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整首诗的意思?题李凝幽居中题的意思是什么从哪两句可以看出“幽居”_幽居_月下_过桥

本文目录

  • 《题李凝幽居》整首诗的意思
  • 题李凝幽居中题的意思是什么从哪两句可以看出“幽居”
  • 贾岛为何要在《题李凝幽居》里纠结“推敲”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者使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非常犹豫,有什么不一样

《题李凝幽居》整首诗的意思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  

鸟夜晚宿在池边树上,老僧(或许即指作者)在月下轻微的敲门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希望你不要失约.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曾为僧,名无本。屡应进士不第。文宗开成二年 (837)任遂州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以诗受知于韩愈。与孟郊交好,并称郊、岛;又与姚合齐名。其诗力矫平易浮滑之失,冥思苦吟,清奇峭直,以五律见长,时有警句,而通篇完美者不多。有《长江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题李凝幽居中题的意思是什么从哪两句可以看出“幽居”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阆仙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阆仙「清真僻苦」的诗风。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贾岛为何要在《题李凝幽居》里纠结“推敲”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心里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

跟现在的快餐文化不同,古人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是极为严肃认真的。

唐代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道:新诗改罢自长吟,说对待新诗创作认真修改并反复吟咏。

唐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我每次作文章,未曾敢用轻心摆弄的态度对待。

唐朝诗人齐已为了一首《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苏洵更是敢于否定自己。他在发现自己文章的弱点以后,尽烧时所作文章数百篇。

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贾岛为了写诗,每字每句都会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推敲的由来

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由于山路难行,到时已是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更恰当些。于是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时,正在京城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都纷纷避让,贾岛却失神闯进了仪仗队之中。

韩愈问明原因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也不能鲁莽撞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字阆仙,唐代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如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虽然夸张,但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却真有其事。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后记

写作是一件很能带给人成就感的事情,但你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更敷衍了事。唐代“诗圣”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写作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唯有真正静下心来,仔细雕琢,才能写出流芳千古的作品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者使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非常犹豫,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僧人归寺是用“推”还是用“敲”字,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旁观者只能做臆测:

如果是一个单人住持的小寺庙,和尚自己管理、自进自出,那他自己最了解情况。如果出门前,他当初是自己把门虚掩上了。再回来,自然用“推”比较合情合理。敲门有什么意义呢?敲给谁听呢?

如果是一个大的庙。就像今天许多大的单位一样,僧人因自己的杂事耽误了回寺的时间。时间晚了,正常情况下,看门人应该从里边锁住了寺门,那么自然就应该用敲。作为老员工,自然之道自己单位的规矩、知道寺庙开门锁门的时间规定。所以回来晚了,既然门已经从里面上锁,应该是敲门。“敲”字为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游方的僧人去“投宿”:到别人的庙里边临时借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更应该使用“敲”。因为按常理说,正常情况下夜晚都是要锁门的。既然是里边已经锁住,那么还是“敲”为好。总不好随便推开别人家的门,推门就进吧?既然是求人,总得有起码的规矩和礼貌吧?这种情况下,他的“敲”还应该是有节制的、声音不能太大,客客气气、彬彬有礼的“敲”才对。理直气壮的砸门,强迫对方必须打开门,总不合适吧?

据传说,当年韩愈和贾岛交谈以后,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更好”,给他拍板儿决定用“敲”。可见他们两人的交谈,韩愈是了解了贾岛的那个诗句的上下文,即前面的背景情况的。由此逆推,大概是一个比较大的寺庙,有管理制度,里边儿已经锁住,僧人个人原因耽误了回程,要敲门等里面的人给他打开门。

另外韩愈作为一个诗文大家,应该更多考虑的是诗文的意境。试想:寂静的夜晚,如果是僧“敲”月下门,那么寂静夜空当中就会有声音恰到好处的传出。给诗作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有一种意境、别有一种情趣;一静一响,有相映成趣的美感。所以诗文大家确定用哪一个字,恐怕也有从意境、美感角度出发的考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