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为什么这样说有道理吗?历史上,吕雉为什么叫吕雉雉是野鸡的意思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_野鸡_甲鱼_上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雉妾 野鸡 甲鱼 上岸

本文目录

  •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为什么这样说有道理吗
  • 历史上,吕雉为什么叫吕雉雉是野鸡的意思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为什么这样说有道理吗

这种说法十分正确,不照做怕要引起无妄之灾。也并非迷信,背后另有一番科学道理。是古人在吃过甲鱼和野鸡的亏之后,才流传下来的俗语传说。

在农村不乏养殖甲鱼的农户,算不上什么稀罕物。鸡鸭鹅狗等家禽家畜更是处处可见。老农们不仅用长着厚重老茧的双手喂食,更抚摸过甲鱼。也不见有什么样的稀奇事发生呀?

甲鱼在水中基本不会咬人。而家鸡更是很少攻击人,也造成不了多大的伤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俗语和传说流传下来呢?

首先要明白: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这里的甲鱼和野鸡不是农村养殖的动物,而是大自然里野生的。但凡没有驯化过的动物,性情都是十分凶猛,狡猾的。原因也不复杂,大自然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 凶猛狡猾一点,迟早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盘中餐,繁衍不下去。

这不是迷信,而是早年间人们吃过的亏。吃一亏长一智:

许多的民间俗语都带着迷信的色彩,比如二月不看鹰打鸡,三月不看蛇相会。怕打扰山鬼蛇神的,再出来报复。所以,上岸甲鱼和下坡野鸡也被赋予了迷信的神秘色彩:

我曾听人说过,村里有个老农,经常去河边捉上岸甲鱼,爬到山上逮野鸡,野兔打牙祭。后来大夏天在庭院乘凉时,人就不行了。大家就把这归结于触碰了山神的逆鳞,遭了报应。

其实太荒谬了,大爷不过是岁数大,心脑血管老化,脑出血了。可见迷信要不得。更跟甲鱼和野鸡无关。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是十分有科学道理的,更应该照做,免去无妄之灾。

01,为什么上岸甲鱼莫伸手?

甲鱼是一种水陆两栖,如温度计般对温度敏感的变温动物。在北方一般称之为鳖。南方叫团鱼,水鱼,潭鱼,嘉鱼。15度以下,甲鱼就开始在水底,沙石中辟谷,冬眠了。这一觉就要睡足6个月份。失眠对于甲鱼是不存在的,真是羡煞旁人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有20多种甲鱼,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华鳖。长相尖嘴猴腮很滑稽,看着脑袋上像顶着根“角”。而壳也不像乌龟似得花花绿绿的。鳖很朴素,一袭黑衣,没那么多花纹。除了有一种能长到1米长的巨鳖外,大多数野生甲鱼体型很短,基本不会超过1米。小而精致。

如果你在野外发现了鳖,鳖周围的水质一定很干净。这与它的习性有关。除此外,鳖喜欢太阳却不喜欢风。也不喜欢被人叨扰,而喜欢安静。真是长相丑陋,却挑三拣四的水中“贵族绅士”。

而这水中贵族绅士,一旦脱水上岸却更像是“陆上暴君”,脾气一点也不温顺。

究其原因:1是自身习性上本来怕惊吓,离开熟悉的领地范围攻击性也变得更强。2是上岸一般为产卵繁殖,野生动物在繁殖期的攻击性普遍都高,鳖也不例外。繁殖期要保护掘土埋下的鳖卵。

鳖不论是公是母,都要做个合格的父母,这不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嘛。

可在农村生活的老农们,哪个还没点被动物咬伤,挠伤的经历?一般鳖也就两巴掌长,小嘴还不如鲤鱼,鲫鱼等的淡水鱼大,咬一口伤势还能多么严重?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你可错了。关键就在于鳖咬人那是真痛苦,尤其是上岸的鳖咬人,真是尴尬又痛不欲生。

打破人的认知,一般的甲鱼是没有牙齿的。但取而代之,甲鱼上下腭之间有层类似鸟嘴的喙,十分坚硬。能轻松将食物撕碎。没错,它并不是咬人,进食方式是活生生的,残忍撕碎的。

可想而知,如果人的手指被甲鱼喙咬住,并进行一番撕扯是什么美妙滋味。反正我不想尝试。

另外可怕的是,鳖咬一口,打雷不松口。这是老话经常讲的。事实上真是这样啊。这意味着,一旦被甲鱼咬到,很难脱离鳖口。强撕下来手上的肉也得掉一块。痛苦要持续性,周期性的好久,好久。(额外提示:如果被甲鱼咬到,不要撕扯,尽快放入冷水中,或可令其松口。)

而湖泊,水库,河流岸边上离村里又远。外人也很难施救。望着咬人的鳖叫天不灵,叫地不灵。

甲鱼只是上岸晒个背,产个卵。碍着你什么事儿了?你就馋人家身子。以前物资匮乏也就罢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谁还缺那几两肉?被鳖咬到也是你自作自受。不用手碰,是不是安然无恙?

所以在被甲鱼咬到,吃亏的人多了以后,人开始变聪明了。吃一堑长一智,不伸手去捉不也免了无妄之灾嘛。慢慢就口口相传了下来这种说法。以前有道理,现在也有存在的道理(文末来说)

02,为什么下坡野鸡不能追?

野鸡古代原本叫雉,现在才叫野鸡和山鸡。相传为了避汉高祖刘邦老婆-吕雉的名讳,才改做野鸡。但吕雉要是活着的话,怕是要再被气死。野鸡哪有雉,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野鸡一般比家鸡体重轻,大约在1-1.5千克重。所以,野鸡飞起来的速度可不像家鸡那么慢吞吞,还起不来。野鸡简单助跑就能起飞,飞翔距离与家鸡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只是体重的功劳,也得益于野鸡那一身漂亮实用的羽毛和硕大的翅膀。野鸡的高颜值,也不完全是为了美观的花架子。

因从小生活在通化的山区,我有幸在山地上坡,曾遇见过野鸡。那时岁数小还不懂野鸡是不是保护动物,与小伙伴一起玩命地撵 追这只小野鸡。可这小野鸡很聪明,简单跑了能有十米,就三跃两跃地起飞了。在空中还不忘回头看看我们。似乎在嘲讽我俩这没翅膀的不明生物。

至于下坡,就更追不上了。野鸡连助跑都不用,起飞的那就一个快。即使野鸡不起飞,体型又小又灵活,辗转腾挪,把人累个半死。它却飞上枝头优哉游哉地望着你,等你的下半场。能气死你。

可山上地形复杂,只顾着追野鸡,在树叶杂草遮挡下,一个不小心,我那小伙伴就掉进淤泥里。陷进去好久出不来。而且边上不远就是个3米深的土坑。真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大人不在身边,村子离大山又十里路那么远,想想都感觉后怕。

自那以后一琢磨,山里猛兽也多,再出来个狼啊,熊瞎子等猛兽一起追野鸡,那可热闹了。毕竟我俩可没野鸡那么灵活。追不上野鸡,狼和熊瞎子能追上我俩就够饭局了。此后再碰见野鸡也得赶紧下山回家,不敢再追野鸡了。

所以,之所以下坡野鸡不能追。1是下坡野鸡起飞快,根本追不上。2是山上地形地貌复杂,自身容易出现意外。3是野鸡容易吸引食物链上游天敌动物。顺带你也有被野兽袭击的危险。这都是无妄之灾,不追野鸡是为安全着想。这么有道理的话,不照做岂不是是交了智商税?

其他的野生动物也尽量不要动手摸,使劲追:

除了上述直接原因外,额外有两点间接原因也不得不提,大家一定要注意:

1是分辨不清,野外很容易捉到保护动物,牢底坐穿

甲鱼虽然不是保护动物,但跟甲鱼外形酷似的一些动物却是保护动物。换言之,很容易误伤隔壁老王。老王可是有背景的,得罪了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国家2级保护动物山瑞鳖。要是误吃,或者拿去销售,是要吃牢饭的。至于误食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或鼋,赶紧收拾好行李,恐有牢底坐穿的风险。

野鸡本是国家2级保护动物,本不该抓。抓了也没多少肉,何必呢?其他野生动物也尽量不要动手摸,还有去使劲追赶。容易碰到其他天敌猛兽不说,也是为保护大自然,人和动物和平相处。

2是许多野生动物携带细菌和病毒,令人感染疾病:

大部分野生蝙蝠并不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携带诸多细菌和病毒,是著名的“病毒存储库”。2017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有超过100种病毒。包括非典等60多种可以传染给人类。是远超其他动物的。其他如蚊子等会飞的昆虫也携带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等等。

而陆生的野生动物包括果子狸,穿山甲,旱獭,绿猴,刺猬,也携带诸如鼠疫,禽流感,沙门氏菌,狂犬病毒,新冠病毒,甚至艾滋病毒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随便去动手触摸,哪怕其他身体器官触碰野生动物都是不应该的。更不该去追和撵。一旦追赶过程中,手和其他器官触碰到,沾染病毒传播疾病,自己深受痛苦不说,可能还得吃牢饭。这本可以避免,却因一时无聊举动摊上无妄之灾。得不偿失啊。

狠曰: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虽然是俗语,背后却十分有科学道理,并非迷信。

这是早年间人们吃过亏后,吃一堑长一智的切身生活经验,口口相传到如今。不仅在早年间适用,即使放到现在,也同样适用。1是可避免无意间捕到保护动物吃牢饭。2是避免被野生动物感染,传播疾病。不照做恐会引起无妄之灾。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没被甲鱼咬过,被野鸡坑过的人,是不懂其中蕴含的道理的这么看,老祖宗们真是有先见之明。对此,你怎么认为呢?是对,还是错?欢迎下方留言探讨(图:网络)

历史上,吕雉为什么叫吕雉雉是野鸡的意思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取名字是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一个事情,那么在中国古代到现在的农村不少人都会给孩子取一个别名或者是跟动物相关的名字,这样是有一点迷信的说法,取赖名好养活,父母们希望孩子能平安长大,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狗蛋,猫蛋,二狗”等等这些名字。

汉朝开国皇后吕雉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之一,她极具慧眼嫁给了汉高祖刘邦为妻,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后,至于为什么取名叫吕雉,我相信当年的吕太公尊重风俗习惯的人吧,“雉”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动物。

在那个年代这个名字没什么不妥更没有任何歧义,如果你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情难免会有一定的偏差,汉武帝刘彻的小名还叫“彘儿”呢(意思是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