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鸟尽弓藏是否合理?鸟尽弓藏,开国皇帝杀功臣是不是坐稳江山的必经之路_刘邦_韩信_鸟尽弓藏

本文目录

  •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鸟尽弓藏是否合理
  • 鸟尽弓藏,开国皇帝杀功臣是不是坐稳江山的必经之路
  • 明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帮助刘邦
  • 岳母来我家帮忙带小孩,现在小孩读幼儿园了,她还不回去,怎么办
  • 汉初三杰,下场为何大不相同
  • 中国古代将星璀璨,有什么“功高盖主,得以善终”的名将
  • 你认为西汉大将军权臣霍光和清朝大将军权臣年羹尧谁更厉害
  • 用哪种方法才能把孩子已上幼儿园,还在家耍的老婆弄去上班挣钱
  • 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下属,那么问题来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又是怎么回事呢
  •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主人公是谁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鸟尽弓藏是否合理

劳资两边,咱不上纲上线说是对立的吧,但大多数企业就是这么回事,否则要工会干什么。(这里边还有个笑话:多年前在国企的时候,与一底层工会主席谈天,聊的不好聊崩了, 我问他一句,你说说工会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这厮理直气壮的说是什么组织业余生活组织旅行组织歌咏竞赛。。。我一句给顶回去了: 首先是维护工人权益。丫就不说话了,如同底子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其实骂老板没啥意思,由于劳资两边来说,老板其实就不是个人嘛,而是一个资方,就是花钱买你劳动力的。

只不过许多情况下,两边并不对等:资方有钱啊,有订单啊,你劳方等着养家糊口啊,人家说让你干啥你就得干,你不爽也要昧心容许啊,不服你就别干。

鸟尽弓藏,开国皇帝杀功臣是不是坐稳江山的必经之路

人走茶凉是自然规律,鸟尽弓藏是社会现实。古代帝王在打天下时,与臣子都是暂时性的合作关系。

开国皇帝为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会给其加官进爵,裂土封侯,承诺一堆空头支票,比如,刘邦为了争取韩信,给出一顶“齐王帽子”。这种非常时期的“圣恩”,是受当时的形势影响。

等到天下大定,形势发生扭转,功臣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会成为皇帝的潜在威胁,那功臣与帝王的关系就会由合作变为对手。

还是以韩信为例。韩信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大噪,还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在实力上甚至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鼎足之势。韩信对于刘邦的唯一价值,就是充当对抗项羽的“打手”。

项羽败了,是韩信的大幸,也是他不幸的开端。从此,韩信失去利用价值,他手里的兵马成了刘邦的威胁,他的地盘成了汉朝的眼中钉。

所有的君王在上位后,一旦平定外部威胁,就会在内部集权。集权的过程,就会与功臣产生冲突。刘邦也有这个需要,他要维护皇权和个人安全,就会将铲除手握重兵的韩信清理,消除其身上的潜在威胁。

在古代皇权社会,只要皇帝没被约束,皇帝鸟尽弓藏可以说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铁律,君相矛盾、君臣矛盾、皇帝与异姓王的矛盾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只是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有些皇帝素养良好,比较大度,方式就会显得温和一些,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大家都是兄弟,有话桌面上挑明,用富贵赎买将领实权,兄弟们也能安享晚年。

有些皇帝出生比较寒微,缺少安全感,会将权利拽得很紧,防功臣就像防贼一样,比如朱元璋大肆屠戮忠良;刘邦铲除了了异姓王,差点连萧何也给“办”了。

还有部分皇帝,看似没有鸟尽弓藏,实际上是综合实力上有心无力。比如曹丕,他的上位是与世族之间的一次妥协交易。还有杨坚、李渊与关陇贵族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势力均衡的合伙人。

历史上,皇权与臣权始终都处在此消彼长的博弈之中,要不皇权集中臣权退,要不臣权向前发展,皇权被制约。等到臣权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取代皇权,曹操、司马懿等权臣都是这类例子。皇帝都不愿意被臣子制约,更害怕出现司马懿之类的权臣。

开国帝王往往都是比较有远见的战略家,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会仅局限于当下,也会考虑到下一代。

这帮追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自己麾下,还能臣服。等到第二代帝王登基,新皇帝不管是斗争经验、威望还是治国理政的水平,往往都不及功臣。那个时候,功臣还会不会臣服,新皇帝能不能驾驭得了,这是一个没法预料的问题。

万一开国之君百年后,主弱臣强,江山有可能被功臣夺走,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朱元璋在鸟尽弓藏时,很大程度就是为朱标开路;顺治没有吸取这种经验,还给康熙留下了鳌拜、三藩等问题,差点危及到大清的江山。

作为臣子,想逃脱鸟尽弓藏的命运,要不在实力上能够强大到让皇帝坐下来谈谈,像魏晋时的大门阀;要不及时功成身退,像范蠡、张良那样当闲云野鹤,对皇帝没有任何威胁。

明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帮助刘邦

没有走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其中韩信最为有名。

有人报告刘邦:“韩信反”。刘邦用陈平计擒住韩信。韩信脱口即出:“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后来刘邦放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但不久,韩信与陈豨联络造反。吕后依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刘邦讨伐陈豨回来,听说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喜的是这个总是想造反的“大雷”终于除掉了。“怜”的是这样一个军事奇才,一半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怎么就不能与我共享富贵呢?

后来,刘邦在与文武百官讨论起自己为什么胜利时说了一段话,高度评价了韩信的功绩: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晚年,回到故里与百姓同乐,兴到高时载歌载舞,唱起《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这几行眼泪有对故乡的眷念,回到故乡如婴儿投入母亲怀抱般,帝王的威仪下面也有一颗柔弱的心。但更多的是追昔抚今的感慨与英雄暮年的悲凉和怅惘:大汉天下是打下来了,但能守得住吗?守疆土的“猛士”又在哪里?像韩信这样的文韬武略的人又在哪里呢?这个时候的刘邦是不是后悔没有善待韩信呢?我想这也是有的。

那么韩信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

首先,是不是因为功高震主,“鸟尽弓藏”呢?刘邦的主观里面里没有的。因为有一个功臣叫雍齿,曾与刘邦有过节,刘邦多次想杀掉他,但都因为他立功很多,不忍心杀。张良建议先封他为王,平息功臣们为挣功产生的怒怨。刘邦韩信没过节,没有理由杀掉第一功臣的。

但韩信的为人并不是刘邦喜欢的那种,这是肯定的。

韩信从项羽那里投奔刘邦,开始刘邦没注意他,等犯死罪被杀头时被夏侯婴发现谈吐、象形不凡,举荐给刘邦。刘邦还是瞧不上,只是给了一个后勤的小官,由此认识了萧何。萧何认为韩愈是个大才,还没等推荐给刘邦就韩信又跑了。后面才有了萧何追韩信、刘邦拜大将的戏码。

刘邦通过与韩信交谈,听了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连连称善。由此刘邦得一员大将,纵横天下,所向披靡;而韩信也找到了施展人生抱负的机会。君臣互相成全,相见恨晚。

但这种“蜜月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瓦解了。

天下已定,没有了战争,韩信郁闷了,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甚至,除了打仗,韩信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总的来说,韩信的悲剧有这么几点:

1.狂妄自大,高估了自己,小看了刘邦

曾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说刘邦只能带10万;而且说“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刘邦听到当然不快。

没有看到刘邦统御人才的能力,尽管说过刘邦“善将将”,但内心还是看不起。

看不到,天下的民心。天下已定,再挑起事端就是与天下人为敌,人人得而诛之。

2.情商太低,没有朋友。“成为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到汉营没有直接找刘邦,也不找人引荐,而是以直接犯死罪来引起刘邦的注意。但后来引荐他的人滕公夏侯婴、萧何,他都没有与其再来往。

张良、陈平遇到韩信的事情从来都是替刘邦出主意,从来不为韩信着想与分辨。

最可悲的是最后是萧何设计害的韩信,才有了“成为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3.缺乏变通性,不知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太平时代,不知道应该多学习治理之道,天天想着自己的功劳,感觉与文官同列是一种羞耻,以致走上反叛的不归路。

司马迁对韩信很欣赏,也很痛惜,最后对韩信进行了批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周、召、太公是谁呀?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公、召公、姜太公啊!韩信岂不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

与韩信的悲剧不同,张良、陈平都跟随刘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功成名就,能放平自己的心态。比如张良,刘邦想大封他,他认为有个小县陈留就够了。陈平能审时度势,保护自己,历经几代。他们都得到了善终。

鸟尽弓藏不是鸟尽弓“折”,好的弓还会成为古董呢,就看有没有造化。

岳母来我家帮忙带小孩,现在小孩读幼儿园了,她还不回去,怎么办

怎么办,她不回去,就继续让她早晚接送孩子呗。

这位题主,你用人的时候没考虑让她回去,现在小孩读幼儿园了,用不上了,就想赶她走,有点不地道,这是卸完磨要杀驴啊。

还问怎么办?你认为怎么办?生了孩子岳母过来帮忙,孩子大了用不上了,让人走人,她不是保姆,而是你孩子的外婆,你老婆的亲生母亲。

如果她自己愿意回老家那是老人自己的主张,而她没有走的意思,你就让她安心的住下去,她帮你养小,你赡养她到老。

她不会白吃白住,可能会帮你买菜做饭,做家务,另外也可以帮你去接孩子,你也可以与爱人安心上班,而不用对孩子牵挂,你说呢?

做人要懂得感恩,而不能过河拆桥,做卸磨杀驴的蠢事,遭人骂,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带孩子的是你的母亲,你也会让她走吗?你忍的下心吗?

所以,如果你要岳母离开,作为你的爱人,她的亲生女儿内心是何感受?我不说你也明白是吧!

汉初三杰,下场为何大不相同

汉初三杰分别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安邦定国,管制朝政”的萧何以及“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人的下场大相径庭,张良功成名退、千古流芳;萧何封侯拜相,辅佐二王;韩信却是落得个惨死妇人之手的下场。

这三人跟随刘邦反秦、灭楚、平内乱,可以说是刘邦的得力助手,那么三人的下场为何有如此的差距,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是否熟知做人的道理,要知道伴君如伴虎,懂得君王的心理才能活的更好。

三人对刘邦的贡献就不用多说,自然是不分上下。前面所说的就是对他们功绩的最好诠释。下面就来说下这个待遇的原因。

张良

张良可以说是三人当中最谙熟仁、智、勇的全能人才,他知道刘邦对异姓王心存芥蒂,如果此时封王而不做出表率,那么下场一定很惨,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从后面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做法就可以看出。

张良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早早的功成名退。但是刘邦让他自己选一块领地,他却是选了最不起眼的就县,也因此被封为留侯。张良好就好在对于权力、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追求,对于刘邦的表现也是沉迷于仙道,只是一心炼丹修道,最后更是辞退了官职,隐居山林,过上了自在的生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吕雉帮助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刘邦想要废除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于是吕雉就来求助张良,张良就给她出了一个计策,最后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吕雉这里也是给张良上了一把安全锁,使得张良功成名退。

萧何

萧何的治国之道很是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他的接班人曹参不用干任何事,只是自然用他的方法去施行,结果国家都能处于盛世,想想就知道他有多厉害。但是萧何太过于优柔寡断,在“仁”这方面有所短缺,毕竟把韩信推荐给刘邦的人是他,杀害韩信的人也是他,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是萧何有一点做的就比较好,那就是懂得隐忍、从不自恃功高,在朝廷之上也是很少有纷争,懂得避其锋芒,所以在朝廷之上他过的很是快活,他也是做到了封侯拜相的地步,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萧何在刘邦去世后,也是辅佐汉惠帝,他的政治才能实在是太出色了,以至于皇帝不能缺少。作为两朝元老,他深受信任,最后能够获得一身成就,想必也算是对得起此生了。

韩信

韩信的死的确让人觉得可惜,以至于刘邦都感到惋惜,他的军事才能在乱世当中无人能及,韩信的死错就错在他居功自傲,而且他手握重兵,却不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

韩信是一个有想法的将才,他想的和刘邦想的一样,那就是自己也可以做帝王,他对刘邦的一系列表现让刘邦对他心存芥蒂,不除掉他刘邦不能安寝。

韩信在刘邦还没有打败项羽之前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野心,他的野心使得刘邦恐惧。甚至于他多次威胁刘邦,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就是如此,也是因此招来刘邦的怨恨。刘邦本身就对异姓王反感,再加上刘邦手握重兵仍然我行我素,居功自傲;不谙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可惜的是一代将才却死在了一个妇人手中,想必韩信也是憋屈。他到死都没有想到吕雉会真的下手,也没有想到那么信任的萧何会出卖他,临死之前他或许在抱怨自己为何会优柔寡断,倘若直接动手或许还有一丝希望。可是一切都晚了,韩信最终是要死的。

谈古论今,学问为上;答人论事,素质为旨。 个人观点,坚持原创。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谢谢!

中国古代将星璀璨,有什么“功高盖主,得以善终”的名将

谢友邀,有但很少,比如秦之王剪,唐之郭子仪,也有不杀功臣的帝王东汉刘秀。

你认为西汉大将军权臣霍光和清朝大将军权臣年羹尧谁更厉害

二个人不在一个层次上,无比性,霍光更加强大牛皮的多,年大将军只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奴才傻瓜而以。霍光自先帝拖孤于周公画象下深知皇恩浩荡无以为报,只有万死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以,但很不幸他辅佐小皇帝弗临汉昭帝十几年,小心意意,无半点妄图不轨的丑行,堪称伟大与周公无二,自少帝死后,有无奈的立了李夫人之子刘贺为帝,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二百多件丑事恶事,霍光以天下大义计,面见白太后奉旨而行与众大臣一齐废了刘贺为海昏侯。有费尽千辛万苦在牢房中迎回了前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你说一个行废立的大将军权臣如何了的,在去宗庙的车上,汉宣帝座与霍光前,如剑逼后心心中慌恐,才埋下了杀机大祸,然汉宣帝无愧于武帝之后,心思慎重,有感许皇后及许牢头之恩大加封赐,许氏一门从此一飞上天,,,然权臣霍光不知收敛其权势,其妻子仅在许皇后生子时与医官患通害了许皇后。使宣帝痛苦万分,过了年余,其妻有嫁女与帝为后,自以为的恩,在霍光去逝后,霍氏一门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东窨事发,汉宣帝知许皇后死之原由震怒,/废了皇后,罢了霍氏一门众多官史,有满门抄斩,灭了九族。年大将军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太疯狂了点,向大明的悍将蓝玉一样,罪恶滔天,不得好死。

用哪种方法才能把孩子已上幼儿园,还在家耍的老婆弄去上班挣钱

你跟公司请一个月长假,然后跟老婆说自己失业了,跟她一样天天待在家里。

第一天她干啥你就跟着旁边打下手并做好一天老婆的活动记录,晚上睡前把当天的流程背一遍。第三天出师,独自把老婆的活都干掉,把她供起来:

1、早上六点半起来给孩子做早餐,然后叫孩子起床梳洗,穿衣吃饭再送上学,回来顺道把当天的菜买了。

2、回到家里把家里的卫生搞一遍,该洗的洗、该晒的晒,全部下来应该十二点左右,喝口水、上个卫生间差不多做午饭了,虽然孩子不在家吃饭,但是家里的自己夫妻两个和家里的老人要吃吧,随便做个午饭,一家人吃完差不多一半点了。

3、在搞卫生的期间要时不时地看一下孩子班级群老师发的通知,该回复的回复,该填表的填表,该接龙的接龙,该去学校的去学校,配合好老师和幼儿园安排的各项活动。

4、下午孩子三点半放学,得给他准备一点小点心,接孩子放学后再送孩子去兴趣班,五点半到家,再陪孩子在下面玩一会,六点半到家又得准备晚餐了。

5、孩子吃饱后,洗干净差不多八点半了,赶紧上床讲绘本,九点半前尽量让小祖宗睡着。要是不睡,熬到十一点再睡,自己也要陪玩陪聊,直到把周公把他接走,自己赶紧洗澡,再安排好明天早上的早餐,看看表已经十二点了。

这是最理想状态的日常生活,还要注意孩子不要生病,自己不用连续几天陪着吃不好睡不好。家里的老人也没有抱怨,大家和和气气的。自己从怀孕到生娃三四年没有工作,要重新拿起丢下的专业书,再看看有没有朝九晚五,有双休的工作能够接送孩子,可以随时请假的工作。

您把妻子该做的事都做了,该操心的问题都操心掉,让她不好意思待在家里不出去工作。

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下属,那么问题来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又是怎么回事呢

领导肯定是喜欢用着安全的,用着顺手,听话的,

这也是为什么喜欢用太监和秘 书了,因为用着安全,不会反噬自己,不会威胁自己的位子,

而且,他们本身不具备权力,他们的权力是领导过渡给他的,只要你不信任他了,他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为了权力,只能拥护你,维护你的权力。

而如果用体 制 内的官僚,他们一步步爬上来的,有根基,关系盘根错节,只要你给权力他,他就可能反噬,架空你。

领导为什么喜欢卸磨杀驴?原因很简单,

用着不安全了,不听话了,因为有功,功劳会带来极强的个人威望,会有大批拥护他的人,就会形成党争,

比如司马懿,他当时是个闲职,不具备权力了,但是呢?拥护他的人很多,他的权力就有了,就可以政变了。

比如周勃,个人威望很高,发动政变时是太尉,不得进入军营,而本身不具备兵权的他,依然调动军队发动兵变。

再比如李世民,他的实权在玄武门之变前被剥夺了,但是个人威望很高,还是发动政变了。

而如果他的威望比皇帝大,拥护他的人比拥护皇帝的人多,那他的权力岂不比皇帝还大?

而且,功劳大了人就居功自傲,这无关人品,只要功劳大了,居功自傲嚣张跋扈就随之而来,人性使然,谁都一样,

功劳太大,地位太高的人,皇帝怎么用他?用他他也不听话,喜欢怼皇帝,比如周亚夫,

所以,皇帝喜欢“使过不使功”,有功劳的人不好驾驭,有错的人才最听话。

皇帝最看重的是权力安全,只要是触碰了皇帝的底线,危及他的权力安全,就必须清理出局。

而功臣,是最无视皇帝权力安全的,而且因为功劳大而不听话,嚣张跋扈,无视法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主人公是谁

说的是汉朝的名将韩信。

他在被杀之前说:“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兔子被捉了以后,猎狗也被煮着吃了。比喻自己为汉朝打下江山之后,就没有利用价值了,还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