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首示众什么意思(历史上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都用了哪些刑罚手段)_刘邦_朝鲜_太子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都用了哪些刑罚手段
  • 历史上的明朝和李氏朝鲜类似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暖心的小故事吗
  • 木驴是什么这个刑法出于那个朝代
  •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 孩子学诗词时,都遇到过什么问题
  • 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
  • 李世民为何对其大哥那么残忍,人已死还要砍其头
  • 典韦到底有何战绩凭什么被人吹的武力这么高
  • 井木犴,郝思文的绰号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很多人把人死了叫“挂了”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

历史上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都用了哪些刑罚手段

朱元璋,小时名叫重八。朱元璋是元末起义的首领之一,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努力,勤于政事。贡献无数,加强了皇权,稳定社会,统一国家,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朱元璋出身农民,曾经为地主放牛,也曾做过和尚。虽然是一位草根,但是却心腹英才,手段了得,见识不少,因而出现了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

一个国家里最怕的就是贪官污吏,它不仅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能扰乱朝廷的格局,要说历史上反贪最严厉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了。

那么,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都用了哪些刑罚呢?

一,朱元璋制定法律酷刑坚决打击贪官污吏,法律规定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明,一律发配到北方荒漠中充军,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斩首示众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放在衙门旁警示后人。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很严格,从小到大有不同程度的惩罚配有严酷的刑罚,比如挑脚筋剁手指凌迟斩首阉割等等,这些让人听了都心惊胆战的酷刑,确实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很多官员不敢造次。

二,朱元璋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朱元璋能做到无论对方职位高低,只要涉嫌贪污就算涉及到皇家国戚,都得一并惩治绝不含糊,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他自认为是驸马爷不顾朝廷的禁令,私自贩卖茶叶被小吏告发,朱元璋得知后怒气冲天下令赐死了驸马爷,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大义灭亲之举。

三,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还想出了一个狠招,就是动用全国的老百姓作为监管人员,在民间只要百姓发现哪个官吏受贿欺压百姓的,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把他压制入京,假如途中的官员谁敢阻拦一律灭九族。

由朱元璋打造的官场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宣德年间,吏治清朗达六十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虽然后来,衰落了,但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惩治贪官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还被后世皇帝效仿。

漫步在竹林一一2019年冬于君山

历史上的明朝和李氏朝鲜类似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暖心的小故事吗

明朝和李氏朝鲜之间有什么暖心的小故事吗?

明朝和朝鲜之间就像父子爷们关系。1392年李成桂在一众大臣和百姓的拥护下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新的国家。建国后,李成桂向明朝称臣进贡,确立了宗主与藩属关系。明太祖朱元璋赐予“朝鲜“国号,任命李成桂为“权知朝鲜国事”。后来明成祖朱棣又正式赐予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以朝鲜国王称号,相当于明朝的郡王。

1592年, 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依仗兵强马壮,侵略朝鲜。明神宗朱翊钧一看“儿子”遭恶邻欺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发兵东征。历史上叫做“万历东征”。出征之前,兵部下发军纪条令,明确宣布“朝鲜疆域即我土地,朝鲜百姓即我子民”。经过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598年日本侵略者被赶出朝鲜半岛,终于取得了抗日援朝的胜利。

朝鲜王朝视东征之举为“再造之恩“,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国君、宣祖大王李昖说 “中国者,父母也,朝鲜与日本皆子也,然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相对于其他藩属国,朝鲜对明朝确实是侍奉殷勤,十分忠诚,一年要来好几次,进贡时要来,皇帝、皇后、太子过生日也要来,皇太子、皇后册立仪式更得来,感觉跟很多宗室亲王、地方官员差不多了。其他藩属国则多是来打秋风、搞贸易的。而朝鲜绝对要比南边的白眼狼要强得多,可以称得上模范藩属国。

成化三年(1467)正月二十一日,明宪宗朱见深给朝鲜国王李瑈下了一道敕书,大意是:去年冬天,小瑈你派金永需送来了白鹊腊月,又派赵瑾送来了海东青,没过多久又派崔景礼继续进贡,三个月三次进贡,小瑈你侍奉得朕也太殷勤啦。不过朕在即位之初就已经下诏,令各地不要进贡花木鸟兽,况且白鹊是象征吉祥的奇异事物,海东青是打猎用的,我的心思在国家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上,对这些玩意儿不感兴趣,你送来了我也是随手放在一边。小瑈你以后要孝敬我,还是送点正常的东西,别整这些劳民伤财的玩意了,你家朝鲜也是有小中华之称的诗书礼义之国,你懂的,以后好好听话。

我们再看朝廷是如何看待朝鲜的。成化四年(1468)十二月,朱见深派太监郑同和崔安到朝鲜去册封世子为国王,派太监沈绘去祭奠李瑈。郑同和崔安两人都是朝鲜籍。皇帝大概感觉都是朝鲜人,可能方便一点。出发以后,辽东巡按监察御史侯英认为不应该派太监去:一是麻烦地方,骚扰百姓,耗费太大。二是以往都派翰林出使朝鲜,现在派两个朝鲜籍太监去不礼貌,到时候朝鲜国王还得向这两个太监行跪拜之礼,有点说不过去,也有损咱大国形象。明宪宗说,你所言极是,以后再遇赍赏册封等仪式,一定选派有学识的大臣去,既不失我大国体统,又能服远人之心。

成化十四年(1478)四月十六日,斩强贼张政等十一人于市,枭首示众。就是一伙强盗抢了朝鲜使臣的财物,还射伤了人家。亊情大扯了,怕是要让朝鲜人伤心。于是锦衣卫从速侦办此案,很快就将张政等十一人抓捕归案,判了个死刑,立即执行,还传其首级于使臣所经道路,让朝鲜人好好享受上国的友善重视之意。

象这样“老爹”百般呵护,“儿子”殷勤孝敬的事儿,是不是很暖心呢?!

木驴是什么这个刑法出于那个朝代

古代一种兵车。用于攻城。《梁书·侯景传》:“明日, 景 又作木驴数百攻城,城上飞石掷之,所值皆破碎。”《旧唐书·忠义传下·薛愿》:“贼将 阿史那承庆 悉以锐卒并攻,为木驴、木鹅、云梯、冲棚四面云合。”  2.刑具。为装有轮轴的木架,载犯人示众并处死。 宋 陆游 《南唐书·胡则传》:“即舁置木驴上,将磔之,俄死,腰斩其尸以狥。”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押赴市曹,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一日文书到府,差官吏仵作人等,将三人押赴木驴上,满城号令三日,律例凌迟分尸,枭首示众。”

商山四皓是什么奇人,他们四个一出山,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并不是什么奇人异士,他们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著名的壮举。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吕后把他们四个请出山的话,也许历史上都没有人知道这四位是何许人也。

那么何谓之“商山四皓”呢?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陕西省境内,这座山本来没有什么大名气,由于“四皓”而出名。那么又何谓之“四皓”呢?皓,白也——《小尔雅》,后来这个“皓”字后来引申为老年人的白头发和白胡子,也可以用“皓”来代指须发皆白的老年人。“四皓”就应该是四个头发和胡子全部都已经发白的老年人。“商山四皓”就是居住在商山的四位须发已经全白的老年人。这位老年人都是秦汉时期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都是当时的博学之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学者,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这四个人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他们四人为躲避此祸而隐居到了商山之上。后人也用“商山四皓”来指有名望的隐士。刘邦登基之后曾经请这四位老者出山做官,但是他们几个毅然决然拒绝了刘邦的邀请,依然居住在商山之上。

刘邦晚年政治生活中,最令他头痛的非“夺储风波”莫属。在刘邦的支持下,戚夫人母子对太子之位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嫡长子刘盈性格既不像母亲吕后,也不像父亲刘邦。和刘邦的坚韧不拔以及刚强腹黑不一样,刘盈是一个性格懦弱、仁德宽厚之人。相比较而言,皇三子刘如意则比较像刘邦。刘如意年纪轻轻就表现得非常聪明。刘邦非常喜欢皇三子刘如意,经常表达对如意的喜爱之情。刘邦也经常把刘如意抱在身边,多次表达刘如意“类我”的观点。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也深得刘邦喜爱,刘邦由爱生意流露出更换太子的意思。戚夫人做为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然知道刘邦的心理,所以戚夫人挑起夺嫡之战。刘邦和戚夫人虽然有意扶刘如意上马,但是他们并不没有做好夺嫡的准备,也没有应对好失败带来的种种危害。

刘邦和戚夫人的意图已经像司马昭的心一样路人皆知。戚夫人已经触及到吕后的底线。面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咄咄逼人,吕后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逃避,只有亮剑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吕后知道自己能依靠是吕家的力量,功臣派的拥护,以及传统的礼法。吕后积极联合各位大臣,只要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求爷爷告奶奶,哪怕下跪都可以。

刘邦的废立大计,在朝堂之上提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文武大臣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不满的人是周昌与叔孙通。文武大臣相争不下的时候,周昌站了出来,勉强说了一句: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非常清楚这不是周昌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绝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他可以不顾及周昌的“期期”,他不可以不顾及朝臣的力量。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推迟废除太子的计划。 刘邦和朝臣辩论的时候,吕后一直躲在后堂偷听,吕后万分感激周昌在朝堂上的行为。吕后和太子遇到了周昌,马上给周昌下跪行礼,千言万语只化成一句: “微君,太子几废。”

后来刘邦再一次在朝堂之上提出更换太子,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愿望更强烈。大臣知道刘邦这一次是想动真格的,他们知道如果这一次自己不誓死力争,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力争的必要了。上一次刘邦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周昌结结巴巴来了一个期期不奉诏。这一次反对最激烈的是叔孙通。叔孙通先是用晋国的骊姬、奚齐的故事,胡亥和扶苏的故事,然后又准备以死相逼。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叔孙通这么有骨气。刘邦虽然表面答应不更立太子,心中依然想着更换太子。

吕后知道虽然有大臣们支持自己和刘盈,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被逼的没有办法,她想到了早已经赋闲在家的张良。吕后让兄弟吕泽“劫持”了谋圣张良,逼着张良给他出主意。张良本来不想掺合这件事。张良认为刘邦想换太子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根据自己喜爱换一个继承人,这件事可以征求大臣的意见也可以不征求大臣的意见。在这件事上很明显刘邦不需要任何人为他出谋划策。吕泽还是不依不挠地坚持要张良出主意。最后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和刘盈以极高的规格,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和极大的诚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史书没有记载吕后用什么方法打动商山四皓,我们只知道他们最终走出商山投到太子门下。

又一次宴会中,刘邦看到了四个白头发老头站在刘盈身边。刘邦一打听才知道这四个人是商山四皓,他非常吃惊。刘邦没有想到自己请不来的人,刘盈竟然能够请来。刘邦非常吃惊地说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这时候才意识到刘盈和吕后的手段,刘邦错误的以为刘盈羽翼已丰。刘邦指着这四个老头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刘邦从此以后彻底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既然这四位老头不是什么绝世奇人,为什么会打消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呢?

刘邦登基以后也曾经想请出商山四皓。但是商山四皓由于忌惮刘邦的“臭嘴”,始终没有给刘邦面子,他们四个死活不出来。刘邦请不出来的人,刘盈却请了出来。加上此前刘邦每次提出废立太子的时候都会受到朝臣们的一致反对。所以刘邦错误地以为刘盈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错误地以为自己动不了刘盈。其实刘盈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张良就是建议请来四个老头帮刘盈壮壮胆。

刘邦这个人虽然出生于草根,而且言行举止也不太符合礼教。但是刘邦却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坚持维护着,刘邦登基之后就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太子。刘邦还任用叔孙通负责制定相应的礼仪制度。刘邦也非常重视舆论的作用,他当年就依靠舆论的作用成功抹黑了项羽。刘邦此前的帝王无一例外的都是贵族,而刘邦却出身于草根。刘邦非常担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商山四皓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隐士。这几个隐士其实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的舆论导向。刘邦错误的以为社会上的舆论已经倒向刘盈,刘盈的社会影响力已经大到左右社会舆论。

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也并非全是商山四皓的功劳。功臣集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功臣集团强烈反对的话,刘盈可能根本撑不到请出商山四皓。耿直的周昌“期期不奉命”,不耿直的叔孙通以死相逼。刘邦看到了朝堂之上的力量已经拧成一股绳。如果刘邦强行废立太子的话,极有可能会造成朝臣分裂,造成了政局分裂。如果刘邦改立刘如意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大臣和新任太子的离心离德。大臣们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刘邦不得不掂量一下利弊关系。此时刘邦已经开始倾向于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商山四皓的出现更加直接促使刘邦放弃这种想法。

刘邦从一个小小亭长一跃成为皇帝,刘邦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觊觎他的江山。刘邦行事的核心宗旨是维护刘家江山。刘邦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一方面固然有喜爱的成分,但我觉得刘邦也有出于稳定江山社稷的考虑。在刘邦看来刘盈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君主,刘如意则是一个相对强势的君主。刘邦觉得刘如意能够保证汉家天下延续不断。但是朝臣们的反应和吕后的反击改变了刘邦的看法。刘邦一方面看到了朝臣的力量,另外一方面看出了吕后和刘盈的实力。刘邦推翻了之前对刘盈的看法,误以为刘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力量,认为刘盈和吕后足以保住自己的江山。刘邦同时认为刘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镇住吕后,也认为吕后能够辅佐刘盈保住江山。所以他才会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

我们阅读史料会发现刘邦性格中的摇摆性比较大。刘邦有时候做事雷厉风行,有时候却摇摆不定。当年刘邦想解决韩信的时候一直摇摆在杀与不杀之间。最后反倒是吕后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韩信,刘邦得到消息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刘邦有如此反应也说明他内心对于韩信的生死依然摇摆不定。刘邦想打击彭越,但是在彭越的生死之间也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在吕后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斩杀彭越。其实张良说的非常清楚,刘邦废立太子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结果刘邦就是举棋不定,一直没能废掉刘盈,夺储风波的后继影响还害死了戚夫人母子。后来吕后杀一个皇帝,立一个皇帝完全没有征询大臣的意见,大臣也只能默认。吕后对待皇帝说废就废、说杀就杀,刘邦想把两个儿子换换位置都做不到,这和刘邦的性格有脱不了的关系。

商山四皓出山是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刘邦出于维护大汉江山的考虑。刘邦没有考虑清楚就发起夺嫡斗争,最后惨淡收场,直接把戚夫人母子置于刀口之上。对于刘邦来说有些得不偿失,对于戚夫人来说输掉“战争”则要以命相赔。

孩子学诗词时,都遇到过什么问题

你好,很高兴回答此问题。
我把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大家分享,希望对孩子有用。
我家孩子现在8岁可以将论语全文背诵,在3岁左右,我说题目,他可以背诵一百首古诗左右。
在此其间遇到以下几个问题,怎么解决的?继续了解吧
1.在孩子2岁左右,开始识字。方法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如看见自己家的大门,就在上面写上大门二字,一边教孩子说话,一边教孩子识字。就这样孩子看见广告牌或车牌时,不自觉会自己读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我会随时提醒。就这样,过了3个月,孩子已不满足身边一些简单的字。借此机会和孩子在一起读古诗。
2.此时,亲子共读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了一块白板,从朗朗上口的比较简单的古诗开始。写在白板上,进行指读。并做好学习计划,刚开始2天一首。父母做好榜样,温柔的坚持,过半年至一年,孩子就可自主阅读儿童普通读物。
3.刚开始孩子读古诗,我个人认为理解不是最重要的。
只要把美好的诗词给到孩子,接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多解释。听的多了,读的多了,孩子自然会背诵。
4.在平时带孩子出去,如,有一次在绵山风景区,孩子看见小溪,出口说泉眼无声溪细流。此时,润物细无声的诗词学习,与分享显得,自然流露。
你家孩子有学习古诗词么,遇到过什么问题,欢迎交流。

视频加载中...


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是怎么被处死的他与皇太后之间有什么恩怨

1861年9月,刚刚就任顾命大臣之首的肃顺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北京政变(祺祥政变)胜利的一方是慈安、慈禧、恭亲王奕䜣等人。(肃顺画像)

咸丰皇帝的帝王之术。

咸丰皇帝即位之初就碰上了天平天国运动,弄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重用和自己争夺帝位的恭亲王奕䜣等人。

1855年,也即是咸丰五年,咸丰皇帝将恭亲王奕䜣闲置起来,让他远离政治中心,为何?此时咸丰帝一直没有子嗣诞生,如果让恭亲王奕䜣一直在政治的核心恐怕尾大不掉,一旦自己去世奕䜣就可能取而代之。

幸好,咸丰遇到了慈禧,这个女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宠爱慈禧的咸丰帝让她经常处理一些政务,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制衡外朝的官员,以及自己的那帮兄弟们对帝位的觊觎。

1861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咸丰帝逃跑到热河行宫避难,内外交困的咸丰帝处于病危状态。7月16日,咸丰皇帝任命了顾命八大臣,分别是: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同时立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这八个顾命大臣的称呼为“赞襄政务八大臣”,也就是辅佐载淳的主要是这八个人。

咸丰病重期间,恭亲王奕䜣来热河行宫觐见,咸丰帝果断的拒绝了召见,而且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也都搁置一边了,咸丰帝担心后宫干政!(参与辛酉政变的恭亲王和醇郡王照,其中醇郡王担任九门提督)

肃顺和慈禧等人的博弈。

顾明八大臣中以肃顺为代表,他严格遵照大清的祖制,不让后宫人员干。如此以来,后宫代表慈禧和外廷代表肃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双方展开了权力的博弈。

咸丰皇帝去世之时,将两枚皇帝的大印分别交付给慈安和慈禧,慈安掌握“御赏”,慈禧掌握“同道堂”,两个大印同时盖章才能有效,算是权力的制衡吧。

慈禧热衷于权力,不甘心居于后宫,咸丰帝刚刚去世,她就安排御史董元醇建议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辅政的八大臣对于“垂帘听政”这一建议直接拒绝,堵死了慈禧干预朝政的企图。为了干政这事,两宫太后和八大臣的协商会议上争夺的不可开交,肃顺在商议时性格大爆发,怼死了慈禧的提议,当时吓得同治皇帝尿了裤子,双方的矛盾激化了。

没能够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心中不满,随即展开了政变的行动。首先联系了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等人,让他们联系朝中反对肃顺等人的大臣,主要有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棋是两宫太后对权力的争夺,慈安和慈禧认为郑亲王端华兼任的职位太多,让他把步兵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这一职务让出来,让醇郡王奕譞担任。肃顺等人愚蠢就愚蠢在这里,居然将九门提督这一职务让给了醇郡王奕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这是顾命八大臣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付在对手手中,慈禧和慈安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首都的军队和防御。

慈禧和慈安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以同治皇帝年幼,不耐劳顿的缘故,不跟随咸丰皇帝的棺椁行动,自己紧急赶回了北京,并同等待在哪里的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慈禧比肃顺等人早到北京4天,足以联络好人员和部队,做好政变的准备了。

9月30日,等肃顺等人抬着咸丰皇帝的棺椁到达北京附近之时,就已经将他们的罪过定好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罪过全是他们的罪过。抓捕八大臣正是醇郡王奕譞调动的军队。

10月6日,肃顺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载垣、端华关押在宗人府,并诏令他们自尽,一场政变落下了大幕。

肃顺等人为什么这么多反对者?

肃顺是咸丰皇帝的一把利刃,为咸丰帝的执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肃顺主持掀起的戊午科场案是清朝三大科考弊案之一,其中一位考生的考卷中有错别字300多个,居然中了举人!主考官一品大员柏葰被处斩,惩处官员91人。

肃顺担任户部尚书时,全力惩处贪污腐败行为。由于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发行了很多钞票,很多官员上下其手贪污的不亦乐乎。肃顺从户部的账目入手,一查到底,共查出涉案的官员、商人几百人,查抄了满汉大臣和商家几十个,有利的压制了清朝的腐败。

肃顺在位时还重用了很多汉人,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让他们训练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很多汉人走上了权力的高位,这也触动了一批满族官员的利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人都得到肃顺的支持)

此外,肃顺在咸丰皇帝病危的时候也犯了大忌,顾命大臣的范围过于狭小,排挤了不少重要的朝臣,譬如,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也使得反对者迅速增加。

不知不觉中肃顺等人树立了众多的反对者,被慈禧太后利用了这一弱点,迅速组成了镇压的政治、军事集团。

肃顺死后也没有几个为他喊冤的,不过他是真正为了清朝的江山社稷考虑的人。

李世民为何对其大哥那么残忍,人已死还要砍其头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李世民确实心狠手辣,玄武门之变中,他不仅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还把李建成5个儿子、李元吉5个儿子都杀了,李元吉最小的儿子还在吃奶,也没放过。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一箭射死的,那么李世民到底有没有砍下他的脑袋呢?《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明确记载了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示众!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就在于保命!

玄武门之变爆发于武德九年,此时大唐早已天下一统,不再需要频繁用兵,所以李渊通过军事改革收了亲王的兵权,李世民、李元吉都没了兵权,只剩下各自王府的卫队。

但是长安城中除了李渊之外,还有一个人拥有一定数量的军权,他便是太子李建成。按照唐制,东宫有属于自己的卫队,而且李建成还招募了长安游侠组成长林卫,整个东宫卫队约3000余人,由冯立和薛万彻统领,相比之下李世民秦王府卫队300余人。因此如果在长安城内真刀真枪干起来,李世民不是李建成的对手。

既然明的不行,只能来阴的,这便是玄武门之变。史书都是记载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杀自己,被迫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至于历史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很惊险,当天凌晨,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等人以及秦王府卫队,一共70余人进入玄武门埋伏,按照律法凌晨玄武门不能打开,更不允许带领大批卫队进宫,但是玄武门守将常何早年跟随李世民打仗,早就成了李世民的心腹,自然大开方便之门。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受到李渊召见准备入宫,李渊为什么召见他们呢?原来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渊告密两者与后宫有染,李渊这才召二人入宫对质。

冯立、薛万彻率领东宫卫队、谢叔方率领齐王府卫队护送二人来到玄武门外,卫队在门外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带着贴身卫士进入玄武门。李世民突然全身甲胄出现,再看他背后的尉迟敬德等人,李建成自知不妙,调转马头便向外跑,李世民弯弓搭箭一箭将其射落马下,随后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杀。

在玄武门外的东宫和齐王府卫队,得知李建成、李元吉被杀,炸开了锅,在冯立等人的率领下进攻玄武门,誓要杀了李世民为太子和齐王报仇。玄武门守将之一敬君弘率领宿卫军抵御东宫卫队,敬君弘战死,此时张公谨凭借巨大的臂力关上了玄武门,守军依城坚守,东宫卫队无法攻入,李世民等人转危为安。

冯立、薛万彻等人见攻入玄武门无望,竟然打算攻向秦王府!秦王府里李世民的一家子只有几百人守卫,在数千东宫卫队的怒火下,必然荡然无存。这时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拿上城楼,向东宫卫队喊话,果然卫队看到两人头颅,军心涣散,迅速溃散,薛万彻等人只得带着数十骑逃离长安。

安全之后,李世民兵分两路,一路由尉迟敬德率领,入宫觐见李渊,向其通报玄武门事变,实质上就是逼宫,另一路则前往东宫和齐王府,抓捕其同党,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

典韦到底有何战绩凭什么被人吹的武力这么高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典韦,从普通士兵到一代名将,一位真正的军人,实力使然,无需吹捧。后人的溢美之词,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勇武过人,实力才是硬道理

(典韦 剧照)

典韦,三国名将,也是曹操的爱将。相貌魁伟,膂力过人,有志向,有气节,性情任侠。

有人这么总结三国的武将「一吕二赵三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也有人说「马战吕布,步战典韦」,倒也并非都是虚妄之词。

身体素质是武将实力的基础,典韦也不例外。当年典韦从军时,军中的牙门旗又大又长,没有人举得动,典韦单手举旗,惊煞众人。

典韦的常规武器是大戟和长刀,特别是他的一双大戟,重 80 斤。这在当时军中广为流传,并非小说家的演绎。

从这些事情我们不能看出,典韦的身体素质和气力,都非常人可比,底子非常扎实。有身体并非就是好将领,那他的作战能力又如何呢?

警卫队长和敢死队长

典韦并非将门之后,也非名门大族。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挣出来的。经历无数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得到曹操的赏识,拜为校尉,成为曹操的警卫队长。

典韦作为曹操的侍卫,带领几百人在曹操周围巡逻。典韦做事忠厚谨慎,白天经常左右护卫曹操,夜里也在曹操营帐边安歇,很少回到自己的营帐。

曹操的警卫队都是百里挑一的士兵,也经常作为敢死队使用。在濮阳之战中与吕布交锋,从日出到日落不分胜负。曹操招募陷阵之士,也就是敢死队,典韦应募而出,带领数 十人冲击敌阵。

典韦的敢死队每人都身穿两重铠甲,丢弃笨重的盾牌,每人都拿大戟长矛。典韦对士兵说「敌人到十步时叫我」,等敌人到了十步,他又说「到了五步再叫我」,士兵都十分惊慌,大呼「五步啦」。典韦转身手持小戟向敌人掷去,一戟一个,然后率众人直冲敌阵。最终双方各自收兵,典韦随曹军退走。

曹操惹祸,典韦血战救主

(曹操)

曹操南征张绣时,张绣投降。曹操十分高兴,摆设酒宴宴请张绣及其将士。典韦手持大斧侍立曹操身后,斧刃长尺余。曹操每当与众人敬酒时,典韦便抱斧而立,众人皆不敢仰视。

大家都知道曹操同志对美女是没有什么免疫力的。曹操看上了张绣貌美的婶婶,便据为己有。张绣引以为耻,便乘机造反。曹操不及防备,一战便败,好好的局面便被曹操给葬送了。

曹操军败退,曹操率亲骑从后门逃走。典韦率十余人死守前门,杀敌无数,身中数十创,至死不退。后随从伤亡殆尽,典韦也受伤太重,不幸阵亡。

曹氏父子的优待和赞扬

曹操狼狈撤出战场后,得知典韦阵亡,十分悲痛。便招募间谍将典韦的尸体运回,亲自哭灵,归葬故乡。后曹操每次经过典韦的故乡,都要亲自祭奠。

在与张绣这一战中,曹操除了损失大将典韦,还损失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明,可谓损失惨重,但曹操对典韦尤其悲痛。这一方面因为典韦的功绩和忠诚,另一方面也有宣传之意,将典韦的以身护主作为各将领的典范和楷模。

曹操感于典韦的功绩,将其子典满任命为郎中,引为近侍。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封典满为关内侯。

文死谏,武死战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传统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传统社会忠孝仁义思想所倡导的为臣之道。

典韦本身实力超群,勇武善战,而且最后以身殉国,舍死忘生。这是一位武将的杰出典范,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自然得到了古代士大夫的推崇和宣杨,和关羽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加上文学大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演绎,典韦的英雄是想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让典韦获得了上至君王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可。

井木犴,郝思文的绰号是什么意思

郝思文,是《水浒传》人物,是地雄星,梁山第四十一条好汉,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四名。江湖人称“井木犴”。

郝思文与大刀关胜为友,当初他母亲梦井木犴投胎,因而有孕,后生了他,因此,人们叫他井木犴,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与关胜一同在蒲东为官。

经宣赞的推荐,关胜获得领兵攻打梁山的机会,关胜趁机也推荐了好友郝思文,因此郝思文得以成为关胜的副将,跟随一同攻打梁山。攻打梁山时,被扈三娘活擒,与关胜一起投降梁山。

梁山受朝廷招安后,南征方腊时,郝思文在杭州一役中被活捉进城去,遭方天定凌迟处死,再枭首示众。

郝思文的绰号是“井木犴”,是什么意思呢?

犴:狴犴,是一种动物,它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又传说是龙九子之一,相貌威严。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郝思文的母亲梦井木犴投胎后生此人,且他果然精通武艺,的确有些神奇。从他绰号来推断,其应该是相貌威严。

为什么很多人把人死了叫“挂了”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

“挂了”一词,已成为当代人的常用口语,表示“死了”、“失败”、“没了”的意思。

若要找它的出处,结果会令你失望。

因为它可以追根溯源到粤语方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现象。但是任何一种说法都很单薄、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有些牵强附会。

例如有人说“挂了”源于粤语,随着粤语影视、歌曲文化而普及到内地。

粤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有很多独有或衍生的词汇,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

在粤语中,确实有个口语叫“挂咗”,就是“死了”、“完了”、“没了”的意思。“咗”是个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把“挂咗”用普通话表示,就是“挂了”。

但是如果认为这是“挂了”一词的独一来源,那就不对了。

因为粤语里还有个口语“我好挂住你”,意思是“我很想念你”。这里的“挂”字是“牵挂”、“挂记”的意思。

显然,“挂”字在粤语里并不仅仅是“死”、“没”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挂了”一词源于古代死刑。

例如古代有一种酷刑叫“枭首示众”,就是把人斩首之后悬挂起来示众。

但是,古代口语里并没有把“枭首示众”叫“挂了”。

还有人说,人去世后,照片相框会被亲人挂在墙上怀念。因而就把死了称为“挂了”。

然而,死者为尊,谁会把墙上的死者说成“挂了”?

所以,以上三种来源的说法都不合理。

那么,“挂了”一词怎么来的?

“挂”在汉语汉字的传统涵义里,有十多种意思,但是“挂了”一词是在当代才产生的。

只能说,这个词是众多社会文化积淀的背景下,通过现代网络流行的产物。

例如在网络游戏中,由于网络信号不稳定,或者自己技能不够而使得角色剧终,就出现了“挂线、掉线”的现象,即Game Over。那么就玩不下去了。

随之,“挂了”就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意思是象网络游戏“挂线、掉线”一样,遭遇了挫折、失败。

例如玩游戏输局、考试不及格、工作生活中遭遇失败等,都会用“挂了”一词,简洁、形象。

再如,网络游戏中有外挂、开挂的说法,是指利用电脑技术篡改游戏原本正常的设定和规则,从而大幅增强游戏角色的技能和超越常规的能力。

于是也就有了“开挂的人生”的说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