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 美国会坐视美元被欧元或其它货币取而代之吗你怎么看
- 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能活得更久吗
- 果真迎回徽钦二帝,就可以把赵构取而代之吗
-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言,当阿斗扶不起来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会吗
- 刘备托孤为何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 诸葛亮心里有没有想过灭了刘禅后自己取而代之
- 刘禅是个傻瓜,诸葛亮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 刘备托孤时所说的“君可自取”,其深层含义是什么真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吗
-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豹眼一直在说,历史故事要品,只有品才有味道。
但不可品的过度,否则,也是无趣,就以这个问题说一说吧。
诸葛亮被称作一代贤相、万世楷模,这是后世的事,但在当时却非如此。
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相反,在蜀汉政权中,像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于诸葛亮专权揽政,颇有微词。
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有此看法的人敢怒不敢言,都不敢直言指斥。
据《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广汉士女》记载,诸葛亮一死,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后主刘禅,说: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其意是说,吕禄、霍禹未必就有反叛之心。但是帝王担心重臣权力太大,大臣也害怕帝王猜忌,由此相互提防,就会出现乱政。诸葛亮掌握重兵,屡屡在外,令人担忧。现在好了,诸葛亮已死,皇族社稷就可以保全,边疆战事就可以停止,全国上下都在欢庆。
刘禅看了李邈的奏折大怒,下令把李邈下狱处死。
这事看上去是李邈在诬陷诸葛丞相,刘禅把他处死理所当然,但政治这事远没有这么简单。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成王这小孩贪玩,一天到晚只知道调皮捣蛋,不学习政事。周公一怒之下,就把成王给流放了。国人震惊,都以为周公要篡位。
周成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三年后,周公就把他迎接回来,把朝政交还给他。
如果周成王破罐子破摔,周公彻底绝望,不说自立,即便是废旧立新,也会遭受诟病。幸运的是,小成王变好了,周公也就留下千古美名。
诸葛亮在世时,大权独揽,后主刘禅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不是一个傀儡,又是个啥呢?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转引《魏略》记载,刘禅说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之语。就是说“除了给刘备上坟是刘禅自己亲自办理之外,所有的政事都是诸葛氏说了算。”
作为帝王,混到这个地步,还有啥乐趣可言?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徙到了洛阳,司马昭问他感觉如何,他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也不完全是装疯卖傻,或许真比在蜀汉做皇帝更舒心一些。
诸葛亮在世时,没有篡位取而代之,这是不可更改的史实。但究竟咋想的,无人清楚。豹眼也不去胡乱猜测,那毫无趣味。
但有几点提出来,以供友友们自己判定:
第一,不去考虑曹丕接受禅让的话,诸葛亮与曹操相比会如何呢?
第二,李邈说诸葛亮狼顾虎视,不考虑司马氏篡权的话,与司马懿相比又如何?
第三,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夷灭曹爽三族,诸葛亮也把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除掉了。
第四,诸葛亮篡位后能不能灭掉魏吴,一统天下?
第五,诸葛亮篡位,其死后把帝位传给诸葛瞻,能不能比刘禅存在的时间更久一些?
第六,蜀汉的运数一定,还有必要去做这个皇帝吗?徒留骂名。
其实,历史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诸葛亮已经死了,威胁不到刘禅的皇位,为何要去难为他呢?这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但他也顶不住压力,还是去把诸葛亮的家给抄了。这不是刘禅想要怎样,起码说明有很大的势力对于诸葛亮在世时的执政不满。
历史都是后人记述的,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不要用普通人的情感,去看待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否则,不仅看不懂,也相当无趣。
历史的真相都无人知晓,何况是那些历史人物在想啥,就更无从知晓啦。
美国会坐视美元被欧元或其它货币取而代之吗你怎么看
美国肯定是要极力的维护它的美元霸主地位的。目前来说也没有哪种货币能有效的挑战美元,几种货币加起来份额也很小。如果人民币,欧元,或其它货币加起来份额,超过美元或取代美元,那将是美走向衰败分裂的开始,想干预也是无能为力,作最后垂死挣扎而不惜一战,必将导致美国快点完断。
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能活得更久吗
刘备死后,诸葛亮取而代之刘禅,蜀汉会活的长久吗?
我的回答,不会活的长久,蜀汉存活的时间会比刘禅存活的时间要短得多。有很多人会对我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因为,诸葛亮谋略过人,又善排兵布阵,会指挥打仗,也打不少漂亮仗。初出茅庐,活烧博望坡和新野,随后又出计得荆州,得益州,赤壁之战,在周瑜庞统通力合作下,诸葛亮借了偏光,虽放走曹操也光鲜一把。……一直六出岐山一生东打西杀,如果这样的人坐天下,怎么也比刘禅的蜀汉存活时间要长很多,说不定会一统天下呢!
我说诸葛亮做天下,存活时间不能多长,因为根据诸葛亮治国安民之路,就是靠对外作战打拼来求生存,本身就存在思想上偏激,就对六出岐山伐魏就可以看出,打仗的目的是什么,是恢复中原,灭曹魏吗?不是,诸葛亮不糊涂,就凭他当时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情况,那一点都不能与强大的曹魏相抗衡,什么都没有,只是调解当时的政治矛盾,川地的少数民族矛盾。再一个,他做蜀汉王,就会更独断专行,当地少数民族不会拥护他的,就他无情烧藤甲兵一事,得不到支持的。派系也会反对他,杀李严,益州势力也对他有看法。对反战派也会流血的,魏延虽为主战派,但找个借口也会除掉的。如这样子,没有了大家的支持和拥护,只是高压,不会存活多久的,比刘禅的蜀汉存活时间要提前20左右年的。
历史只有不断前进的车轮,没有如果。对如果的历史只是猜测,好的还是坏的谁也说不明白。这只是我的胡说一通罢了,并不代表任何人。
果真迎回徽钦二帝,就可以把赵构取而代之吗
接回徽钦二帝?岳飞北伐之前,宋徽宗早就在1135年死了,岳飞北伐时只有宋钦宗还在世,哪来的“二帝”可接?把宋徽宗的鬼魂接回来,死人就能威胁活人让出皇位?这不笑话嘛!所以说,既使岳飞北伐成功灭了金国,他最多只能接回一个。接回来之后呢?宋钦宗自己弄丢了江山,南宋是赵构守来的,他就甘心让位于哥哥?退一万步讲,满朝文武和军队都听命于赵构,谁愿意接受宋钦宗这个终生窝囊的废物?
关于接回徽钦二帝威胁赵构皇位的说法,始于明代大才子、书画家文征明。文征明填了一首《满江红》词,词云: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文征明无视岳飞北伐时徽宗已死的历史事实,标新立异提出了“接回徽钦二帝威胁赵构皇位、所以赵构必杀岳飞”的另类说法。
文征明用他的如椽巨笔,和世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后世都把他的诗词当玩笑看。谁料想到了500年以后的当代,网络上居然有很多人赞同他的看法,这恐怕让文老爷子始料未及:他这首词当时未火,没想到500多年后居然成了网红!
言归正传。如果宋高宗支持岳飞北伐且岳飞成功灭了金国,此时宋徽宗早已尸骨无存归于黄土,宋钦宗也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这时的金国有三个选择:一是彻底投降,乖乖交出宋徽宗尸骨,放回宋钦宗和赵构生母韦太后;二是以宋钦宗、韦太后为人质,要挟岳飞退兵;三是上演最后的疯狂,凡正已经亡国了,干脆杀掉钦宗、韦太后,让南宋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金国选择第一号方案,乖乖投降,放归宋钦宗,依照古代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家规,似乎宋钦宗就复位了。其实不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虽是常规做法,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中国古代430多位皇帝,嫡长子继位的占多一半,少一半则是庶少子继位,典型例子即李世民、李隆基,满清入关后12帝,只有道光是嫡长子继位,另外11帝都是少子。因此宋钦宗回来必然取代高宗皇位的说法是错误的,缺少法理依据。
同时,南宋文臣武将都是宋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军队也是打着高宗旗号拉起来的,这些人跟着高宗出生入死,无非就是搏个高官厚禄、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让他们去跟一个无兵无权的光杆司令宋钦宗,能得到什么好处?有人拿明英宗复辟说事,却不知道英宗复辟是因为内宫外朝还有很多旧臣可以用,宋钦宗旧臣李纲、宗泽、李邦彦、张邦昌等,死得死、杀得杀,整个南宋上上下下就没有他的人,他依靠谁复辟?谁会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跟着他干?
假如金国选择第二号方案,以宋钦宗、韦太后为人质,要挟岳飞退兵。岳飞志在北伐灭金洗刷“靖康之耻”,面临近在眼前的巨大成功,岳飞会听金国的话退兵吗?退一万步讲,既便岳飞想退兵,宋高宗赵构能放过这个中兴大宋、比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绝佳机会吗?至于第三号方案,才是最有可能的,历朝历代只要有敌方俘虏在自己手上,亡国时统统杀掉。最近的一次就是蒋介石败逃台湾时,把关押在监狱里的共产党人全部杀死,江竹筠(江姐)等70多名革命烈士就是这样被杀害的。
综上所述,如果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飞,北伐成功灭了金国,无论金国做出哪种选择,宋钦宗都不可能取代宋高宗的皇位。文征明闹出大笑话,没人骂他弱智不懂历史,因为他是名人、大家;现代人如果跟着文征明人云亦云,不被骂弱智不懂历史才怪!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言,当阿斗扶不起来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会吗
诸葛亮一生谨言慎行,肯定不会做出背叛蜀汉的行为;刘备这样讲也不是试探诸葛亮,狡猾的刘备在下套——把诸葛亮套牢,让他至死都效忠蜀汉朝廷。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夷陵之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逃回白帝城,传旨在白帝城驻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由于自己没有听从诸葛亮等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劝谏,倒致兵败,刘备是暂时没有脸面回成都见群臣了。
刘备住在永安宫里,由于兵败的打击是郁郁寡欢,渐渐地消沉——最后染病卧床不起,后来是神志不清,大明天的一会看见关羽出现,一会又看到张飞来到床边;夜里更是恶梦频现,总是梦见张飞、关羽出现在眼前。等明白的时候,刘备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了,马上命人到成都,请丞相诸葛亮等几个重要的大臣来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二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是昼夜奔向白帝城,留下太子刘禅镇守成都。到了白帝城后,诸葛亮等人马上就到永安宫跪见先主刘备。刘备见到诸葛亮是放声痛哭,诸葛亮等人也都纷纷落泪。君臣等人哭了一阵,刘备让诸葛亮坐于龙床旁,抚摸着诸葛亮的后背,说:“朕自从得到丞相的辅佐,才成就今天的大业,此次讨伐东吴,没有听从丞相的良言,才有今天的兵败”说着,是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着说:“希望陛下善保龙体,早日康复!”……刘备泣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汗流满身,手足失措,哭着说:“臣一定会呕心沥血,尽心尽力辅佐太子的……”说完,把头都磕出了血。……
以前,很多人都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刘备和诸葛亮都互相了解!诸葛亮的智商怎么能试探出破绽呢?刘备的肺腑之言,无非是让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蜀汉朝廷——刘家的天下。
刘备托孤为何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托孤是三国中一段充分体现君臣情深义重的的传奇佳话,其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点睛之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理解为:如果这货没有成为君王的能力,昏晕无道,你可以取而代之,管理国家。
以此观之,的确挺感人,刘备托孤也体现出了上古先贤的良好品质。以国家为重,不以单纯狭隘的家天下而倡导众生的公天下,伟大之至。然而,这里面却也体现着刘备敢堵必赢的智慧。刘备为何敢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原因有三点,正是这三点原因,刘皇叔才有恃无恐地玩了一次大撒把,才看似大义凛然地在临终前演了一回上古先贤。
原因一•刘备自己的集团势力保证:刘备托孤时,蜀国的文臣武将依旧是刘备当年一手提拔起来的老班底,虽然在后期又有新人加入,但这些新人所任职部门都非要害部门加上在蜀国政坛资历尚浅,所以他们不足以左右蜀国朝政。
就算刘禅无才,孔明有心自取,势必会遭到刘氏当权集团的反对,五虎上将尚存其四,定不容孔明所为,所以不惧怕其自取!
原因二•蜀国所处的政治环境:蜀汉政权建于巴蜀之地,民族复杂,信仰各异,国家版图组成更是多种多样,其核心凝聚力就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
如若刘禅不才,孔明取而代之的话,势必违背当初的政治誓言,土崩瓦解只是时间问题。只有刘备一脉做主蜀汉才能名正言顺,这一点孔明了然,刘备更是一清二楚。
原因三•看透孔明的为人和处世价值观:孔明蛰居山野,隐逸田间数载,多少名誉利益,高官厚禄都不为所动,一直秉持一颗坚守道义、匡扶正统、济世救民之心。
直至刘皇叔携二弟三顾于茅庐,才感动其心,决定出世辅国,助刘皇叔匡扶汉室,平复战乱,还乱世宁静。由此可见,孔明是一个传统的卫道士,能守得住自己的心。在传统正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既然能守得住清贫、难得住寂寞,孔明就不可能为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东西去以身试法,博取千古骂名。就这点刘备看得清、认得准、有信心,所以刘备没有了顾虑,反倒这么一说更让孔明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诸葛亮心里有没有想过灭了刘禅后自己取而代之
第一、首先肯定在历史的事实面前,诸葛亮并没有灭了刘禅而取而代之。
第二、诸葛亮何许人也,他足智多谋他就是想灭了刘禅你世人又会得知?历史证明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结果。所以不敢妄想猜测,必竟他是贤良忠诚。
第三、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般的保住蜀汉。至于孔明取代刘禅,当时局势不具备,条件不成熟,况显违反规律在历史上都得不到好的结局!孔明是何许人也,诸葛亮在用兵,治民,行政等做得无微不至,事事谨慎所以诸葛亮有谨慎的一面。
第四、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广交清流人土,了解时势变化,以管仲乐毅为榜样,成就理想远大抱负心怀。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神机妙算之人如果真想取而代之,毋庸置疑历史早已改写!
刘禅是个傻瓜,诸葛亮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首先;刘备的儿子“刘禅”不是傻子,他是大智若愚。诸葛亮在蜀国根基不牢,属于中途空降,在刘备死后初期阶段,军权一直在李严手里。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取“刘禅”而代之?我们接着往下看!
世人皆知的是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说,还屡屡克妻。先后有两位老婆因他而死,以至于刘备立足于沛县事业有成时,又迎娶了第三任老婆糜夫人。但不知是患有不孕不育之症,还是什么原因,一直都未曾生有一儿半女,所以在荆州时刘备过继“刘封”为养子。
后来,刘备在联合孙吴“火烧赤壁”的那一年,即将步入五旬的刘备老来得子,这个孩子就是刘禅。但刘禅的童年时期简直就是经历了一场场噩梦。当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禅,遭遇曹操帐下曹纯率领的虎豹骑在长坂坡追击刘备。此时的刘备就如当年的汉王刘邦一般,丢下妻儿不顾后独自而逃。所幸;刘禅得于赵子龙的护卫,才能够幸存下来。
因此;刘备老年得子,对刘禅倍加疼爱。在古代来说,刘备的年龄可以做刘禅的爷爷也绰绰有余,父子之间年龄相差四十有余。因而,刘备除了能在闲暇之余能给予刘禅的仅仅是父亲的宠爱。
公元219年,刘备立足于成都,自立汉中王时,将独子“刘禅”立为太子。在刘禅十七岁时,奋斗了一生的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承袭父业为蜀汉君王。将内忧外患又战火不断的江山托付给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手上,不要说刘备,就是换成当下的人们,心里也未必踏实。
所以,刘备在临死之前甚是纠结这个问题。刘备弥留之际和诸葛亮有了一番千古对话。刘备言:先生的才智谋略远远胜过曹丕百倍,定能兴邦安国、谋图大业。若是小儿“刘禅”具备帝王潜质,先生可辅政于他;若他不具备君王的能力,先生大可改朝换代。诸葛亮泪流满面言道:臣必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死相报!
刘备同时又“申饬”刘禅:“儿应礼敬诸葛丞相,务必事之如父。”后世对这件事可以说是有着众多版本的解读。站在刘备一方的人,说刘备为人做事坦坦荡荡,从始至终都相信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以死相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此举显示出刘备、诸葛亮两人的臣子关系和高尚的风格。但站在诸葛亮一方的人则认为刘备为人是发短心长,他顾虑诸葛亮可能会取而代之,因此死之前用此言暗意诸葛亮。
刘备在托孤于诸葛亮的同时,又任命“李严”全面接管蜀汉的军事大权,对诸葛亮加以牵制。“李严”是蜀汉的元老派和半路空降的诸葛亮在诸多政务上意见不统一,二人是明也不和、暗也不和。甚至还有观点说,刘备其实没有那么刁猾,因为作为父亲的刘备担心儿子“刘禅”难以驾驭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之所以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不单单是口头上的遗嘱,而是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字,以诏谕的方式留档备案,刘备此举或许是为了让诸葛亮安心,没有顾虑、莫得后顾之忧。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将原本单纯的事情看得过于复杂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或许就是出自于刘备真心话呢?想当年陶谦贤让徐州给刘备时的态度或许就能够说明一切。刘备在弥留之际与诸葛亮的肺腑之言也许是真挚朴拙的呢?
毕竟刘备一生流离转徙、识人无数。老来得子的刘备自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把国步艰难、内外交困的蜀汉基业交给一个未经历风雨的幼子手中,确实是顾虑重重。反过来说,让他将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政权禅让给诸葛亮。
这种风格,纵观古往今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会甘心。因此刘备临终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倘若“刘禅”真的不是这块料,刘备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改朝换代,取刘禅而代之。
刘禅登基称帝后,将蜀汉的大小政权都让丞相诸葛亮打理,历史上数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诸葛亮的主政下执行的。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吸取了街亭之败教训之后,屡屡发动的北伐战争都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事无巨细的鞠躬尽瘁。但是,往往现实却是很残酷的。长时间的征战生活,让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汉统一的大业也就此破灭。
纵观历史上擅长装作的王者远不止他父子二人。比如:处之泰然的李世民就擅长伪装,通过装傻而屡屡骗过了他的父亲李渊和太子李建成,让他们难以发觉其谋权篡位的野心,待瓜熟蒂落之时,平地一声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鸣惊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还有清代的王文韶装聋也装的无人能及。王文韶在朝为官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先后任巡抚、总督,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以说是达官显贵,名噪一时。
所以说,刘禅的明哲保身之举既不昏庸也不愚蠢,他是凭借其奥斯卡级别的演技蒙蔽了司马昭,通过大智若愚的装傻和恰到好处的伪装术让司马昭对他放松了戒备,避开了灭门之灾。毕竟刘禅若不韬光养晦的话,势必会牵扯着蜀汉降臣和更多族人的宿命。可以说“乐不思蜀”的演技和刘备与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时大同小异,或一模一样,甚至后者比前者更精湛更高超。
刘备托孤时所说的“君可自取”,其深层含义是什么真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吗
首先可以肯定,刘备说这话,是出于至诚,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诈诸葛亮。
为什么?
我们看三国志对当时托孤的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唯一的托孤大臣。李严只不过是诸葛亮的副手。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因为李严是四川豪族代表,为了照顾蜀国四川本土集团的情绪,不得不这样安排。刘备最信得过的,还是诸葛亮。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
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陈寿是蜀国人,对托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肯定是慎之又慎。他说刘备托孤诸葛亮是心神无二,君臣至公。此话应当不假。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什么愿意把蜀国交给诸葛亮管理。甚至不惜让他取代自己的儿子。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刘备有识人之明,他心里清清楚楚儿子刘禅是个不成器的东西。
刘备临终对刘禅讲了一段话: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意思是,人过了五十岁,就不算是短命,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很担心挂念你们兄弟几个。
射君这次来,说,丞相诸葛亮赞叹你的聪明才智,增长了很多,大大超出期望!
如果真是这样,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努力吧,努力吧。
通过这一段话,核心就是刘禅的智商问题!
刘备对比,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次忽然听到诸葛亮夸刘禅才智大大增长,心里很高兴。
很明显,刘备早就知道儿子的智商不怎么高,所以很担心很担心。诸葛亮知道刘备的心病,所以特意说刘禅变聪明了,其实是为刘备宽心啊!
刘备何等聪明,知道诸葛亮是善意的谎言。
所以才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如果实在扶不起来,你就自己做皇帝。
当然,一定程度上这其实也是在像诸葛亮求情。
意思是,你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是可以的,放他一条生路。
这样的潜台词,刘备明白,诸葛亮也明白。
刘备没有看错人,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他。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在历史上的记载不是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而是如果刘禅不成器,不配当皇帝,诸葛亮便可当取便取,自立为帝。
这个话刘备对诸葛亮说,而早在多年以前,东吴的孙策也一样对张昭说过。不过刘备比孙策还多说了一句话,那就是让刘禅对诸葛亮如父。
孙策当年对张昭说这话,使得张昭一辈子对孙权没有异心。虽然孙权对张昭不满,虽然君臣曾经势如水火,虽然张昭权倾朝野,可是君臣最终相安无事。没有造成东吴的分裂动荡,而孙权也顺利接班,掌握了东吴政权。
这句话是不是出于君主的本心,其实一目了然,这不过说君主的帝王之术罢了。如果你真的应对错误,马上就会人头落地。
在当时的蜀汉,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无可动摇。而经过两次大败,其他的人才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想把蜀汉延续下去,只有依靠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有异心,蜀汉是不可能存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在最后托孤之时,说出了这句话。
说这话有几个意思,一是表达对诸葛亮的信任。在自己死后,将所有的后事全部交给诸葛亮处理。整个蜀汉江山社稷就全部由诸葛亮做主了。不过,在当时,诸葛亮已经大权在握,这层意思没有实质意义。
第二是最后考察一下诸葛亮,看诸葛亮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马上诚惶诚恐,发誓要以死效忠蜀汉政权。
这是因为君主如果说出这种话来,那么说明君主对此心有疑忌,怎么不让臣子害怕。如果诸葛亮应对错误,稍微露出一丝不臣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以诸葛亮的誓言来约束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没有子嗣,这样的人基本没有约束。如果不用帝王之术约束住他,实在让君主不放心。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没有篡位之心。但是,如果大权在握,形势改变,谁能保证会不会有变化。因此,刘备抓住诸葛亮爱惜名节的特点,让诸葛亮自己说出誓言,以此约束住诸葛亮之心。
第四,警醒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明白人,所有的事情点到而止。刘备既然对诸葛亮这样说,那说明刘备对此已经做了安排。
刘备真会把自家的江山让给诸葛亮?这可能吗?刘备儿子好几个,刘禅不成器,就没有一个成器的了?为了刘禅继位,刘备连自己的义子刘封都杀了,何况诸葛亮?
因此,双方心知肚明,这话后面的玄机。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刘备也不会没有应对之策。至于制约的手段,刘备不说,诸葛亮也不知道,不过他也不会去以身试法。
最后,是刘备定下了他死后蜀汉的格局。刘禅垂拱而治,诸葛亮主持全局。为了防止刘禅这边有问题,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诸葛亮改变初衷,专门给了诸葛亮制约的权力。这样一来,用人不疑,让诸葛亮能够施展,君臣能够和睦相处。
所以,后人评价,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团结的。因此,虽然蜀汉最弱小,可还是延续了几十年。这有刘禅诸葛亮君臣的努力,也为始不与刘备死前的布置有关。
对比曹魏,虽然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次托孤。最后曹叡也是托孤给他,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走上了篡位之路。
如果曹叡有刘备的一半安排,司马懿也无法夺取曹魏的江山。两人政治水平谁高谁低,一目了然,后果也高下立判。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