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求您放过微臣txt下载(为什么以前的皇帝要称自己为“朕”)_刘邦_皇帝_皇上

本文目录

  • 为什么以前的皇帝要称自己为“朕”
  • 大明皇帝朱元璋,是大宋天子赵匡胤的粉丝吗
  • 刘邦称帝后韩信、英布惨死,为何唯独放过张良
  •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 甄嬛小产以后,章太医为什么突然告老还乡,皇上为什么也允许了呢
  • 甄嬛传中如果皇上最后又缓回一口气没死成,会如何处理甄嬛
  • 皇帝都是怎么吃饭呢
  • 孙皓是个怎样的皇帝
  • 《甄嬛传》中同样是怀孕还被迫侍寝皇上,为何安陵容流产而甄嬛却能毫发无损
  • 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实际权力)需下跪接圣旨吗为什么

为什么以前的皇帝要称自己为“朕”

谢邀!“朕”在先秦时,是第一人称代词,与“我”,“我的”,“余”等同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称“朕”。因这样自称,有“天下皆朕(我的),皇权独尊”之意。一改古往帝王的“孤”、“寡”谦称,更有力慑朝政,君临天下之威。

大明皇帝朱元璋,是大宋天子赵匡胤的粉丝吗

大明皇帝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大宋天子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中间隔着4百余年的历史,这两位皇帝各属一种格局。赵匡胤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主,史上称他为太祖武皇帝;朱元璋是由农民起义,得到天下各路豪杰的支持,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成为明太祖。他俩坐上帝位后,各有奇招,不属于同类型的人,也未存接触过,治国方略各有成就!

刘邦称帝后韩信、英布惨死,为何唯独放过张良

张良乃一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从跟刘邦后,出谋画策深得刘邦喜欢。尤其是在对付韩信问题上,对韩信危机时刻居兵自傲,要官要封地,张良帮刘邦出了不少办法,让韩信最终听从刘邦调遣,完成了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心愿。

对张良的为人,刘邦深知,他无勾结外人结势,无联合韩信,英布等起谋造反,留则无害,故不杀之。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好回答,刘邦杀韩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面以韩信为例,列举几条原因,供大家参考:

1、功高震主,军中分量举足轻重,韩信等人过于自负,不会低调处事。在战时连刘邦的话都不听,自行其是。一旦谋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的,否则,必死无疑。

2、为后世捋下荆刺,刘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镇得住。死了以后,后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刘邦发现,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竟然跪迎韩信。樊哙本是吕后的妹夫,刘邦连襟,对韩信如此。一旦刘邦驾崩,后世子孙自然是无法驾驭他们。所以,异姓王必须杀光。

3、大汉朝的天下是韩信等打下的,刘邦对他们心有余悸,但了如指掌。天下的将领除了听命自己外,对韩信也是唯命是从。一旦他们有不臣之心,后果不想而知。留下他们终将是个麻烦、祸害。

4、吕后为了自己日后专权。这些文臣武将一定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的。这些人功劳大,能耐高,脾气倔,搞不好会与你对着来,甚至会引起叛乱,不如早除为快,以免后患。

5、这些人不识时务,不仅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张良一样归隐自保。而且,还贪恋高位,狂妄自负,独揽大权。客观上为自己下了个套儿,为刘邦、吕后清除异己制造了借口。

6、韩信等人认为自己功高位重,没有自己就没有刘邦的今天。开始骄傲自满,并天真的想象刘邦会兑现当时的承诺,会与他们平分天下的。而这些想法,恰好正是刘邦会起杀心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一句话,他们不识时务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飞扬跋扈惹的祸!你看谋臣张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张良早就将刘邦看得很透彻,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准许让自己云游四海,于是早早就逃了出来。摆脱了刘邦等控制,刘邦认为这样对自己没有威胁,也就顺水推舟了。

再说说刘邦为什么没有杀萧何。萧何在刘邦眼里,功绩是不亚于韩信的,甚至更高。同样,刘邦对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么,萧何怎么又会免除一死呢?这是因为,萧何虽然没有张良的智谋和眼力,但要比韩信等人看得远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势: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宫竣工,萧何奏请御驾往视。刘邦于是从栎阳到咸阳,萧何接驾,导入游观了一番。特别是未央宫,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刘邦心里很满意。为了找萧何的茬,说:“朕之起义,原为救民。现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将这座宫殿造得这样奢华”?萧何当然明白就里,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见萧何回答的如此得体,无法继续,便转怒为喜道:“如此说来,是朕未免错怪你了”?萧何赶紧接着说:“微臣此事虽蒙陛下宽宥,但来日方长,难免有误,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刘邦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汉书》记载: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后,刘邦对他恩宠有加。那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那人名叫召平对萧何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皇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您却安居京城,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面见刘邦,力辞封赏,拿出许多自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懂事。

刘邦亲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乱)。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会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押运粮草的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你的位已经到百官之首,皇上还有什么可以再封给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爱戴,百姓都拥护您,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之所以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现在您为什么不以不贱价,强行购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为您制造一些坏名声。这样,皇上见您不得民心,才会对您放心啊”!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去向民众谢罪吧”!萧何乘机请求:“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刘邦大怒:“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几天后,一位姓王的侍卫从刘邦,问道:“相国(指萧何)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呢”?刘邦说:“当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归功于秦皇,有了错误就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接受那些下贱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

王侍卫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本来就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怎么会怀疑到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如果当初陛下与楚军交战,相持不下的时候。还有陈豨、黥布反叛时,相国留守关中,如果微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属陛下你的了。相国不在当时为自己谋取利益,难道现在会贪求那些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和称道的呢”?刘邦听了,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放出了萧何。

萧何后来还有几次下狱,最终逃过一劫。通过教训,萧何后来不得不故意贪污,贪恋美色。当然,如果不是刘邦认为他不过尔尔,因为刘邦坚信贪财好色之徒终究会难成大器的。否则,他才不会免去萧何一死的。

甄嬛小产以后,章太医为什么突然告老还乡,皇上为什么也允许了呢

这个章太医就是个人精,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甄嬛当初有孕两个月了,自己都不知道。还是在富察贵人出事后,甄嬛意外被松子抓伤。太医给她把脉,甄嬛才得知自己有喜了。

当时给甄嬛检查身体的就是章太医,于是皇后就把保胎的重任交到章太医手上。

章太医在太医院为官多年,时常为后宫里有孕的小主诊脉。后宫里的小主明争暗斗,宫里的水有多深,章太医多少是知道点的。

富察贵人失了孩子,人人都道是猫害的。章太医虽不知其中原由,想必也会察觉到什么。接着甄嬛被诊有孕,当时太后、皇后以及后宫里的其他小主都在,甄嬛的这一胎合宫上下都知道了。

章太医当时满心满意的答应了,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伤害龙胎之人会再次下手?

刚开始甄嬛的胎都好好的,只不过因为淳贵人的事,甄嬛难免心气郁结,身体虚了点,对胎儿没多大事儿,只要好好调理就是了。

可是到后来甄嬛的身体明显出了状况,她的脸色惨白,说话有气无力。结果章太医看过之后,竟然睁眼说瞎话!他说甄嬛是中暑了,只要多休息就好了。

甄嬛明明是麝香中毒了,温太医后来都诊断出来了。章太医是千金圣手,难道还比不过一个年轻的后生?显然在甄嬛的这件事上,章太医选择了隐瞒,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

因为这个真相涉及的人太多,真相的结果也不是他这个太医能一力承担的!

这个真相就是华妃宫里常年点着麝香,但是甄嬛只去过几日并不足以中毒,那么就是有人长此以往的用麝香在毒害莞嫔。

这样的事章太医敢说吗?华妃宫里常年用着麝香,太医院都心照不宣,因为这是皇上和太后的命令。

甄嬛中毒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章太医不能明说,这事儿只能藏在心里烂掉!

最终章太医只能主动告老还乡

章太医对后宫里的事儿讳莫如深,在皇上面前只字不提,不得不说章太医就是个人精!

章太医在皇上面前打着官腔,说什么年过六十,太医院人才济济,这些都是场面话罢了!

他迫不及待的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敢招惹后宫是非。等莞嫔娘娘查明了真相,等幕后黑手回过神来,章太医还有命在吗?

于是章太医选择主动离开,这也是他保全自身的唯一办法!

皇上为何会同意章太医的请求呢?

  1. 一把年纪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同意他告老还乡,也未尝不可。
  2. 章太医知道太多太医院的秘密,华妃宫里用着麝香,这事儿不能传出去,章太医走了也好!

考虑到这两点,皇上就同意了章太医的请求,丝毫不挽留章太医。

结语:章太医人精着了!甄嬛的胎没有保住,虽不是他的过失,可难保宫里的贵人不秋后算账,若此时不离开更待何时!现在离开皇上还能保全着他,可往后就说不准了!

甄嬛传中如果皇上最后又缓回一口气没死成,会如何处理甄嬛

在甄嬛传中,甄嬛之所以敢把所有的底,都讲给雍正,就是因为她知道雍正必死无疑,所以皇上不可能没死成,就算没死,甄嬛也会想办法让他死,也就不存在活过来,处理甄嬛这个问题了。

甄嬛

我们常说反派死于话多,而甄嬛在最后一刻似乎也说了很多,不仅雍正气得浑身哆嗦,观众也非常担心,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有人出来救驾,那甄嬛必然会被斩杀。

雍正必死无疑

可我们刚才说了,反派死于话多,而她是主角,主角不会死于话多并且主角甄嬛已经把所有底都亮了出来,也就没有任何再缓和的机会了,雍正必须死,否则甄嬛就得死,可主角怎么可能死呢?

苏培盛最后也倒向了甄嬛

我们再看一下剧中当时的情况,当时宁嫔已经完全站队甄嬛这里,尤其是知道甄嬛的儿子,是她宁嫔最爱人的骨血,宁嫔绝对会帮助甄嬛。而甄嬛身边的人,包括苏培盛已经被她彻底收买了朝廷上,四阿哥想要当皇上,也必须默认这个事实,帮助甄嬛

宁嫔是个烈女子

所以,皇上必死无疑,而甄嬛之所以要在雍正临终前说这些,其实就是为了气雍正,某种意义上来讲,压倒雍正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甄嬛讲的那些故事。而甄嬛讲了那些故事,就是要置雍正于死地。

乾隆为了顺利登基也会暗自支持甄嬛

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如果是现实中,应该很难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上疑心最重,肯定留有多个后招,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甄嬛传全家福

皇帝都是怎么吃饭呢

皇帝贵为天子吃饭当然得讲究排场,每顿饭几十道菜甚至上百道菜,当然也不都是这样奢侈的,因人而异。但是最肥的差侍还是皇宫里的御善房,这里的学问深多着呢:

先看看明朝万历年间御善房的食料清单。皇上一天要吃的食物: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只鹌鹑,10只鸽子,20斤香油,22斤面。另外还有其它的各类食材:糖、醋、油、各种调料等等,但是皇帝不可能一天都吃掉,剩下的都让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御善房的厨子们吃了。

折算下来,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是近20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几千块钱不超过一万元。钱虽然在皇宫里不算什么,但是落实到猪肉、鸡鸭鹅鱼和各种食材和调料上面,那数目就很多了,最主要的是御善房的采购人员贪污和吃回扣占了很大的部分。

到了清朝的时候,变化也不太大。清朝的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回忆御善房的消费:一年吃掉一万多斤猪肉、鸡鸭鹅将近3000多只。

除了清单里的日常食物外,皇帝吃腻了还会想吃一些特别的食物。皇帝的信口开河,就会给御善房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明朝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有爱吃驴板肠的嗜好,虽然皇帝不一定天天点驴板肠,但是御善房还是每天都会宰杀一头驴时刻准备着。如果皇帝异想天开要吃一些实在弄不到的,就得弄一些皇帝不认识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来应付一下。

鉴于皇帝的伙食标准不能搞的太低,所以御善房经常采购一些天上的飞禽、海里游的各种海鲜,就是让皇上、皇后换着口味的吃,这样负责采购的太监和御善房的大小主管才能大肆贪污和中饱私囊。

孙皓是个怎样的皇帝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孙皓本来没有资格继位的,但因为孙权最为宠爱和器重的太子孙休早逝,其它儿子因争权夺利,百死即伤。最后,无奈之下,孙权只好从孙子辈中寻找继承人,最后选中了孙皓。

殊不知,雄才大略的孙权这回看走了眼,因为孙皓才是属于真正“扶不起”的。孙皓继位后,刚很快就沉溺酒色,残暴杀戮,结果,很快使得东吴走向衰落。最后在公元280年,东吴继蜀国之后被西晋所灭,孙皓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

刘禅投降后封为公,而孙皓仅仅是侯呢?

有人认为,刘禅和孙皓面对的君主不一样。蜀国灭时,魏国的掌政者是司马昭,而到了东吴灭亡时,执政者已换成了司马炎,君主不同导致他们的投降后的地位和职级的不同。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孙皓才是真正“扶不起”的阿斗。孙皓不但才情比刘禅低很多,智力也比刘禅低很多,有事例为证。

孙皓投降后,可能是借鉴司马昭对刘禅的策略,司马炎弄了一次宴会,宴请孙皓和吴国的旧臣。结果酒过三巡,司马炎要求孙皓以《尔汝歌》作首诗,以助酒性。

孙皓也不是白丁,头脑一转,很快他吟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词里的“汝”便是指司马炎,堂堂的一国之君,怎么能让属臣称“汝”呢?孙皓的诗显然是对司马炎的大不敬和大侮辱!司马炎听后十分气恨,但题目是自己出的,他又不好发作,只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无独有偶,还有一次,晋朝的大臣贾充问孙皓:“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这里面当然是批判孙皓在东吴执政的残暴不仁。而孙皓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反驳地说了15个字:“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意思就是说,对于弑君的乱臣贼子,就应该凿眼剥皮!其中暗指贾充干过的“恶举”——弑君之罪。原俨贾充曾经弑杀过曹魏的皇帝曹髦,他也因此成为司马家的心腹人物。

也正是因为孙皓的口无遮拦和大不敬,最终只活了四年便“突然离逝”了。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死亡的内因,但史学专家推测,孙皓之死的幕后凶手很可能就是司马炎或是贾充。毕竟司马炎和贾充为了声誉没好直接对孙皓下毒手,于是选择了暗下杀着。

身为囹圄,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务,孙皓却逞一时之口舌之快,最终落得不得善终的下场。这和刘禅投降到晋后处处装傻形成鲜明了的对比,而两人的智力高低也不言而喻了。

《甄嬛传》中同样是怀孕还被迫侍寝皇上,为何安陵容流产而甄嬛却能毫发无损

在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下,如果本身不能得到丈夫的宠爱,娘家也没什么势力,还是当妾的,那一辈子受尽欺压的结局就注定了。倘若你有子女傍身就不一样了,母贫子贵,只要孩子有出息,你也许会有翻身的一天。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没有孩子的正室或者强势的妾室会干出杀母夺子的行径了!
这种事在皇上的后宫同样避免不了,妃嫔们互相争皇上的雨露恩宠,都是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傍身好保障后半生。

大家都知道,一般怀孕时,医生为了胎儿着想都是会叮嘱小夫妻注意安全的,避免亲密接触,尤其是怀孕的前三个月,那时候胎还没坐好,很可能因为某些激烈的的行为没保住孩子。通常孕中的妈妈都会特别小心的。

偏偏在《甄嬛传》这部剧中,有两人反其道而行之,孕中还侍寝,一个是甄嬛另一个就是安陵容。不过两人结局就大相径庭了,一个鸾凤归巢,生下双生子,封贵妃,掌六宫,风光无限;另一个,当夜流产,还被牵出从前干的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最后吃苦杏仁自戕了。

两人都是冒险干了同一件事,结局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难道说安陵容是运气太差了?当然不是,并且安陵容的结局从她接受皇后的那张药方开始就是注定好了的。

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甄嬛孕中侍寝能安然无恙,而安陵容就会小产了!

甄嬛选择和皇上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住果郡王最后的血脉,所以她一定不会拿孩子冒险的,一定是百分百确定孩子会安全的前提下才会行动的。那什么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呢?有两个原因保证的。

其一是甄嬛已经快三个月或者刚过三个月时侍寝的,也就是说已经过了胎儿最危险的那段时间了。 剧中甄嬛回宫时,太后曾问过她的肚子比寻常人家四五个月大的肚子要大一些。按照妊娠的时间算,她最起码要侍寝一个月以后才能告诉皇上她怀上了,而且她回宫时皇后阻挠耽误了一些时日,总共差不多两个来月。除去这些时间,可以推算出甄嬛侍寝时应该3个月左右了,是胎比较稳的时候了。

其二,有温太医这个护胎圣手相助。甄嬛无论在宫内还是宫外,温太医都是仔细照料她的身子的,尤其时甄嬛怀孕后,更是无微不至。甄嬛的身子和孩子都能得到温实初的照顾,自然稳妥的多了。

其三,这整个行动都是策划好的,哪怕要孕中侍寝,也会在过程中特意护着孩子的。

相比于甄嬛的仔细谋划,安陵容就是个突发事件,突发表现在两个方面。

选择怀这个孩子是一个突发情况。安陵容依附皇后,多年被皇后压迫侍寝后喝避子汤。不尽如此,她还为了练冰嬉复宠,用息肌丸达到瘦身效果。那东西里有麝香,安陵容的身子早就不适合受孕了。当时迫于救父亲无门,在皇后的建议下开始照着那张催孕的方子服药,企图借一个孩子来让皇上格外开恩。所以选择怀孩子是突然决定的,而且她跟皇后一早就知道这个孩子保不住的,只是用来扳倒甄嬛的一枚棋子而已。 加之在封妃这件事上,她还被甄嬛摆了一道,封了个被后宫嘲笑的鹂妃,心情也是郁郁寡欢的。母体不强,又何来胎儿的安稳呢?

孕中侍寝也是一个突发事件。甄嬛为了回宫,已经怀有果郡王孩子的她,故意促成侍奉皇上这件事,而安陵容却是无法违抗圣意下,被逼如此的。当时甄嬛命人在百合花上洒迷情香,致使皇上情不自禁,强行如此的。一个失去理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会照顾什么吗?

两者一对比,就可以清晰分析出问题的所在了。这不是甄嬛运气好,也不是安陵容倒霉,这压根是可控事件与不可控事件的差别,是密谋的必然对比突发的偶然。从概率学角度来说,甄嬛的安全系数要远大于安陵容。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实际权力)需下跪接圣旨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乍一看真没水平。但细想想,这却是一个将皇权的专制逻辑推向极致的一种追问。是个好问题。简单说说。

从原则上讲,皇帝是一国之至尊。一国之中,绝不允许有第二个权力同皇权并行,这是基本前提。如果古代有宪法的话,这一句一定是第一条。皇权来自于天命,这是它的权源。而全体官员分担的权责,全都由皇权派生,这是唯一的终端。这也是一切政令合法性的来源。

但问题来了,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没做过的,我们只说一般情况),他应该和皇帝是怎样的关系呢?这里就要分析太上皇这个词的概念内涵了。

自古礼制是立国的根基,礼讲究名正言顺。太上皇一般有两个名份,一个是现任皇帝的父亲(个别是哥哥),另一个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个身份,那么他虽然是爹,却是个臣子,见到儿子得行礼。如刘邦他爹就是这么干的。如果他是太上皇,那么意味着皇帝继承的是太上皇的大统,皇帝的权力因此才有合法性。这时皇帝和太上皇之间,合而言之是父子一体的;分而言之皇帝是臣,太上皇是君。所以绝不会出现太上皇向皇帝下跪的情况。反过来,皇帝是要下跪的。这和他在太庙祭祖时下跪是一个道理。(这里需要注意,太上皇不是皇帝“封”的,封是君对臣的行为。太上皇则是皇帝以臣的身份“上尊号”给父亲。)

那礼制又如何保证太上皇不能侵害皇帝的权力呢?还是太上皇这三个字。太上有立德,至高之德是天之德,天法自然,就是无为。所以太上之德的特点就是高极无为,处虚守静,不参与实际政治,仅仅有国家象征的地位。表现就是,玉玺要交给皇帝。从此不再发圣旨了,官员们也不把他的命令当成是圣旨了。好比宋徽宗为了逃命匆忙传位给儿子,跑了。等金兵一退他后悔了,回开封想从儿子那儿再把权儿要回来,但没人搭理他。

但是,这是从礼制和法理上说的。我们都会注意到,皇权既然是最高的权力,就意味着他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力量。所以同皇权越近,法律的弹性就越大,稳定性就越低。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要实际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皇帝的专制靠什么?其实是靠庞大的职业官员群体,如果你仍然掌握官员的任免权,那么太上皇也仍然是实权者。历史上的周宣帝,乾隆帝都是如此,他们虽然让了位但并没有让权。

最后,我也提一个极端的问题。太上皇既然传位给了皇帝,那么能不能废了他呢?原则上说,既然能合法的授予权力,也就该能够合法的剥夺权力。从哪儿知道的呢,我们会发现有皇帝失势被大臣玩翻了,会搬出皇太后来走个形式,结果大臣都会认可。皇太后其实是没有法理资格的,有资格的其实是他的丈夫。

这也是儒家为了限制王权留的一个后门。孟子吓唬齐王说,你要是个混蛋,我顶多不跟你干了,但是你的本族宗亲就有权一起废了你。吓得齐王一身冷汗。同样的事,明神宗他妈也干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