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君子慎独”,有没有道理?什么是“君子慎独”_慎独_自己的_君子

本文目录

  • 古人说的“君子慎独”,有没有道理
  • 什么是“君子慎独”
  • 古人都说“君子慎独”,我们如何保持心性与道德自觉

古人说的“君子慎独”,有没有道理

《礼记·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君子要能够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谨慎小心、持戒不犯。要能够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谨慎自己的言行举动。不做失道失德的事。换言之,就是无论人多人少的时候,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自己家里,或者自已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谨慎小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为,真正有修养的人,不是给众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的良心看的。

很多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很有素质,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那是因为想给众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求众人的好感,哗众取宠,但如果不是公众场合,其自私自利的本性就表露无遗了。这种人,只是一种势利小人而已。笑里藏刀,两面三刀,人前人后两张人皮说的就是这种人。

所以,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在人前讨众人的好,他只是按照良心良知来做事。不管人前还是人后,他都是这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慎独的人必然是君子,是君子必然会慎独。头上三尺有神灵,君子做事一是给自己的良心良知看,二是时时刻刻接受神灵的监督,而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

因此,“君子慎独”当然有自己深刻的道理的。

什么是“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即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语言上,还是行动上,都不会有任何超越尺度,违反规矩之处。




古人都说“君子慎独”,我们如何保持心性与道德自觉

首先需要理解“慎独”的含义。慎独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思孟学派非常推崇慎独。简单地讲,慎独指的是个人道德水平修养、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关于慎独的注解,古代诸多学者皆有注解。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中庸》时解释慎独为:“慎其家居之所为。”《辞海》则通俗的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现代语境下,可以将慎独简单理解为:无论什么情况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坚持修身养性,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慎独更多的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自我要求,这就需要自己由内而发的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诚心诚意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主动追求更好的自己。虽然外界环境无法改变,但是人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无论任何事情,自己积极去做和消极应对总会有很大差别。追求慎独境界同样如此,如果自己都没有信心去追求慎独,自己都没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独处,那么慎独的境界大概率不会达到了。

慎独是关于修身养性的学问,修身养性可以让你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又可以让你赢得别人的尊重,处理好自己的内心,让内心保持一种平和,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在发怒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洋洋得意的时候、伤心的时候的情绪是波动的,是失控的,同时也是失真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做出来的事情很可能不理智。

慎独更多时候是自我完善,自我完善不仅体现在情绪的管控上面,更体现在为人处事方面,道德修养比较高的人,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极度舒适,最起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者不怪,不坑爹,不碰瓷儿。真诚正直,进而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别人,进而扩大你的名气,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慎独需要自我专注,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总有灯红酒绿,总有外在的各种诱惑,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外在诱惑而失去了本心,忘记了自我定位和自我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南辕北辙了。追求慎独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专注的过程,这就要求自己深耕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自我的专业领域里找到乐趣,造就自我强大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对慎独的境界一以贯之。

儒家慎独思想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律做到同样的程度,它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追求自我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有教无类在自我修行方面的内涵。只有根据自我情况适时做出调整,个人才能在精神方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达到个人的人格完善,才能做到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辱之心。

要想达到慎独境界,只有自我修行才是正道,任何靠外界督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