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刘备投奔别人为什么很多人称呼他玄德公待以客礼
- 孟子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遇到交心的人背叛,我将以何待之
刘备投奔别人为什么很多人称呼他玄德公待以客礼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回答题主这个问题,仍然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依据,试举几例。
刘备第一次投靠的是幽州太守刘焉。
第一回中这样写道:“(玄德)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刘备的第一次投靠,当是愉悦的,因为幽州太守认他为侄,大有收获。与刘焉这样的人攀上叔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第一次投靠刘焉,刘备收获的是喜悦。
后来,刘焉令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战黄巾军,大胜而回,刘焉大喜。
刘备第二次投靠的是卢植。
后来,解青州之围后,邹靖引军自回,刘备带自己的五百余人投奔卢植。第二回中这样写道:“(玄德)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后来卢植遭陷害被囚,董卓接替。当董卓听到刘备自己说是“白身”的时候,“卓甚轻之,不为礼”。
刘备的到来,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由此可见,卢植对刘备是很看重的;而接替他的董卓却“甚轻之,不为礼”。这是刘备出场以来,第一次遭人白眼。这时,张飞一定要杀了董卓,才解心头之恨。后来,被刘备和关羽劝下。第二次投靠,先喜后怒,怒大于喜。
第三次刘备投靠的是朱隽。
一怒之下,刘备、关羽、张飞他们来投靠朱隽。第二回中这样写道:“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隽。隽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
投奔朱隽之后,刘备、关羽、张飞屡立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后,因为督邮蔑视刘备,被张飞怒打。后来,刘备弃官投刘恢。
第三次投靠朱隽,先收获的也是喜悦,后收获的是愤怒。
第四次投靠的是刘恢。
关于刘备的第四次投靠,第二回中这样写道:“督邮归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家中不提。”
这次投靠对刘备非常重要:一方面躲过了官府的追捕,另一方面,为刘恢后来向朝廷引荐他赢得了时间。
第五次是因为刘恢的引荐而投靠幽州牧刘虞。
投靠刘虞后,因征战有功,被刘虞举荐。第二回中这样写道:“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赞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在刘恢的引荐下投靠刘虞,是一步好棋:既使朝廷赦免了鞭督邮之罪,更铺平了通往仕途的宽阔道路。这次的投靠,当是喜而又喜。
第六次是因公孙瓒的邀请而投靠公孙瓒。
第五回中这样写道:“瓒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今董卓作乱,天下诸侯共往诛之,贤弟可弃此卑官,一同讨贼,力扶汉室,若何?’玄德曰:‘愿往。’”刘备、关羽、张飞在这次的征讨中战功显著。战后,随公孙瓒归,任平原相。
第六次的投靠意义重大,使得刘备对诸侯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使诸侯之间对刘备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切,对他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七次是投靠曹操。
第十六回中这样写道:“却说玄德前奔许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孙乾来见曹操,言被吕布迫逼,特来相投。操曰:‘玄德与吾,兄弟也。’便请入城相见。……操待以上宾之礼。”
这次投靠,时间虽短,却达成了要联手剿灭吕布的共识:第十六回中这样写道:“操曰:‘布乃无义之辈,吾与贤弟并力诛之。’玄德称谢。”曹操称玄德为“贤弟”,刘备定当感激不尽。后来,他们合力把吕布消灭。
刘备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无论自己处在怎样的不利情况之下,总会有人接纳他,并且“以上宾之礼”对待他。只有一次例外的情形,就是董卓对他“甚轻之,不为礼”。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孟子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遇到交心的人背叛,我将以何待之
出题的人是不是弄错了??孟子的原话应该不是这么说的!!应该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原文如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而题者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应该是出自《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豫让说的,原文如下——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出题的人弄混淆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