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会有鸟兽尽走狗烹的现象么?古代那些名将,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道理吗,还要给帝王卖命,最后全家没好下场,这是为什么_刘邦_韩信_项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走狗烹 刘邦 韩信 项羽

本文目录

  • 职场里会有鸟兽尽走狗烹的现象么
  • 古代那些名将,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道理吗,还要给帝王卖命,最后全家没好下场,这是为什么
  •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 “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出自哪

职场里会有鸟兽尽走狗烹的现象么

好鸟尽良弓藏。省时度势是一个在外打拼人的必须要永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刘伯温,范蠡身居一人之下举国之上尚且不恋眼下荣华富贵果断放弃。而自己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忘了后面荣辱良狗遭烹自找其辱。

古代那些名将,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道理吗,还要给帝王卖命,最后全家没好下场,这是为什么

那些大将就算知道兔死狗烹,同样会给帝王卖命

拜野史和演义所赐,许多人把皇帝政权稳定后大杀功臣当成一种常态。似乎这样的事情在每个朝代开国时都会发生。

那些大将能够建功立业,哪个不是聪明人?他们之所以这样选择,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一、兔死狗烹只是极少数人

狡兔死,走狗烹!立下大功的功臣,在建国后被皇帝杀得一干二净!似乎帝王的心性天生凉薄,翻脸无情,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读一读历史,去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是阴谋论。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野史津津乐道的对功臣大加杀戮的,以汉、明两朝为盛。

以汉朝为例,刘邦先后杀了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王,但是,这些诸侯王,哪个不是因为谋反被杀的?韩信更是假传诏令,释放囚犯要攻打长安皇宫,断了刘邦的后路!

换成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放过他的。这难道是兔死狗烹?历史上记载的是:刘邦连当初开城门迎他入城的小官都封了侯啊!

再说明朝,野史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朱元璋赐了一只烧鹅,给生了背疮的大将军徐达吃,徐达含着眼睛吃完了烧鹅,不久就一命呜呼!可生了背疮吃烧鹅并不致命啊?稍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

再比如火烧功臣楼,朱元璋将开国武将们一网打尽,全部烧死,可明朝的开国武将,没有一个被烧死的啊,许多都是生病年老,享够了荣华富贵而死的!

所以,兔死狗烹,只是极少数“不安份”的武将而已!更多的是杯酒释兵权,大家心照不宣地共享富贵。

二、封建王朝的利益团体

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开国帝王为了防止骄兵悍将们不服皇权,在他死后自己的儿子将来压制不住他们,提前将和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干掉,倒也无可厚非!

然而,没有一个帝王会这么干!如果这么干,只怕江山转眼就要倾覆!

首先,这些将领跟随皇帝作战,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不仅仅在军中有了极高的厨房,他们的部下、子侄、乡亲、亲朋,只要能够活到建国,都能够成为一方大员!

这些将领在军中的势力,根深蒂固、坚不可摧,他们更是通过联姻、施恩、合纵等手段,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就连皇帝自身,也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一部分。每一个武将,都是一个利益集团,要想把这些利益集团连根拔起,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许多朝代,开国将领被处死,可他们的儿子、孙子,不也是得以封侯,享受荣华富贵吗?

三、大丈夫当建功立业

那些能够活到建国的将领,哪个是等闲之辈?他们根本不愿意庸庸碌碌地度过平凡的一生。他们千辛万苦练就的武艺,他们日夜穷经学成的机谋,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够让他一展所学的人。

就算明知前路风险莫测,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富贵险中求,将来的事情,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就算将来死无葬身之地,这辈子也值了!

例如卫鞅,难道他不知道变法的后果?可比起憋屈地过一生,他宁愿飞蛾扑火!

再说了,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事件并不多,凭什么就落到自己身上?不管怎么看,跟随一个有成为帝王潜质的人打天下,收益远大于风险,值得一搏!

只要跟对了人,几代的荣华富贵都有了保障!一个家族的崛起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结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帝王的御人之术

凡是能够成就一番霸业的帝王,哪个不是充满着人格魅力?

刘邦一个小小的亭长,他的上司萧何、曹参凭什么对他毕恭毕敬?

朱元璋一个小兵,汤和凭什么甘愿当他的小弟?

刘秀单枪匹马,燕赵豪杰凭什么纷纷景从?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让人折服、让人信赖、让人甘愿追随的魅力!这种人,想不成功都难!

历朝历代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好多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创业建立王朝期间的功臣痛下杀手,如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史书上都有杀戮功臣的不良记录;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杀功臣,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异类,他为何没有这么做了,咱们下面来细说一番。

一、出身的原因。李世民出身贵族,有皇家血统,手下的功臣有些是以前跟着父亲李渊一起打天下的,算是他们李家的家臣;一些是自己以前当秦王时的部属和手下,这些人的人品、能力等李世民都了如指掌,算是是李家的家臣或手下,登基当皇帝以后仍然要当手下,俯首称臣,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刘邦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们两人是布衣或小吏出身,起初创业时与后来的这些功臣良将们称兄道弟,没有太多的尊卑关系,一旦登基称王,那些兄弟心里可能就不服气,因为以前大家都差不多,凭什么我要对你俯首称臣。这就是区别之一。

二、能力的原因。纵观历史,像李世民这样开创了“贞观之治”繁荣景象的君主很少见,他谋虑超人,视野独到,心胸广阔,豁然大度,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政治家;他用魏征在自己身旁当谏官,要求随时指出自己的缺点,并能虚心改正;李世民还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么一个贤明仁厚的君主怎么可能去杀那些无辜的功臣呢?

三、年龄的原因。李世民登基称帝时也就是二十多岁的一个青年才俊,而跟他一起创业的功臣都已步入中老年行列;一个在年龄上已步入黄昏的臣子去窥视比自己年轻数十岁的皇帝的位子,这种可能性不大;李世民正值人生的美好季节,也不需要防备那些步入垂老之年的功臣吧,所以没必要杀他们,因为没有理由啊。

四、李世民生前还让人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供后人瞻仰事迹和学习祭拜;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念念不忘那些为了朝廷社稷做出贡献的大臣,心怀感激之恩,让他们一个个善始善终,安享人生,所以不可能有杀他们的心思。

所以以李世民的博大心胸和仁厚理念,建立了千秋传颂的伟业,开创了唐朝的盛世繁华;他更珍惜人才和念及旧情,不可能杀他的功臣。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韩信当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与刘邦定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

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

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你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走后,帐下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否!”

项羽离间韩信失败,不得已向刘邦提出和仪,签下历史上著名上“鸿沟协议”。然而协议刚签,张良和陈平就向刘邦建议,趁项羽疲劳之师,东返之机从背后袭击。

刘邦采纳,于是召集五路人马共计50多万人马于垓下交由韩信指挥。项羽兵败后,韩信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发动心理战,以一首楚歌,吹散江东十万子弟,而作为楚军老大的项羽也机会回到江东,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是一根筋,最后选择自杀,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天下初定,刘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汉室由开始。韩信也从最先受封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在陈平的献计下,刘邦趁游梦之机又把楚王降为淮阴侯。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同。

吕后趁刘邦不在,让萧何召韩信进宫,韩信深知此去难逃一死,但感念萧何的知遇之恩,没有拒绝。进宫后被吕后关进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把韩信抓了起来。

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为不违背刘邦诺言,让宫女把韩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缠住韩信身体掉了起来离开地面,然后用竹签将韩信活活的捅死。

于垓下之战,韩信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没有对楚军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四面楚歌吹散江东子弟,也是想放项羽回到江东,以此来制约刘邦,保全自己的性命。

无奈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想返回江东。没有了项羽对刘邦的威胁,韩信的军事又过于厉害,刘邦只得除之而后安!

“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意思出自哪

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越世家》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种,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意思是: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

单单这六个字“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