学而言,论谁的写作,诗词…水平谁最高,乃是一句不变真理,东方文化文学水平胜于西方,东欧强于西欧,西欧強于南北美洲。

就各外国文化水平高低,也就是各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殊性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而展现该民族精神面貌特点,也就是民族文化形式。

综合比较,外国文化还是俄罗斯这个民族国家,在文化各领域自古以来除我映映大中华民族以外为在世界居各外国之首。

在俄罗斯文化占椐世界巨匠有:普希金 ,列夫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绥拉菲摩维奇,高尔基,法捷耶夫,…这些大师一级作品,我都从小看过,还有写五六十年代在日记里。

奧斯特洛夫斯基,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六十年代就教育指导我在无产阶级革命大路上砥砺奋斗,克服论何困难,不断前进。

六七年夏天我一直在省图书館和海员俱乐部图书馆借书看书,省图当年很多书停借,这是用我借书证,现还保存着。还有省海员俱乐部图书馆借书证是我二哥的,这图书館什么书都有,当年它是工人阶级俱乐部,所我在那个年代天天沉在书海里。

这期间我借阅65年诺奘获得者肖洛霍夫《顿河的故事》小说选集,里面包括《看瓜田的人》,《一个人的遭遇》…。书中写作文釆和艺术对我写文,以后思考工作,制图工程设计邦助启发很大,如同我看鲁迅先生作品对我人生启新一样,写人的心态变化,从不同角度和现实处境来处置不同问题,这就是文学对人们的发展魅力。

题外活, 肖洛霍夫是靠巨著《静静的顿河》大長篇小说得到诺奘,主是描写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顿河一带哥萨克各农乡阶层战爭冲突和人的特写。这瑞典文院也怪,当时肖写这本著作时,大苏联文联许多文人,历史学家认为肖是一九O五年而生,文章所描写是一九一七年前后历史事件,当年一个十二三岁肖不可能写出这作品,写出那个年代发生历史事件。那些年许多爱好苏俄文学青年都关注这事,至于去美什么我就不能写,象今晨五点写了三个半小时回复文件,一下就给删去,化不来,也只好笑之认过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