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玄武门之变_秦王_李渊_玄武门

本文目录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 玄武门之变
  • 如果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有机会成为皇帝吗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空手无权,为何李渊还是没有斗赢他
  • 玄武门之变详细过程
  • 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玄武门吗
  •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是在南京的玄武门吗
  • 秦琼参加玄武门之变了吗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 唐太宗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玄武门之变的善后,的确是鲜少有人提及的话题。我们通常对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和经过分析了解的更多,对李世民在这场血腥政变之后的善后问题的确关注不多。个人认为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几乎贯穿李世民帝王生涯的始终。

第一阶段:事发不久以控制局势为善后主要手段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唐朝京师长安皇宫北面玄武门伏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史称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部下尉迟恭等人击杀李元吉。事发当日,应该说李世民是冒险搏命一击,虽说事先也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考虑周全,因而李世民在成功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控制和稳定局势。

  • 唐高祖李渊:虽然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周密计划和部署,但是其中最无法确定的一环就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作为整个大唐帝国的最高领袖,他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的最终走向,李渊超然的法定地位也是这个事变善后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李渊愤怒的发动对李世民的攻击,或者拒绝配合李世民的善后工作,那么李世民就只剩下弑父自立或者幽禁李渊两条路可以选了,但是那样李世民将彻底失去道德上的支持,即使他拥有再大的军功都无法抵消这一政治污点。

  • 因此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完成击杀李建成、李元吉的目标后,马上安排尉迟恭率领军士直扑李渊所在的皇宫,史称当时李渊正在皇宫内划船,他看到全身甲胄的尉迟恭,惊慌的问道:“今天是谁在作乱,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尉迟恭当即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而且他俩已经被秦王李世民诛杀,而自己则是被李世民派来保护他的。这一段记载非常有意思,首先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保护实质上就是控制和监视,一是防止李渊暴起发难,二是防止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抢先控制李渊。但是为什么李世民派尉迟恭去干这个差事呢?其实这里有李世民深层次的考虑,除了尉迟恭的忠心和武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李渊不配合,那么最有可能出手弑君的就是尉迟恭。因为尉迟恭降唐之后,唐王朝内部并不信任他,特别是李世民与王世充等人作战时,因为有许多与尉迟恭这样投降过来的人纷纷再次叛逃,唐王朝曾经下令将这些降将进行囚禁,而尉迟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幸好李世民非常信任他,极力争取才将他释放出来。后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储君之位时,李建成等人因为拉拢尉迟恭不成,又在李渊那里诬陷尉迟恭,李渊再此将尉迟恭打入大牢,并且准备把他杀掉,又是李世民极力营救才被释放。因此尉迟恭对李渊可没有那么多的君臣之义,他效忠的只是李世民。在整个秦王集团里,如果说谁最有可能弑君,那么尉迟恭一定是首选。所以李世民把尉迟恭派去李渊那里,其实也是隐含了这一意思的,如果李渊不配合,他不得不弑父自立的话,那么他只能依靠尉迟恭来下手,而他本人则可以躲在后面收拾残局。

  • 东宫、齐王部属:虽然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及其部下击杀,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还有许多,他们当时也就在皇宫附近,得到政变的消息后,他们也被迅速的召集起来,开始向皇宫和秦王府进攻。而且当时的战况也非常激烈,在玄武门如果不是张公谨臂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皇宫之内到底会打成什么样子还真的很难预料,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久经战阵之人,这种需要硬实力的事情,他还是能够应付过来的,在秦王府士兵的拼死抵抗之下,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被拎出来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才失去战斗意志,至此李世民才算基本控制了玄武门之变后的长安局势。

  • 斩草除根:虽然事发当时李建成一方的冯立、薛万彻和谢叔方等人带领的部队已经溃散,但是李世民依然不放心,他决定彻底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势力的不安全隐患,因为害怕被人假借名义或者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作乱。李世民非常狠辣的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全部诛杀,同时还把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全部没入宫中,彻底拔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直系亲属的威胁。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坚决贯彻了自己稳控局势的计划,首先控制住最重要的李渊,使自己的父亲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切断他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势力之间的沟通可能,并且精心安排人选对父亲李渊进行控制和监视,而且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甚至做了迫不得已之下弑父自立的打算。幸好李渊站在唐王朝稳定的大局出发,选择了默认既成事实的态度。这不仅为唐王朝能够继续稳定下去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李世民后一步的善后提供了保障。

第二阶段:基本控制局面之后,以进一步巩固地位和消弭矛盾影响为主要善后手段

在基本控制长安的局势,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溃散且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诛杀殆尽之后。李世民开始着手巩固地位和消弭矛盾。

  • 玄武门之变中进行了反抗的东宫部属:在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626年7月3日),曾经带兵进行反抗的冯立和谢叔万就主动出来投降,李世民宽宥了他们。而另一个领兵的将领薛万彻则继续逃亡,李世民多次下令告知不予追究,于是薛万彻也出来投降。李世民不仅宽宥了他还称赞这三人为义士。其实李世民的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尽快消弭矛盾,巩固自己的地位。毕竟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出来和他争夺太子之位。

  • 三天之后,626年7月5日,唐高祖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把军国事务委托给李世民处理。

  • 五天后,7月10日,李世民开始封赏功臣,安抚自己内部势力。借由唐高祖李渊的名义,玄武门之变中有功的秦王府功臣开始大规模进入唐朝中央政府。

  • 此后,李世民开始招揽李建成等人的部属,尤其是李建成一系的文臣谋士和治国理政之才。这些人在政府内的影响力比冯立等武将更大,也更能收拢人心。李世民首先选择了魏征,在延揽了魏征的前提下,李世民进一步把李建成一系的重要人物王圭和韦挺召回京师并纳为己用。虽然这些人本身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打击下才被流放外地的。通过这些举措,李世民进一步瓦解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政治势力和影响力。

  • 8月3日到4日,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纷纷出任要职,将整个唐朝政府的要害部门和职位都控制在手中,完全掌握了唐朝政府军政大权。

  • 8月7日,在控制中枢权力之后,李世民在原李建成嫡系王圭的建议下,向全国发布命令,将玄武门之变前与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牵连的人全部赦免。开始在全国范围消弭矛盾影响,进一步拉拢人心和巩固地位。同时派遣李建成旧臣魏征安抚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许多是李建成最终彻底平定的,而且李建成当时在这些地区的怀柔政策为他赢得了很多支持者,可以说是当时太子李建成的重要支持来源。魏征的出马就是利用他是李建成旧臣的身份进一步瓦解和消弭这里隐藏的抵抗情绪。

  • 9月3日,唐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启了他的辉煌的帝王生涯。

这一阶段,李世民从逐步控制中枢权力入手,并且大力宽宥拉拢李建成等人的旧部,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逐步消弭对抗情绪和矛盾影响。这些手段有效的稳定了刚刚立国不久的唐王朝的统治,也进一步巩固了李世民本人的地位。

第三阶段:登基之后,以继续消除影响和洗刷历史污点为善后手段

这一阶段开始,李世民已经成功登上帝位,他继续消除政变产生的影响,并且开始着手洗刷历史污点。

  • 10月26日,李世民开始直面已经被杀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地位问题,毕竟作为李唐皇族的两位重要政治人物,李世民不可能完全抹杀他们的存在,必须为他们下一个结论。所以他还是追封了他的两位亲生兄弟。哥哥李建成被追封为息隐王,弟弟李元吉被追封为海陵剌王,但是显然这两人都被降了一个档次,本来的储君李建成被降成了亲王,而本来是亲王的李元吉被降成了郡王。而且谥号也都给的不高。但是李世民终究还是没有直接将他的兄弟们废为庶民,而且也允许如魏征和王圭等东宫旧臣一起去送葬。

  • 十三年后,李世民将庶出的皇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作为嗣子,以传承香火。

  • 十六年后,李世民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封号,也恢复了李元吉的亲王爵位。

这一阶段李世民已经逐步开创了“贞观之治”,在当时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已经被李世民基本消弭干净了,但是李世民始终担心后世对他夺位政变的评价,因此晚年的李世民开始渴望把对后世的影响也进一步消除,所以他开启了要求观看史官记载的先河。而且也很可能逼迫史官修改了史书的记载,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直言唐初的历史不可尽信,而且现在我们对唐初的历史也越来越多的提出了质疑。

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在即位以后,册封大儿子李建成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儿子李元吉为齐王。这三个人当中,由于李世民常年征战沙场辅佐父亲李渊功劳最大。在太原起兵,原来就是他的主意;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二儿子李世民不畏生死战功卓著。大儿子李建成的战功远不及二儿子李世民,仅仅是因为李建成是高祖李渊大儿子,按照历朝历代礼法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才取得的太子低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博学多才,而且门下也是聚拢了一批能人志士。在秦王府内,文武两方都是奇才汇聚。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当时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李建成自己知道常年下来自己威信不及弟弟李世民,心里也是忌妒至极,就连同三弟李元吉齐谋联合,一起排挤对抗李世民。于是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明里暗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按照当时手中握有的权利看,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的。唐高祖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的胡作非为。高祖下令召兄弟三人进宫盘问。李建成、李元吉进宫途中途径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随后,李渊昭告天下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皆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如果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有机会成为皇帝吗

不会

原因很简单,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要收拾的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玄武门之变也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储君之争,而是李唐平定天下以后,功臣集团和李渊坚守关中本位的利益之争。

看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李建成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李建成跟功臣集团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当皇帝?

这个功臣集团是无比强大的一个政治群体,李绩、李靖不是不帮李世民,而是当时不在长安,别听司马光瞎说,这俩货也是李世民的坚决支持者。李绩堪称李世民天策府的武将人事顾问,没少向李世民举荐人才,在洛阳大本营经营的张亮就是李绩推荐的;李靖在平定扬州以后,往洛阳送过军粮,而且很多。

功臣集团和李渊的矛盾有多大?看看李靖就知道了,武德朝李靖协助李孝恭平定南方半壁江山,结果就是一个县公,始终徘徊在权力核心之外。玄武门之变以后,李靖迅速被提拔到中央,进去权力核心,外出作战李世民还将玄甲军交给他指挥。

请问以上内容,李建成办得到吗?有才的人跟天才的差距,远比无才跟有才的人要大。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空手无权,为何李渊还是没有斗赢他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手握皇权,想收拾谁都是很容易的。关键他是父亲啊,他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因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在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次刺杀李世民失败后,李渊欲立李世民为太子,封李建成为蜀王打发到蜀中。并对李世民说,希望只要李建成不威胁李世民,就让李建成在蜀中安度一生。只不过李渊耳朵软,让后宫宠妃们一顿耳边风,就把这件事吹散了。加之李渊认为李建成是嫡长子且立太子久已,不忍更换。但李世民又功劳巨大,声望很高,名声在外。李渊一直都是摇摆不定。这为太子党和秦王府间的政治斗争进一步加深埋下伏笔。

这件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更是频频对李世民出手。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处境达到最为危险的境地。

那我们看看此时双方力量对比吧。李世民身边只剩下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高士廉等心腹(李建成为打击李世民,利用李渊把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和猛将一一调走),府中只有800家兵。而李建成府中有两千长林军和从幽州调来的三百突骑兵,加之齐王府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起因是突厥来犯,李建成促使李元吉领兵出战,借机要调用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彻底架空李世民。并利用出兵之际诱杀李世民,不想被李世民收买的人泄密给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纷纷苦劝李世民击杀李建成,夺取政权。李世民默许,连夜召回一众谋士、猛将(军队就不用想了,按唐制出兵必须由皇帝首肯)

然后李世民进宫告御状,陈述李建成、李元吉的阴谋,李渊震怒,下令调查。因为李世民从未对李建成动过手,这使李渊疏于防范。

李世民率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众人,秘密埋伏于玄武门。玄武门守将常和本是太子亲信,不料早被李世民收买,这又打太子一个措手不及,加之力量对比的优势,李建成、李元吉有些骄狅,而李世民一众就是背水一战。当李建成、李元吉入宫察觉不对,想要逃跑时,李世民果断射出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恭击杀李元吉。

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这一年是626年,李世民称帝,是为唐太宗,唐朝开始步入盛世。

玄武门之变详细过程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起因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

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玄武门吗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李渊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让李世民南征北讨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最终于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王世充,统一全国,功高震主后李渊自创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窦建德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渊的偏袒下,功臣集团无罪被贬,太白经天李渊的猜忌愈加严重,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中文名

时间

626年7月2日

地点

长安城

胜派人物

李世民、尉迟恭

纪录片兄弟共同打下天下后,为何反目成仇,迫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参见:晋阳起兵、唐朝统一战争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而《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温大雅奉李渊的敕令写的,成书于武德期间。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大唐创业起居注》首题乃云大雅奉敕撰” ,可见是李渊让温大雅著作的个人传记,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随着唐俭墓志的出土《大唐创业起居注》塑造的李渊雄才大略没有犹豫就拍板的形象同样不攻自破。霍邑一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征求李建成和李世民意见后直接决定的,功劳主要归入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也各有一份。而唐俭的墓志却表明了阻止霍邑退兵是他最先提议的,唐俭是李世民的部下,唐俭将计策告于李世民,也才有了李世民后来劝阻一事。而后世五代宋朝修订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的史官同样没有采纳这一观点。明人胡震亨怀疑,温大雅撰写《大唐创业起居注》时,李建成是太子,所以才加上了李建成的名字,还让他“压番”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退位给李世民的唐高祖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但也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而司马光有其政治立场受宋代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玄武门之变”有伤风化,因此也对李建成多有美化,在《资治通鉴》中多次引用中唐期小说《隋唐嘉话》记载李世民犹豫未决,询问李靖李世绩的意见,二人都推辞了。 《唐会要》记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把《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并赐皇太子及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写者亦听”。当时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官员都看到了这两本书,也可见其记载和事实出入不会偏差太大。后世明朝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也同样认为李世民是为了将玄武门之事告诉天下人。明太祖:“国史贵乎直笔,是非善恶皆当书之。昔唐太宗观史,虽失大体,然命直书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纪之事,是非善恶,汝等当明白直书,勿宜隐讳,使后世观之,不失其实也”。王夫之则认为如果李世民真的杀了自己的兄长应该和宋太宗一样隐晦这一段的记载,认为李世民要求直书其事在史书中写明亲手射死李建成一事是不知羞耻,也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对玄武门进行美化。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二子争储

参见:李世民、李建成

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很多,生了滕王李元婴等近二十位小皇子,他们的母亲争相交结各位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宠爱。也有人说他们与张婕妤、尹德妃私通乱伦,宫禁幽深神秘,此事无从证实。当时,太子东宫、各王公、妃主之家以及后宫妃嫔的亲属,在长安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而主管部门却不敢追究。世民住在承乾殿,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不再有所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和皇帝的诏敕并行,有关部门不知该听哪个的命令,只有按照收到的先后为准。李世民不去讨好诸位妃嫔,所以嫔妃们很生气,争相称赞李建成、李元吉而诋毁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以后,高祖让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贵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李世民回答道:“宝物都已经登记在册上报朝廷了,官位应当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没有答应她们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嫔们更加恨他。李世民因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拨给他几十顷田地。 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高祖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神通因为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让田。张婕妤向高祖告状道:“陛下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了李神通。”高祖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吗?”过了些天,高祖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经过他的门前,尹阿鼠的几名家僮把杜如晦拽下马,揍了他一顿并打断了他一根手指,说道:“你是什么人,胆敢过我的门前不下马!”尹阿鼠怕世民告诉皇帝,先让尹德妃对皇帝说:“秦王的亲信欺侮我家人。”高祖又生气地责备李世民说:“我的妃嫔家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小老百姓!”世民反复为自己辩解,但高祖始终不相信他。

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的唐太宗

李世民每次在宫中侍奉高祖宴饮,面对诸位妃嫔,想起母亲太穆皇后死得早,没能看到高祖拥有天下,有时不免叹气流泪。高祖看到后很不高兴。各位妃嫔趁机暗中一同诋毁李世民道:“天下幸好平安无事,陛下年寿已高,只适合娱乐娱乐,而秦王总是一个人流泪,这实际上是憎恨我们,陛下作古后,我们母子必定不为秦王所容,会被杀得一个不留!” 因此相互对着流泪,并且说:“皇太子仁爱孝顺,陛下将我们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高祖也为此很伤心。从此高祖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对世民逐渐疏远,而对李建成、李元吉却日益亲密了。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是在南京的玄武门吗

肯定不是啊,当时的首都在长安,政变肯定是长安啊。

玄武门的“玄武”,是方位名词,

玄武

白虎 青龙

朱雀

这几个词应该听过很多吧?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圣人南面听天下”,皇帝面朝南,所以也有“前朱雀后玄武”之说,也所以,《琅琊榜》里“江左盟”,明明在右边、东边,怎么是江左呢?也是同样的意思。

玄武,是个方位名词,意思是北朝的城门,玄武门也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从玄武门进入,就直接进了禁宫,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玄武门政变了,因为进了玄武门就可以控制皇宫,控制皇帝。

所以唐朝四次“玄武门之变”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南京的玄武门是满清灭亡后,民国时期改的名字,因为靠近玄武湖,才叫玄武门,以前叫丰润门,是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同年去世)修的,

秦琼参加玄武门之变了吗

秦琼当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证明,而且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消灭李建成的余党。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是秦王府的人!玄武门之变连长孙皇后都亲自出动的最关键一战,秦琼还想不参加?还说什么保持中立?不怕被李世民斩首祭旗啊?

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很荒唐的论调。从以下五方面可以驳斥:

一、史书的记载非常明确。

主要是《旧唐书•太宗本纪》和《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这里明确提到了秦叔宝,如果没有参加,为什么要写他的名字?有人举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写了另一班人的名字:“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就说秦琼没参与。其实大错特错。长孙无忌传中的这些人只是最早在玄武门埋伏的人而已,但是不代表这是全部参与政变的人,这点在第三点具体讲。

如果嫌这点不够,似乎没有说明他具体做了点什么。那就要看另一个人的传记《旧唐书•长孙顺德传》,长孙顺德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传记明确写了:“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这里就非常明确了,长孙顺德和秦琼都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负责清理李建成余党。能说他没参加吗没参加还要给他加戏?

二、秦琼的身份不容他不参加。

说秦琼不参与玄武门之变最荒唐的一点就是他们完全忽略了秦琼的身份。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王府的将领,李世民的自己人,说的直白点,李世民的家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与李建成、李元吉的东宫、齐王集团殊死一搏,你作为秦王府的将领,还想置身事外?那不叫置身事外,不叫中立,那叫吃里扒外!

玄武门之变,秦王府全员出动,还嫌人手不够。当时的秦王妃,后来的长孙皇后都亲自出面鼓舞士气。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更是以防万一准备释放囚徒补充兵力。这时候你秦琼想不参加?

再举个例子。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人去请已经被李建成、李元吉设计调离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前来密谋,房、杜二人试探李世民决心,表示不敢入秦王府。李世民怒而拔出佩刀,让尉迟恭提刀去请,不来就提头来。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连已经离开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都必须参加,秦琼还在秦王府呢,你就想不来?只有诸如李靖、李勣这样自己独立领军,不受李世民节制的人才有资格说什么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秦琼没资格!

三、玄武门之变不止一个战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全面的政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把李健成、李元吉杀了就算完了的。完整的政变必须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第二部分就是要在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清剿二人余党,第三部分就是控制宫中的李渊及亲信。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李世民顺利掌权。

第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尉迟恭、张公谨等人大放异彩,成功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并将东宫、齐王府的援军防住;秦琼就是在第二部分,清剿李建成余党;而第三部分,史书记载不可信,什么李渊带着宰相们在湖心泛舟,等到尉迟恭一身是血过来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实,李渊不可能这么后知后觉,李世民一定也派人进宫对付李渊的禁军,但是由于是对抗君父所以史书有所隐晦。而被定为玄武门五大首功的侯君集,在史书中也没有关于他究竟在玄武门之变做了什么的任何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去控制李渊去了。所以,就算史书记载不多也是正常的。

四、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得升官。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个个高升,秦琼也不例外。玄武门之变前,他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正四品上;玄武门之变后,他升任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不要小看正三品,唐朝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玄武门之变后,连五大首功之一的尉迟恭也仅仅获封右武候大将军,也是正三品,与秦琼平级。所以,怎么就能说秦琼没参与呢?

五、凌烟阁排名最末另有原因。

很多人说秦琼没参与政变,理由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排名最末。这是毫无逻辑的。首先,凌烟阁排名与玄武门的功劳没有必然联系,在政变中保持中立的李靖、李勣,在跟李渊一起“湖心泛舟”的萧瑀,甚至李建成阵营的魏徵等等都在二十四功臣名单中。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按照设立凌烟阁功臣时(贞观二十四年)各功臣的官职品级高低决定的。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正一品三公中排名第二的司徒;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空,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已死,所以排名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又以李孝恭为宗亲,所以排最前。第七位高士廉、第八位尉迟恭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九位的李靖、第十位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秦琼已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最高官职是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追赠正三品徐州都督。所以是三品官,而其他人至少是二品(就算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是从二品光禄大夫兼正三品兵部尚书,是二品官)。当然,这些官员在玄武门之变后并没有马上获得一二品高官,有的当时还没有秦琼高,只有四品。但是后来升官比秦琼高。

为什么秦琼一直没有升高官?三点原因,一是开国战争中虽然履历战功,但只是将才而非帅才,无独自领兵经验。所以在最初阶段没有获得高官,不像屈突通、殷开山等;二是并非治国文臣,没能像魏徵、虞世南等文臣一样入相有所作为;三来,长期受伤病困扰,不能进一步建功立业,他常对人说自己经历数十场大战,怎么能不一身是病。贞观十二年秦琼去世,自然也没办法进一步加封。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父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进入关中。唐建国后,封秦王,任尚书令。后統兵消灭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武德九年(627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传让皇位。

一、居功至伟、权势熏天

(1)居功至伟

秦王李世民在唐取代隋,成就千秋霸业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功勋卓著无人能及。

晋阳起兵是李唐王朝的开端,李世民在这场兵变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晋阳起兵主要是世民之谋”,(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

起兵后李世民率先占领了西河地区,为李氏政权发展打开了局面。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消灭各地的割据力量,先后进行了六次重大战役,而李世民就指挥了其中四次,对于唐朝最终一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唐天下可以说是秦王及他的那些披肝沥胆的众英雄一手打下来的,其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

•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历史上著名的“柏壁之战”,李世民率军歼灭了宋金刚部,并将刘武周所占领的失地全部收回,肃清了关内其他的残余势力,解除了李唐政权在西北部所受到的威胁。年仅二十四岁的李世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一时间“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在唐军紧逼之下,洛阳几乎成为一座孤城。王世充无奈,只得向窦建德求援。这场战争前后历时近十个月,收伏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对李唐政权造成极大威胁的割据势力,尽取山东之地。

•武德五年(622年)二月,历史上著名的“洛水之战”打响了。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闼叛乱,一出马便收取了相州等地,与刘黑闼对峙,互有胜败。李世民巧妙在洺水上游修筑堤坝,乘敌军渡水之机决堤,河水突然暴涨,刘黑闼军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刘黑闼率残兵败将逃往突厥。河北叛乱终于被平定。

•李世民又引兵攻打徐元朗,夺回了十余个城池。

(2)、权势熏天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功名日盛,已经到了权势熏天的地步。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便因赫赫战功“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旧唐书•太宗本纪》以下简称《太宗本纪》)

武德元年七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帅西征。最终平定了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凯旋回到长安后,“官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坐镇长春宫、关东兵马并受节度。寻加接着加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太宗本纪》

武德三年二月,秦王平定刘武周之乱,悉复旧地。“诏就军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太宗本纪》

武德四年,洛阳之战后,秦王因战功赫赫,导致李渊封无可封,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其官职之大,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凌驾于百官之上。

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重要的是,“天策上将”可以开“天策府”,自置官署,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这原本是东宫太子才能享有的权力。

在击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之后,李世民率大军返回长安。凯旋之军声势浩大,身穿金甲的李世民率领一万铁骑和三万武士浩浩荡荡的回到长安,一时间,秦王李世民的威名遍传天下,世人只知有秦王而不知皇上、太子。

不仅如此,秦王后来又拥有了一个连东宫都没有的权力,那就是发行货币。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因为秦王功勋盖世,所以李渊赏赐秦王三个“铸钱炉”,这意味着其拥有在全国发行货币的权力,而东宫却只能靠政府拨款来运作。

武德“八年,加(秦王)中书令。”《太宗本纪》

李世民南征北战,他每攻占一个地方,最为关心的不是争夺金银财宝,而是遍访能人志士,收为己有。

天下既定,李世民深知自己武功已经登峰造极,于是便将发展势力的重心由武转文。为招揽文人儒士,开设文学馆,号称“秦王府十八学士”的杜如晦、房玄龄等。暗中将大量人才收为己用。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李世民终于培养出了自己的强大的势力集团。以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为核心,包括于志宁、孔颖达等文臣以及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等武将在内的大批人才。与此同时,李世民在长安暗中培养了一支由八百个武艺高强的将士组成的精锐部队,不仅保护着秦王府的安全,还在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玄武门之变前的秦王,虽不是太子,却堪比太子,其在朝廷中的威望,比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论在军中势力和威望,恐怕连皇帝李渊都望尘莫及。

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唐高祖李渊与正妻窦氏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玄霸少年时去世。所以真正陪伴在李渊身边帮他打下大唐江山的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儿子。

在晋阳起兵和李唐王朝初建之时,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实力相当,分别统领着左右三军。二者都是建功无数,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所谓“上阵父子兵”,李家父子能够同心同德,但是当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却因为权力分配不均,父子兄弟产生了矛盾和裂痕。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其功勋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自知智勇及战功、威望皆不逮秦王,心怀忌惮。“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胁,遂与四弟齐王李元吉密谋倾覆李世民”《中国通史》

于是李建成连手四弟李元吉,明枪暗箭,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击陷害秦王;同时李世民集团亦针锋相对,毫不相让,双方骨肉成仇,互不相容,视同水火,持续明争暗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扪心自问,秦王功勋卓著,才华横溢,已经引人注目,让人心生妒忌。既然已经站得这么高了,他会轻易放弃触手可及的君临天下之位吗?再加上高祖本来就在他和李建成兄弟之间摇摆不定,集团内部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荣华富贵亦不遗余力地怂恿他努力去夺取皇位。

反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东宫太子一伙抛入万丈深渊。

这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最终使得李世民走上了这条充满血腥的夺位之路。

然而在李渊的偏袒下,太子集团逐步占了上风。在数度暗算失败后,李建成、李元吉分散秦王的属下,削夺他的兵权,准备寻机除掉秦王。

为了挽回局势,最终秦王搏命一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秦王先发制人,率尉迟恭等伏兵玄武门,发动政变,李世民射杀了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各五子,卒至手刃同气、骨肉相残、喋血宫门;而后逼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继承了皇位。

结束语: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乃千古一帝,其才华盖世,开启了贞观之治,让大唐走向盛世,四海宾服。“他的作为奠定了新的统一王朝强大昌盛的基础。”《中国通史》其在历史上是一伟大君王,但亦有难以抹去的污点——“玄武门之变”,因而背上了杀兄屠弟逼父的恶名!

唐太宗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

我们先来看看正史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

《旧唐书·太宗本纪》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旧唐书》中这两段短短的话,是“玄武门之变”的官方历史定论。无论政变后面的历史真相如何,但政变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过程是没有歧义的,最后的结果也成了改变不了的事实——李世民赢了,做了大唐帝国的第二任最高统治者。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首先,“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有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李渊起事后,没有能力马上称帝,而是先自封为大将军,建成和世民分列左右。而后立傀儡代王杨侑为天子,自己则为大丞相,进封唐王,以陇西公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改封秦公。就是说太子建成的继承人地位一是来自其嫡长子的出身,二是有加盖前朝皇帝公章的命令确定的唐王继承人。李世民功劳再大,始终居其右,这是礼教和法统决定的。在建成没有大错之前,无法也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改易他的第一继承人地位,于礼不合、师出无名。

但是李世民不是池中物。他在大唐建国和扫平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丰功伟绩。李世民的功绩这里不赘述,大抵李建成也不会差太远,但历史只让我们记住了李世民。到李渊受禅后,三个宰相,李世民是大宰相,裴寂、刘文静分居左右,立建成为太子。从这时候开始,建成就等着继位,李世民则总揽朝政和军事。到武德四年甚至为世民专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作为人臣已无以复加。

总体来说,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历史背景就是:李建成作为太子,法定继承人,不但没有大错,而且也颇有功绩。但他忌惮李世民,在他而言,李世民已经坐大,成了尾大不掉的觊觎者。李世民作为立国的首功之臣,作为人臣的地位已经无以复加且已经威胁到李建成的继承权。李渊则在和稀泥,他是肯定不愿意为了其中一个儿子去杀死另一个儿子,除非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他在静静地等待一个他无法预知的结果。

然后,一些导火索在武德九年被点着,直接导致政变发生。

直接的导火索是武德九年,突厥犯边,李渊诏元吉率师拒之。这时候开始倚重李元吉,但李元吉和李建成来了个釜底抽薪,向李渊申请了李世民麾下的一些骨干将领。这直接导致李世民感受到危机,同时也让李世民集团人人自危,一场流血斗争一触即发。

这时候的李世民是否有犹豫和迟疑?我认为有,一方面没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就是如果成功,李渊的态度会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也许他也不想落到弑君弑父的地步吧。还有一个就是还需要理由,尽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这涉及善后和成功之后的人心向背。

这个时候一股力量起了关键作用,那就是依附于李世民的秦王集团。这些人是与李世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不动手,只会任人宰割,动手还有胜的可能,一旦成功,将是加官进爵。所以,一如后来赵大的黄袍加身,既有自己的蠢蠢欲动,也有手下人为求自保的裹胁吧。

结语:“玄武门之变”是迟早要发生的。当皇位法定继承人实力不如继承权觊觎者时,作为继承人会想尽办法消除隐患,觊觎者则会以实力争夺,流血就不可避免了。此时发生,只是宫门喋血,如果要迟一些,建成先动手,我想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估计带兵造反,生灵涂炭都有可能。

图网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