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鬓影3明月照人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_林下_水月_这是

本文目录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写的是春山月夜郊游,乐而忘归的逸兴。

一、作者简介

于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详,其籍贯和身世也难以查考。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曾作过侍御史。追随“大历十才子”,他的诗清雅,工于形似,也有不少描写风景的好句子,《全唐诗》中收集了他七首诗。《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诗如下: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词语赏析:

“胜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隐。

三、试译如下:

春天夜里在山林游玩,

有很多美丽的景和物,

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连回家这事都忘记了。

在这时候用你的双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轮晶莹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轻柔依偎,

抚摸一簇鲜艳的山花,

衣衫沾满浓郁的芳菲。

春游的雅兴十分浓烈,

哪管它路途是远是近,

已经到该回家的时候,

可怜惜这芳菲的花草,

她却让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间从远处夜风中,

传来一阵悠荡的钟声,

放眼远处的楼台琼阁,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里,

一片朦朦胧胧的黛翠。

四、赏析

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作者从郊游春山夜晚表达出祖国山河的多彩和壮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问题: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前言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明朝那个被腰斩的诗人高启,是其《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文字狱的牺牲品 高启其人

高启(1336-1374 )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是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高启在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没想到,在明朝却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入明以后,高启被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来高启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准备授予其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以后,与苏州知府魏观称为好友,结果受到了牵连。这个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而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因此连坐腰斩。

高启被牵连一事,不仅仅单纯为了《郡治上梁文》一件事,据说高启以前就因为作诗惹得朱元璋不悦,只是皇帝没有发作而已。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记载: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二、咏梅诗简释

1、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姿,是指梅花的倩影,她应该生活在天上的瑶台呀,这是谁把她请到了江南,处处可见呢?

合,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琼姿只合在瑶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洁的梅花,如同隐居于雪山中的隐士,又如同月光之下,在树林中款款而来的美丽女子。

颔联对仗,用了两个比喻。高士赞其心灵精神之美,美人赞其外形的美丽。

3、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七律的颈联也必须对仗。这副对联用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的典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几乎是咏梅的符号了。在高启的诗中,上联用疏影,下联却不能用暗香。

因为“暗香漠漠苔“,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把暗改为残,残香漠漠苔,平平仄仄平。

横斜水清浅,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4、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里又用了典故,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咏梅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何逊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受到冷落,自己孤独地开落在东风里。

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其中的两个典故

这两句诗,是这首七律中的亮点。特别是第一句,写出了梅花所象征的人格精神。

1、雪满山中高士卧

雪满山中,表示并非山中美丽的雪景,而是相对于锦衣玉食这种生活来说,高士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这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的特点。

高士卧雪,是东汉袁安卧雪典故的化用,表示贤人生活贫寒却清操自守。《后汉书 · 袁安传》 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2、月明林下美人来

月光中的林下美人,用的是《龙城录》中赵师雄的典故 :

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与语,但觉芳香袭人。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

结束语

有人说,袁安卧雪在城中,不是山中,赵师雄故事中的美人,是在酒店,不符合梅花的形象。

典故的化用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此种人不可言诗也。

@老街味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